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切入点,开启诗词鉴赏的大门
2022-05-30赵亚琴
赵亚琴
高中阶段,令学生最为头疼的莫过于诗词鉴赏,虽然分值不大,但是难度较高。其实如果教师能够带学生从意象、写法和情感三个切入点出发,不失为诗词鉴赏的极佳方法。文章将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鉴赏诗词,开启诗词鉴赏的大门。
一、积累意象,夯实基础
实际上在古代诗词鉴赏中,许多的意象基本上表达的都是那几个意思。在平日的学习中,学生要注重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可以说几乎是每首诗词都离不了的。积累的途径,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查阅专门的工具书来进行针对性的收集,这些都可以很好地丰富自身的古代文学常识,从而让学生在鉴赏诗词时胸有成竹。
常见的意象有以下几种:植物类、动物类和自然现象类。
植物类包括听梧桐而心生凄凉,看芭蕉、丁香引发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以草木繁盛反衬环境荒凉,用黍离表达昔盛今衰的亡国之悲,芦荻多渲染萧瑟的气氛,黄叶则表示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杨花有飘零之意,桃花象征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莲花多表示高洁的情操,松柏代表诗人坚贞不屈、正直刚劲的品性,竹子则寄托诗人坚定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或隐逸自然山水的志向。
动物类包括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鸳鸯表现出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也表示夫妻恩爱;蝴蝶表现出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早莺表现一种骀荡的春意;以黄鹂的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蛙多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物的悠闲心情;班马抒发惜别之情;鸿雁传达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之情;杜鹃表示凄凉、哀伤的情绪;哀鸿,顾名思义,表示哀伤苦痛,流离失所;青鸟代表相思相爱和离愁孤寂;寒蝉和鹧鸪有着悲凉、哀怨和离愁别绪之意。
自然现象类最简单,如望月引相思、思乡之情;夕阳表示凄凉失落,苍茫沉郁;西风寄托思念与离乡之愁;云有恬淡隐逸之情;青山是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冰雪象征心志忠贞,品格高尚;流水多有愁思和光阴易逝的惆怅;白露象征人生短促,生命易逝;黄昏代表孤寂、感伤、悲愁、落寞、惆怅的情绪;日暮多是游子思乡。
以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词中用到了“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黄昏”这几个意象,无一不是“愁苦”的象征。其中为人称道的是“淡酒”意象。许多学生疑惑为什么这里要用“淡酒”而不是“浓酒”。实际上,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淡酒,而是词人的心情太苦,酒压不住愁,所以才觉得酒淡。“大雁”则是代表“相思”。词人心里不仅思念不能相见的丈夫,而且还思念自己的国家以及以往的美好生活。此时的作者,就像那凋零的“黄花”一样,消瘦凄美。在“黄昏”“梧桐”“细雨”的衬托下,格外孤独寒冷。了解了这些意象的意思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描绘出相应的画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读懂作品,并且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悲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不要为学生直接分析这些意象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去感知意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也有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分析手法,理解内容
在诗词创作中,作者需要采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去抒发情感。比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白描等。所以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表象看本质,分析相应的表现方法,欣赏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秘魅力。
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想要理解这首词,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其中的用典手法。这首词是抒发了作者对廉颇老矣、不被重用的伤感。作为一首咏史怀古词,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意思是想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词的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词人以廉颇自比,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被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不能施展,壮志难酬。而这些忧虑也不是无中生有,最终成了现实。
又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除了采用用典的手法之外,还采用了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这里的“锦瑟”起先是听,然后在听的过程中有了联想,最后是回忆。这里的“情”可能是对逝去爱人的怀念,也有亡国的悲情,还掺杂了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的遗憾与悔恨。通过组合意象,为读者创造出朦胧的境界,用這些可视可感的意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深悠长的深思。所以比兴手法是十分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
在鉴赏诗词的时候,结合作品的写作方法去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在做诗词鉴赏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诗词中的意象之后,找到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从而全方位地把握诗词。
三、体会情感,把握主旨
有些诗词难度不低,初读时学生不知道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将自己代入诗人的情感进行想象,要融入诗的整体意境当中,联系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平经历以及情感,身临其境地对全诗的意境进行揣摩,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判断出这首诗词蕴含的深意。
比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就十分注重对词人情感的体会。学生品读时,教师可以建议其先按照“少年——壮年——而今(老年)”这个时间顺序,了解词人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伤感与惆怅。然后从“歌楼”“客舟”“僧庐”,体会到词人的一生从最开始的青春欢畅,到中年的豪情壮志,再到晚年的归隐生活,其中经历了许多变故。最后,从词的最后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中感受到词人对人生的感慨,体会词人的愁之深、愁之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站在词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描绘词人的经历。学生经过思考后发言:“在我年少时,我喜欢站在歌楼上听雨,和朋友们一起在红烛罗帐里饮酒作诗,好不快活!转眼到了壮年,我想要求取功名,光耀门楣。所以坐船去京中赶考。途中下起了暴雨,江面开阔,乌云暗沉,我听到大雁在西风中鸣叫,顿觉有些思家。而现在,我已年迈,每日能做的就是去僧庐下祈求家人健康,事事顺遂。我的双鬓已经发白,人的这一生啊,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生命是无情的。我一人坐在阶前,听着雨水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将诗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更能够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从而准确把握主旨。
总而言之,诗词就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活动寄托于具体的形象和画面中。它具有丰富的主观色彩,并且不同于生活原态,但能够为人们所感知;而通过意象积累、写法分析以及体会情感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三个切入点,开启诗词鉴赏的大门,相信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也能够得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