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煨脐门与炒软兜

2022-05-30沈嘉禄

食品与生活 2022年6期
关键词:鳝鱼黄鳝厨师

沈嘉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坛好吃分子。

疫情期间,足不出户,错过了雨前茶、清明团、麦芽饼、脯鸡笋、豌豆尖、头刀韭、二月蚬、桃花鳜、菜花鳖,解封后可不能再错过端午粽、酒酿饼和樱桃、青梅了,还有凤尾鱼、大黄鱼、塘鳢鱼、昂刺鱼、太湖三白、小龙虾。你看, 黄鳝正在摇头摆尾呢!

“周舍”的清炒鳝糊夹饼

沪埠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一说。逢熟吃熟,本是饭稻羹鱼的江南黎民给自己寻找的饕餮理由,倘若错过最佳赏味期,一对不起造化,二对不起美食, 三对不起自己。

黄鳝在中国人的饮食史中很早就现身了,《诗经》中有“匪鳣匪鲔,潜逃于渊”的描述,有人认为鲔就是鲟鱼, 但也有考证为鳝鱼。不过,“潜逃于渊” 倒跟黄鳝的习性很像,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法则。与苏东坡一起成为北宋“书法界F4”的黄庭坚同学在《戏答史应之三首》中也提到了黄鳝:“岁晚亦无鸡可割,庖蛙煎鳝荐松醪。”在“无鸡可割” 的情况下,田鸡和黄鳝就成了最佳替代品,味道不比走地鸡差,配松花酒刚刚好。

王安忆在她的长篇小说《一把刀, 千个字》里写到一个名叫陈诚的厨师, 漂在纽约法拉盛,有点秦琼卖马的味道, 暂时还没铺子,专做私人定制。为了做好他拿手的淮扬菜,到处寻找原材料, 干丝、熏鱼、糖醋小排、红烧甩水等都没问题,苦恼的是“软兜”。“大概只淮扬地方,将鳝鱼叫成‘软兜,扬帮菜没了它,简直不成系。反过来,没有扬帮厨子,它也上不了台面,终其一生在河塘野游。……美国有那么多湿地, 望不到边,飞着白鹭,照道理应该也有这种水生鳃科软体动物,可就是没有呢!……新大陆的地场实在太敞亮,鳝却是阴郁的物种,生存于沟渠、石缝、泥洞,它那小细骨子,实质硬得很,针似的,在幽微中穿行,人类肉眼看不见, 食物链上最低级的族群,就可供它存活。”

后来陈大厨终于在曼哈顿发现了一家本帮馆子,菜单上赫然写着“清炒鳝糊”,邀请朋友一起去品尝。等到清炒鳝糊登席,“没动筷子,他就笑了。别的不说,那一条条一根根,看得见刀口, 而鳝丝是要用竹篾划的。也就知道,这食材来自当地养殖,新大陆的水土,所以肉质结实,竹篾也划不动。”

王安忆老师在家烧不烧菜我不清楚,但在这部小说里倒是用了扎足的考证功夫,或许老一辈的厨师也对她讲了许多后厨秘密——后来读到她的一篇创作谈,得知30 年前她访问纽约唐人街时搜集了不少素材。

现在正是黄鳝大量上市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

黄鳝经过冬春季节的滋养,进入夏季后呈现出蓬勃生长的态势,肉质也到了最肥、最嫩的时刻,所以赶在黄鳝产卵期前品尝是最为适宜的。至于“赛人参”一说,那是因为黄鳝营养丰富,有助于补气养血。

上海人家经常吃的茭白丝炒鳝丝

我有一亲戚,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去苏北农村参加“四清”,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整天吃农民自家腌的老咸菜, 半年一蹲,两腿粗成一对水桶,吃药打针也没用。后来趁回城汇报工作的机会, 去“老半斋”吃了两盘清炒鳝糊,第二天你猜怎么着,腿肿竟神奇地消退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黄鳝在上海的菜场里绝对属于高档水产,偶尔到货,家庭主妇奔走相告。小菜场师傅将硕大的木桶抬到老虎灶,木桶里满满一桶黄鳝, 焦躁不安地蠕动着,滚烫的开水兜头一浇,木盖一压,听得到里面“噼噼啪啪” 甩尾巴的声音,真是惊心动魄。少顷, 盖子一掀,一股腥臊的蒸汽升騰而起, 木桶复归风平浪静,两个师傅再抬回菜场,交由一班阿姨嘻嘻哈哈划鳝丝。

我母亲嫌黄鳝腥味重,从不让它进门。直到工作后我才在小饭店里吃了一盘响油鳝糊,才知道“梨子的滋味”。神往已久的本帮名菜终于来到眼前,鳝糊装盘,中央按出一个凹塘,葱珠一撒, 热油一浇,嗞嗞作响。上桌后,服务员再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子,撒上白胡椒粉,筷子一拌开吃,烫、滑、鲜、嫩、烂。吃到盘底还留有一点芡汁,再叫一碗米饭拌来吃,“打耳光也不肯放”。

不过在三四十年前,一般上海人家不敢吃清炒鳝糊,小菜场里称半斤鳝丝, 与绿豆芽或茭白丝一起炒来吃,算是吃时鲜货了。吃冷面,鳝丝炒茭白丝也算是奢侈的浇头。

生爆蝴蝶片

后来随着黄鳝养殖面积迅速扩大, 此货在菜场里成了主力军,个体户卖黄鳝致富者很多,这种形势让政治上已经翻身但经济上还没翻身的知识分子相当胸闷,故有“手术刀不如黄鳝刀”的酸溜溜说法。现在社会进步了,手术刀已经大大胜过黄鳝刀。

如今,一般上海人吃黄鳝,除了本帮风味的响油鳝糊、竹笋鳝糊、五花肉烧鳝筒、咸肉鳝筒汤、蛋花鳝丝羹,还有苏锡菜、淮扬菜里的梁溪脆鳝、生爆鳝背、炒鳝鱼卷、炝虎尾、炒软兜等。杭州“奎元馆”的虾爆鳝也是不错的, 过桥制式,一半佐酒,一半浇面。数年前在千灯古镇吃到一道香菜梗炒鳝丝, 有郇厨之妙。

有一次苏州美食大咖华永根先生请国斌兄与我在太监弄“新聚丰”吃饭, 席中有一盘清炒鳝糊,倾国倾城,无懈可击。华先生说:“苏帮菜厨师对鳝鱼颇多讲究,制作鳝糊的鳝丝,需现划、现烧、现吃,一气呵成。清炒鳝糊使用的调料多达十余种,光是用油就分三种: 煸炒鳝丝用猪油,烧沸时加点菜油,收稠出锅时淋些麻油。服务员站在灶台边, 厨师热油一浇,她就飞快地端到你面前, 葱油还在嗞嗞冒泡。”

苏州“新聚丰”的清炒鳝糊

烫黄鳝要用沸水,烫至黄鳝开口即可。烫黄鳝的水腥味极重,上海人是一倒了之的,黄鳝的骨头也作为垃圾处理, 但到了苏州厨师手里都成了宝贝,烫黄鳝的水与黄鳝骨一起吊汤,沉淀后清澄通透,味道极鲜,苏州面馆里的爆鳝面, 必定要用这锅汤打底。后来我还得知, 广东人做鳝鱼煲仔饭,也必须用烫黄鳝的水来煮米饭。

不过,最好的黄鳝肴还是在淮扬。清代的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全席之肴, 皆以鳝为之,多者可致几十品。”

汪曾祺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也写到:“淮安人能做全鳝席,一桌子菜, 全是鳝鱼。除了烤鳝背、炝虎尾等等名堂,主要的做法一是炒,二是烧。鳝鱼烫熟切丝再炒,叫作‘软兜;生炒叫炒脆鳝。红烧鳝段叫‘火烧马鞍桥, 更粗的鳝段‘焖张飞。制鳝鱼都要下大量姜蒜,上桌后撒胡椒,不厌其多。”

所谓的“烤”,华永根先生给出的解释是:“炉火不急不温,转文火后慢慢烧至卤汁自然收稠。”

在淮扬地区,鳝鱼也叫“长鱼”。30 年前我去淮安采访,在饮食店看到有“长鱼面”飨客,还觉莫名其妙。其实早在唐朝就有“长鱼”这个雅号了, 杜甫在《送率府程录事还乡》一诗中就有:“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

苏州爆鳝面

梁溪脆鳝

姚慕双、周柏春的独脚戏《学英语》让人笑破肚皮,姚老师说外国人不吃黄鳝,英语没有“黄鳝”这个词,他发明的“洋泾浜”叫“捏不牢滑脱”,上海人都懂的。

数年前的一个初夏,朋友请我在一家淮扬馆子吃饭,一道生爆蝴蝶片令我印象深刻。此菜是用活杀鳝片去皮后再上浆生爆成菜的。黄鳝表面附有黏液,姚慕双叫它“捏不牢滑脱”是有道理的。将一层薄如蝉翼的黄鳝皮剥去,手势很重要,没有金刚钻,谁敢揽这个活?对了,以前在西藏中路“岳阳楼”吃过“子龙脱袍”,黄鳝也是剥了皮后再炒的。

还有一道淮鱼干丝,大概是扬州菜中大煮干丝的转身,用鳝丝代替火腿丝与鸡丝,汤是用油炸过的鳝骨吊成乳白色,豆香浓郁,鳝味清鲜。

炝虎尾是上了《中国食经》的江苏名肴,我称它是“水淹七军”,相当考验厨师手艺。厨师只取鳝鱼尾部一段四寸长(约13.3 厘米)的净肉(俗称“虎尾”) ,经开水稍汆捞起,加预先兑好的卤汁调味拌制而成,排列整齐后再兜头浇一勺蒜油,撒胡椒粉后趁热吃,香、嫩、肥、鲜,四美并具。我在家试过几回, 总觉得差一口气,后来遇到中国烹饪大师徐鹤峰先生,他告诉我一个秘诀:“烫鳝尾时,一锅清水里除了必要的姜片、葱结,还要加点盐,可防止黄鳝肉裂开; 还要加醋,可使黄鳝肉发亮,并能去腥。” 后来一试,果然柳暗花明。

烫鳝尾时

一锅清水里

除了必要的姜片 葱结

还要加点盐

可防止黄鳝肉裂开

还要加醋

可使黄鳝肉发亮

并能去腥

炝虎尾

与炝虎尾的规整风格不同,炒软兜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厨师选黄鳝中的“笔杆青”,只取双背肉,掐成半尺长(约16.7 厘米) ,焯水后捞起,沥干水分; 用熟猪油煸炒葱姜蒜末出香,投入鳝段翻炒几下,倒入事先调好的卤汁,转中火“烤”片刻;待卤汁全部兜上后,淋入猪油推匀,起锅装盘,即成软兜。胡椒粉不厌其多,吃到一半时若再加点用鸡汤烧过的淮阴宽条线粉,就是一道软兜带粉了。

炒软兜是“火烧赤壁”,重的是火功。去年秋天在上海影城对面的“鹿园餐厅” 吃炒软兜,帅哥唐总当着我们的面打火坐灶,翻炒收汁,香气四溢,声动十里,鳝肉软糯而有适当弹性,鳝皮滑溜溜的口感奇妙。软兜炒好,我才相信淮扬菜“前度刘郎今又来”。

王安忆在《一把刀,千个字》里也写到扬州人划鳝丝:“一根竹篾子,削簿了。黄鳝甩上砧板,直往起跳,顺了身子捋,催眠似的,慢慢安静下来。篾片子从头到梢,转眼就是一堆。”这情景在镇扬等地的菜场里还能见到。上海人划鳝丝一直用牙刷柄,差的不止技术, 还有情调。

去年初夏與国斌兄一起去苏州“吴江宾馆”看望在那里研发江南运河宴的徐鹤峰大师,他就以红烧马鞍桥、明月炖生敲、蒜茸鳝卷等鳝鱼名菜招待我们, 贪吃的我还请他做了一道白煨脐门。这道菜不仅大多数上海人闻所未闻,就连扬州人、镇江人也睽违多年啦!先来点科普:所谓“脐门”,特指鳝鱼的腹部肉, 因靠近肛门,特别柔软,一条黄鳝只有约10 厘米长的一段,因而炒一盘白煨脐门,需要20 多条比较粗壮的黄鳝, 且每条400 克以上才算合格。黄鳝过小, 只有脐眼没有脐门。

炝虎尾、炒软兜用的是鳝背,鳝腹若何“千年走一回”,就凭煨脐门出圈。

徐鹤峰大师烹制的红烧马鞍桥

徐鹤峰大师烹制的白煨脐门

借得宜兴砂锅一具,最好满身油垢, 鳝腹经过汆、烫、煨等多道程序历炼而成,金蒜要多,白酱油、白醋、白胡椒不可少,成菜宽汤,色白似乳,糯香酥软, 回味无穷。白煨脐门是“两淮鳝鱼宴” 的招牌。

白煨脐门在一般菜谱里已经“失踪”,在20 世纪50 年代由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主编的《菜谱集锦》里倒是有记载——这本书的实际捉刀人是沈京似先生,天王级的老吃客。吃了这道江南珍馐,不得不佩服淮扬厨师对黄鳝这一食材的深刻理解与完美呈现。欧美人不吃“捏不牢滑脱”,吃遍全世界的米其林美食侦探恐怕也不谙此中真味,真是十足的“洋盘”( 上海话,意为 “见识少的人”) ,损失大了去啦!

我问徐大师白煨脐门的单价,他笑着说:“吴江宾馆平时也不做的,你们来了我才露一手。”

猜你喜欢

鳝鱼黄鳝厨师
趣说鳝鱼
夏季药膳佳品说鳝鱼
你好,厨师
黄鳝料占全国的70%,今年特种料将激增40%,看这家企业如何再造辉煌?
野生鳝鱼观察日记
抠黄鳝
粗心的厨师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8厨师的新花样
鳝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