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2-05-30冯守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
虽然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不过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思想或行为上的偏差,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加强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一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人员应引起重视,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生本课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一)优化课堂教学
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目前多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人员还是会将重心放在课本知识的灌输上,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发展需求相对忽视,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难以充分体现出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1]。而构建生本课堂,则要求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促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探究和建构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成为了当前学校基础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过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学生难以得到均衡发展。而生本课堂的构建,则可以促使学生在对学科内容深入探究的同时,获得更多有益的成长启示,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因而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及时树立起生本教育理念,意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化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凸显学生主体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还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规律,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2]。以“别伤着自己”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小学生在家的一天,创设生活化情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说一说情境中的小学生都做了哪些危险行为,以及如何规避这些危险事件等。通过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采取跨学科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堂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其中很多的内容都与其他学科知识息息相关,在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采取跨学科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创造性的理解课程内容,或运用课程内容去创造性的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强化学习效果。以“学会尊重”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引入语文学科中的《晏子使楚》的文章,让学生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去分析这一文章中的事件,让学生明白到只有尊重他人时,才会受到他人尊重的道理,强化教学效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要想将该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不仅需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我們爱整洁”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卫生小能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快速整理自己的课桌抽屉[3]。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设计竞赛机制,看哪些学生又快又好的整理好抽屉。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可以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生本课堂,对于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因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人员应意识到这一点,并根据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探究和建构的过程,凸显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君.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86.
[2]刘咪咪.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J].新智慧,2019(36):50-51.
[3]刘玉瑜.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八小学 冯守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