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的瓶颈及对策

2022-05-30朱正云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复习瓶颈对策

朱正云

[摘 要]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瓶颈的出现是因为部分教师淡化了速度训练,过度强化“区间”意识建立,过分强调命题陷阱;而部分学生心存畏惧,陷入了“四个误区”, 没有构建起完善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体系。训练有法是提分的关键。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3-0010-03

高三阶段,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中,部分教师和学生花费的时间多,下的功夫大,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此类复习的教与学均存在一定的瓶颈。

一、“教”的瓶颈

(一)为追求做题的准确性而忽略限时训练

高三复习阶段,必须要加强限时训练,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检索、比对、归纳、判断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为了追求做题的准确性,忽略了限时训练。有的教师开展的限时训练较为简单,大致步骤是提问,并在大多数学生解决问题后再提问……至于解决某一问题用时多少,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时间节点,只要求在课上40分钟的时间内解决所有预设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检索、比对、归纳、判断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二)过分强调“区间”意识而忽略文本的整体性

找到选项在选文中的对应区间,然后通过阅读、检索、整合、比对解决问题,是通用的阅读题解题方法。受此影响,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区间”意识,使学生产生了错觉,以为找到对应区间就能解决相应的阅读问题。其实不然,过分地关注“区间”,会忽略文本的整体性。学生在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意识,一旦遇到涉及全文内容的问题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了。

(三)过分强调“命题陷阱”而忽略传授解题方法

各类复习材料总结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命题陷阱”。个别教师在复习教学时,错把“命题陷阱”当成解题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命题陷阱”。这便使某些学生产生错觉,以为“命题陷阱”就是解题方法。其实,有时即使知道了“命题陷阱”,也未必能准确答题。

二、 “学”的瓶颈

(一)心存畏惧

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若产生畏惧心理,则容易心跳加快,脑海中一片空白,以致不能很好地梳理摄入的信息内容。

学生为什么会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时产生畏惧心理?这还得从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说起。人教版语文教材涉及论述的文本散见于必修3第四单元,必修4第三单元,必修5第三、四单元。一些教师并不是十分重视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这导致学生没有能够进行系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无法牢固掌握相关的阅读知识。这种情况下,在高三短时高强度的复习中,有些学生便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在做阅读题时常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畏惧心理。

另外,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内容专业性较强。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摘编自袁梦倩的《“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數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摘编自振甫的《谈谈〈古文观止〉》。面对陌生的术语、概念及复杂的推理,一些学生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产生畏惧心理。

(二)陷入了“四个误区”

有些学生虽然具备了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能力,但在实际阅读中,仍容易陷入“四个误区”。

1.走马观花式的略读

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以知其大意”为目的的快速阅读技能。但走马观花式的略读,解决不了任何阅读问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涉及的问题可以具体到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和补语等之间的具体关系,论点、论据、论证分别是什么等等。而通过走马观花式的略读,学生连知文本概要、晓文本大意都做不到。很显然,这一方法并不契合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咬文嚼字式的精读

这里的“咬文嚼字”指的是紧抠个别字句、术语、概念、推理,力求透彻理解。这样做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查“张冠李戴”题型。阅读时,只要扣住相关句子的主语、宾语等即可。也常考查“因果倒置”“强加因果”这类题型。阅读时,只要厘清相应的复句关系即可。例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以《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为材料,问题涉及陌生术语“雅化”“二度创作”等。在做题时,学生没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术语的意思,因为文中论述的民间传统艺术“雅化”的危害及“二度创作”中出现的弊端才与考点有关。如果进行咬文嚼字式的精读,非要搞清楚这些术语的含义,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主观臆断

有些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有脱离材料、主观臆断的倾向,即不是从材料中找依据,而是凭借已有的经验解答问题。这种主观臆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3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的C选项为“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有学生基于已有认知,理所当然地觉得作为重视孝道的中国人,孝顺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是天经地义的,因此C选项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应选择。这样,他们就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了。材料中讲到的观点是“‘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C选项的观点与此相悖,是不正确的。

高考考查的内容以材料原文中的观点为基础,在做题时若脱离材料,主观臆断,就会偏离题意,那么判断出错是必然的。

4.忽略整体,关注局部

受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培养“区间”意识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无整体意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没有构建完善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体系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考查内容有词语理解,信息筛选整合、归纳概括,论证思路分析,根据原文观点进行推断等。教师普遍会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详细的讲解。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十分重视,以致未能建立完善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体系,无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三、提分策略

(一)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高三复习阶段,部分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呢?

首先,教师要做好心理疏导,让学生明白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语文知识,而不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没有必要弄懂材料中的专业术语、陌生概念、艰涩的命题、复杂的推理等。例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1题中出现了“传统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等概念。但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探究概念,只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概括出传统表演艺术的特征,“二度创作”的要求及藏族舞蹈《飞弦踏青》、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登上春晚舞台的作用。由此来看,本题的重点是筛选、整合信息,简单推理论据的作用。只要认清这些,就能轻松解决这一题。

其次,引导学生基于考纲、考点做好知识储备,了解高考动向是消除他们畏惧心理的有效手段。生活中有个有趣的现象:无知或产生无畏,或滋生恐惧。学生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通常因无知而滋生恐惧,即不知道考点,不清楚高考动向,没有掌握相关的阅读知识,因此在面对问题时,只好误打误撞,弄得自己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当学生明白了高考动向,就会知道考什么;当学生知道了考点,就会知道该建立怎样的阅读知识体系;当学生构建了完善的阅读知识体系并经过严格的训练,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这时,再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他们就不会害怕了。

考纲、考点、近年的高考动向,在时下流行的各种复习资料中都能查到,在此不一一赘述。笔者要补充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判定复句关系的相关知识。这两类知识在做题过程中均会用到。

(二)加强限时训练

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三道题应该用多少时间?笔者认为9分钟较为适宜。由此来看,复习阶段中的9分钟限时训练至关重要。限时训练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第一轮复习时设定15分钟限时训练。第二阶段,在第二轮复习时设定12分钟限时训练。第三阶段,在第三轮复习及冲刺时设定9分钟限时训练。

(三)引导学生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养成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整体阅读论述类文本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本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思路结构等。在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阅读时把全文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盘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整体阅读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略读全文,给文段标明序号,标注领起句、总括句、过渡照应句、观点句等标志性的句子和反复出现的语句。第二步是带着问题精读,弄清文本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行文思路、结构形式及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倾向;关注句子中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

要引导学生养成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精准审题,快速定位

笔者通过探究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发现,该类型题的题干要求大都是固定的,且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显,关键词大都为“原文”“理解和分析”“论证分析”“不正确”“正确”等。学生在做题时画出这些关键词,再基于这些关键词选出正确选项就可以了。

选项命制时常设“张冠李戴”“混淆时态”等陷阱。为此,学生在审题时要特别关注、圈点勾画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的词语,表示是非的词语,表明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在分析展现观点、论证思路的选项时,要标注关键词。只有做好標注,才能更好地进行原文比对。

速读文本,做好标注;带着问题阅读,勾画圈点等是较常规的快速定位的方法,操作简便。但是在快速阅读时,人脑输入信息的速度快、数量多,因此学生要记住所需的全部信息难度较大。笔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来帮助学生实现快速定位,即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概括各段内容,为精准定位做好准备;勾画圈点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的词语,表示是非的词语等;紧扣论述类文本三要素作出相应的标注,标出论点、论据,标明论证方法;厘清论证思路;标注材料中表示方法、原因、结果和目的的句子。

(五)谨防主观臆断,指导有效比对

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要忠于材料,反对主观臆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在分析各问题的选项时不能脱离材料,并让学生掌握有效比对的方法。

第一,基于材料比对问题中选项涉及的单句。比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检查是否存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现象,其中要特别注意出现的代词,如“之”“其”“这”“那”“它”等;检查材料与选项中表述时间、地点、程度、频度、否定、肯定等的词语是否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判定是否存在“混淆范围”“混淆时态”“混淆是非”“以偏概全”等现象。

第二,基于材料比对问题中选项涉及的复句表示的逻辑关系。其中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是高频考点,要格外重视。例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2题中D选项为“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该句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由材料第三段中的“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可以知道,杜甫之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有“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很显然D选项论述的“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是强加的因果关系。

第三,基于材料比对问题中选项涉及的观点。如果选项中涉及观点的句子是单句,便找出句中的关键词,与材料相应观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比对,找出异同,做出判断。如果涉及观点的句子是复句,则除了要比对关键词,还要比对相关的逻辑关系,以做出正确判断。此外,还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材料中有无依据;其二,是否扩大或缩小了范围;其三,条件是否残缺;其四,是否存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偷换概念”的现象;其五,有无曲解文意。

第四,基于材料比对问题中选项涉及的支持某一观点的依据。判定这类题目相关选项中的观点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材料中是否存在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材料中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时为两个以上,但相关选项在叙述时忽视了某一依据,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五,基于材料比对问题中选项涉及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根据已有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概括,即可解决问题。

高三阶段在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考纲, 弄清考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复习瓶颈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