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重属和弦
2022-05-30覃艳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重属和弦
在以主调音乐为主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和声不仅被赋予了丰富音色、推动旋律、发展乐思的作用,而且也被赋予呈示调式、巩固调式以及转换调式的功能意义。作为和声学这门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重属和弦在上述作用和功能上都显现出自己独具一格的意义和内涵。那什么是重属和弦呢?重属即重复的、双重的属,属表示属功能。这样,重属和弦也可以理解属和弦的属和弦。重属和弦是调式五级的副属和弦,即属和弦的属和弦。此时的调式属和弦具有了临时主和弦作用,而重属和弦则有了属和弦作用,这样,就出现了离调进行,其对于主调的不稳定性反向衬托出主调的稳定性。其带来的和声上的新颖色彩及其强烈的解决倾向动力,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①。
重属和弦在性质上分为重属三和弦、重属七和弦、重属导三和弦、重属导七和弦。因此,其在形式上有三和弦和七和弦两种,即大三和弦、减三和弦、大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以及减减七和弦。此外,为了追求更为强烈的和声效果以及解决幅度和倾向性,将属调的二级音(即主调六级音)降低变化半音,如此便可以得到含有增六度、减四度的重属变和弦。其中,以降低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降低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降低三音的重属五六和弦最为常见。诚然,无论是重属和弦的原位还是转位,原形还是变形,重属和弦的作用无非是润色旋律,丰富色彩,转换调式调性以及为旋律发展提供动力。
一、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概述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处于古典和浪漫两大音乐潮流之交的时期,其作品既显现出古典主义音乐的成熟和稳重,又有对个人情感、社会变革的人文关怀和彰显。舒伯特共创作了22首钢琴奏鸣曲(大部分并未完成),但其天才的艺术歌曲创作掩盖了钢琴奏鸣曲的光辉。
对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编目,现行西方音乐学界基本上都是根据奥地利著名编目学家奥托·埃迪希·多伊奇对舒伯特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而来,以作品号D.9开头进行标记舒伯特晚期作品(1826年至1828年)。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是《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以及《降 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三首奏鸣曲均由四个乐章构成,也均于1828年创作,即舒伯特去世这一年。在这三首作品中,相较于前辈们而言,舒伯特在和声运用上既有传统手法的弘扬和延续,又有其个性特质的展现和张扬。
二、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重属和弦的预备和解决
经过几百年大量作曲家,特别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实践,和弦的预备和解决已经形成了具有和声学学科属性的常见写法,亦或是作曲规律。重属和弦的预备和解决是和声学上重要的技法和理论问题之一,它为和弦序列的排列、和声语汇的编配以及作品结构的展开、结束都提供了较为新颖的音乐色彩和处理手法②。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重属和弦的预备和解决既有同时代的共同特点,又具有自身特殊个性。
(一)下属功能和弦预备,解决到属功能和弦
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第一乐章呈示部结束部的第94小节处,舒伯特用非常规手法做预备,即在降E大调中采用离调到二级的副属三和弦作重属七和弦的预备和弦,随后解决到属七和弦。随后四小节和前面第93、94小节低声部都做升高下属音处理,并立刻解决到属音,强调了向属调离调的色彩。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再如在该首作品第二柔板乐章的呈示段主题中,第5小节处用降A大调的下属六级九和弦做预备,引出第6小节的重属七和弦,随后解决到调式的属三和弦。其具体解决方式延续传统方式进行,即低音(调式属音)以属准备方式持续进行,三音级进二度解决,五音、七音作下行级进二度解决,从而彰显出自然、圆润的离调色彩。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二)下属功能和弦预备,解决到主功能和弦
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第一乐章中第61、62小节处,舒伯特用降E大调的二级七和弦第一转位形式做预备,引出重属七和弦第一转位。此种和弦引入在理论上而言,属于同级二级和弦引入,只需对调式下属音升高变化半音处理即可。随后,在下小节解决到主和弦,其解决方法严格遵循根音、三音级进上行二度,五音级进下行二度,七音保持解决到主和弦。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第一乐章第33小节,以降B大调的降低二级、六级音的下属功能和弦,采用左右手四個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的方式引出降三音重属导六和弦,且此变和弦连续采用三连音节奏而延续两小节,解决到第35小节最后一拍的主和弦。因前面旋律中一直采用降B大调的降低二级、六级音,调式偏向于转到降G大调,故而在第35小节第四拍及其后面小节采用属持续手法,强化并巩固降B大调的调性。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三)属功能和弦预备,解决到属功能和弦
在《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第一乐章中第33小节第三拍处,用A大调属四六和弦做预备,引出第四拍的重属二和弦,随即解决到34小节处的属六和弦。值得注意的是,第33小节第一二拍连续用下属二级的副属五六和弦作前导和弦,意外解决到属六和弦,此种技法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声部进行的平稳进行。如此,音乐在波澜不惊的同时,由于连续副属和重属和弦的离调作用,也显得不乏动力,而且更有魅力。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此外,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第四乐章第100小节,用属功能组的K四六和弦以及属五六和弦做预备,随后的第101、102小节处连续运用重属七和弦和重属五六和弦,最后解决到第102小节后一拍的属六和弦上。此种手法在随后本乐章的20小节内都在持续使用,形成统一完整意义上的集体离调色彩。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舒伯特在其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中,除了上述几类重属和弦的预备和解决方式之外,还有属和弦做预备,解决到K四六;主和弦做预备,解决到主和弦;以及解决到下属功能和弦做阻碍解决等手法。由上所述可知,舒伯特在其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的预备和解决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方法,而是重点考虑到旋律进行、声部配合、色彩装饰、调式调性安排以及音乐内涵等因素。
三、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重属和弦形态
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重属和弦形态不仅有常见的原位、转位重属和弦,更有对重属变和弦的广泛应用,显现出舒伯特处于音乐风格变革之交时代的创作思维和特征。重属变和弦即降低或升高属调二级音(主调六级音)的属功能和弦,其中以降低二级音最为常见。如此,即可得到含有增六度和减三度、增五度和减四度两队不协和和弦。因而其音响色彩更为尖锐、刺激,离调属性更为饱满,同时其解决倾向也更为强烈。
下面两行谱例所示分别是以C大调、a小调为例的重属三和弦、重属七和弦以及重属导三和弦、重属导七和弦的变体原位形式。当然,重属变和弦和其原型一样,都可以做转位处理。
从对大量经典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可知,运用最为广泛的重属变和弦分别是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降五音的重属五六和弦以及降三音的重属导五六和弦。
(一)《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重属变和弦(增六和弦)的运用
在本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第25小节,在左手c小调的主持续和十六分音符的流动下,右手在中声区做类似于切分效果的演奏。舒伯特在此处使用的是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有趣的是作曲家在随后小节的解决处理上颇费心机,既可以看作为解决到主三和弦,又可以视为意外解决到下属六级七和弦。如若从前面旋律发展规律而言,小节第一拍强拍都可视为倚音性质的和弦外音,这样,此处的重属变和弦当理解为解决到主三和弦而更为妥当和正确。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二)《A大调钢琴奏鸣曲》(D.959)重属变和弦(增六和弦)的运用
在该作品第二乐章第116、117小节处,旋律经过一系列转调后在升c小调上陈述。左手在主音持续和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流动基础上,右手也是三十二分音符流动的级进上行音阶式旋律,且随着力度的逐渐增强,降三音重属导三和弦被激进的如洪流一般的旋律一带而过,直至作品的第122小节主和弦,才稍有停顿。随后舒伯特将上述慷慨激昂的音流忽然截停:连续降低音区的右手级进旋律,以及左手下行线性进行,表达出一种歇斯底里的亢奋后的沉思和安静。这也正好符合舒伯特腼腆、敏感外表下包裹着的那颗崇尚自由、激情的年轻的心。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三)《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重属变和弦(增六和弦)的运用
在作品第二乐章首部结尾处,舒伯特在第34、38小节连续用升c小调降五音重属五六和弦,且没有常规解决到属功能和弦,而是声部平稳地过渡到二级五六和弦,再到属和弦、主和弦,作完全终止进行,从而使得和声饱满、功能完备。详见下面谱例所示:
结语
伟大的作曲家通过自己天才的创作和富有勇于突破精神的艺术实践,在和声编配常规手法的基础上,努力追寻异样的和弦色彩,发挥并采用离调、转调思维,将和声推向脱离七个守调性质和弦,从而创造出重属、副属和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降低三音、五音而得到增六度的重属变和弦,更加在渲染音响色彩、调式调性转换、旋律发展动力以及表述特定乐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重属和弦在作品音色意义上具有强烈的调色板意义和功能。
爱德华·W.萨义德在其著作《论晚期风格》中写道:“任何风格,首先都是会涉及到艺术家与他或她自己的时代、历史时期、社会和前辈们的关系。”③舒伯特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交,前辈们的经典作品对重属和弦的实际应用为其指明了艺术方向,而舒伯特在重属和弦上的艺术实践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
此文系基金项目“凯里学院艺术硕士专项课题《舒伯特钢琴奏鸣曲重属和弦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何家国:《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運用研究》,《戏剧之家》,2018年,第8期。
②何家国:《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的预备与解决》,《艺术评鉴》,2017年7月,第3页。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阎嘉译:《论晚期风格》,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作者简介
覃艳,凯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及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 任丽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