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神话教学策略浅谈
2022-05-30吴英姿
吴英姿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神话故事类文本。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学,教师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体验、理解,这样既让学生理解神话的语言特点、神奇想象、英雄形象等,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而且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不断形成与发展,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神话故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3-0028-03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神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统编语文教材选文丰富,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独立的神话单元。如何在神话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展开教学,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对神话的结构、情节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感知,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感知神话的结构特点
神话故事一般是以叙事性结构为主,因此,教学时要关注故事结构,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羿射九日》一文时,教师可以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羿为什么要射日?羿是怎样把九个太阳射下来的?羿把九个太阳射下来之后,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几个问题,抓住了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神话故事文本的教学中,教师从梳理文本结构入手展开引导,能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大意,为学生复述故事奠定基础。
(二)关注神话的故事情节
神话故事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聚焦神话中精彩的故事情节,让他们品析感受,体会神话故事情节的曲折与巧妙。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女娲补天》一文时,教师就从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具体如下。
起因:二神(火神、水神)相斗,水神敗,怒撞不周山,于是天塌地裂,人类被困于水火之中。
经过:女娲找石、练石、补天。
结果:大窟窿被补好了,天地平静了,人类获得了新生。
在学生梳理完神话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哪个部分最精彩,并聚焦最精彩的部分引领学生进行品读、感受,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教学,抓住了神话故事的重点,使学生初步感受、理解神话故事的结构。这样引领学生学习神话故事,融合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以及对文本语言的归纳、概括,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语言实践的过程,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发现神话的语言特点
神话故事一般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语言简单质朴,口语化特征明显。教学神话故事,教师要关注神话的语言特点,使学生对神话的语言表达有基本的了解。另外,神话故事一般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且这些人物大都具有超凡的能力和善良的品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展开理解、感悟,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例如,《羿射九日》一课开头这样写:“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的开头这样写:“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第三篇课文《普罗米修斯》的开头是这样:“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从这些神话故事开头来看,它们有着一定的共性特点——口语化,读起来通俗易懂。把握神话语言的特点,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神话、复述神话,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神话故事教学中,除了以问题驱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从神话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复述、讨论等,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想象中发展学生思维
神话故事蕴含着神奇的、丰富的想象,塑造了鲜明具体的人物形象。教学神话故事,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也要引领学生对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补充,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精卫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炎炎夏日,精卫 ;风雪呼啸,精卫 。”这样进行想象,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女娲补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女娲找五彩石的努力与辛苦,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为了找一块红色的石头,女娲 。”在想象支架的帮助下,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获得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神话故事教学中,借助想象深入阅读文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在讲述故事中发展学生思维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神话故事文本都提出让学生讲述故事的要求。讲述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识记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了解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讲给家人、同伴听,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普罗米修斯》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对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试着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这样,学生借助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不仅学会了有条理地讲述故事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在与同伴交流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神话故事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让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这样可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这些神话故事的课后练习都提出“和同学交流”的要求,交流内容主要是对人物的印象或者是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文本人物和神话特点的认知,提升神话故事的教学质量。
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
在神话故事教学中,要落实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目标,就要从神话的“神奇”入手引领学生品析、鉴赏,让学生理解、体验、感悟神话的审美特质。
(一)借助文本插图,感知人物,引导审美鉴赏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类文本,一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对学生感受神话的人物形象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插图入手,引领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神话人物与生活中人物的不同之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羿射九日》一课,配有一幅羿拉弓射箭的插图,周围是被射落的太阳,突出了羿的英勇。这一插图让学生感受到先民们在创作神话人物时,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对人类拥有神力的希冀。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深入的审美体验,感受人物的形象之美,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聚焦神奇力量,探究深意,奠定创造基础
神话人物大都具有超能力。这种神奇的力量是先民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补充想象,他们希望这样具有超能力的人物来帮助他们达成愿望,表达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关注这种神奇的力量,以帮助学生感受神话的内涵。例如,《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用一把大斧头,劈开了混沌之气;盘古死后,他身上的一切都化为世间万物。这是盘古的神力,也是先民对世界形成的一种探寻与思考。教学时,教师既要从神力入手引领学生感受盘古的形象特点,又要引领学生思考先民赋予盘古如此神力的原因,帮助学生感受先民探索世界的精神。这样,学生对神话故事中神奇力量产生的原因及其表达效果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借力神奇想法,创编故事,展开鉴赏创造
神奇的想法是神话的主要特点,也是吸引讀者之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神奇的想法入手,品味语言,创编故事,能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例如,《盘古开天地》一文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里,以省略号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神奇的想法入手,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化成世间的什么并写一写。神奇的想法既是神话创作的根源,也是神话得以流传下来的真正原因。教学时,教师应聚焦神奇的想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编,比一比谁的想法最独特、新颖、神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人类早期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反映与体现,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与历史价值。教学神话故事,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对神话现象以及神话起源等方面进行拓展,这是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关注主题,拓展阅读,感受神话特性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神话故事都是开天辟地、拯救人类的主题,具有气魄宏大、壮美神圣等特点。教师可以从神话主题拓展入手来丰富学生对神话的认知,传承民族文化。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始祖伏羲》,使学生对宇宙形成、人类起源等创世神话有初步的认知。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拓展阅读《燧人氏钻木取火》,并让学生说说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对同一现象上的见解是不同的。除了创世神话与发明创造神话,还有一些描写自然现象方面的神话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神话的分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神话,使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神话认知更加深刻,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关注形象,鼓励交流,感受神话英雄
几乎每篇神话故事都有一位神话英雄,他们超脱于凡人、英勇无比,甘愿牺牲自己,拯救陷于水火之中的老百姓,是人类理想的化身。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形象进行讨论,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盘古开天地》一文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来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学完这一课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并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在单元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的神话故事题目是什么?介绍的神话人物是谁?主人公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你感到最为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对神话故事的这些内容进行交流,能帮助学生发现神话人物的超然力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理解神话的英雄形象,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关注神奇,重点复述,落实传承理解
神话故事充满着神奇的想象,是先民在与自然进行抗争中的一种理想化反映,具有夸张的色彩。教学神话故事时,教师应从神话的神奇与夸张的角度引领学生进行复述,让学生感受到神话的魅力,并在口口相传中传承神话故事。如《羿射九日》《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这些神话故事的情节都具有神奇与夸张的特点。在教学这些神话故事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这些故事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学弟学妹听,让神话的神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样教学,正是落实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单元主题以及语文要素目标,聚焦神话的神奇性,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体验、理解文本,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