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共生·学术引领:“课代表联盟”赋能学生自主成长
2022-05-30张琳于晓欧
张琳 于晓欧
摘要为破解“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难题,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通过组建课代表联盟,发挥优秀学生的辐射引领作用,为全体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长赋能。学校在明确课代表联盟独特内涵及功能的基础上,规范成员的选用流程与组织管理;通过协助开展学情调研、组织开展同伴互助、畅达教学理解通道等实践历练,发挥课代表联盟的学术引领价值;通过学术培训引领、搭建展示平台、提供发展机会等方式,为课代表联盟更好地成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 课代表联盟;“双减”;同伴互助;主动学习;学术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6-0050-03
当前,落实“双减”工作正在深入推进。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在落实“双减”过程中,如果不向内挖掘学生潜力,而仅仅强调外部条件的改善,那么减负增效的目标就难以有效达成。为破解“双减”背景下教学工作提质增效的难题,北京市第十四中学(以下简称“十四中”)秉持“做有温度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组建课代表联盟为突破口,通过深挖优秀学生群体潜力,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为全体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长赋能,保证其在学校学足学好,从而有效践行“从学生出发,再回到学生中去”的工作理念和目标。
一、明晰使命,推动课代表联盟的组建与运行
1. 明确独特内涵功能
课代表,也称科代表,传统意义上是指学校内在某学科承担帮助教师收发作业、维持纪律等任务的学生,一般由各班内较擅长该学科的同学担任,每门学科通常安排1~2名课代表。在十四中,课代表除承担上述职责外,还被赋予新的“学术”身份,即他们不仅是学科领袖,而且要肩负促进师生深度沟通、引领学科快速发展的重任。课代表联盟则是由各年级、各学科课代表共同构成的学生组织,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一是优秀学生群体组织,在学校的学风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促进学生间互助交流的学习型组织,在组织引导同伴互助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推动师生间教学相长和以研促教、以研带学的协作组织,在联通“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纽带作用。
2. 规范成员选用流程
在十四中,有着“学术”身份的课代表是被师生充分认可、具有较强荣誉感的职务,因此其选拔和使用至关重要。目前在我校,课代表通常采取学生自荐、同学推荐、教师提议,然后进行全班决议的方式产生,选拔结果会在各年级归档,并报送校学生会下属的学习部备案。一般在起始年级,任课教师会根据学生自荐确定临时课代表,让其基本了解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磨合期后,再在热爱本学科、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中,通过学生自荐、同学推荐、教师提议等方式确定候选人,并根据人数需求在全班投票产生学科课代表。在上述几种选拔课代表的方式中,我们非常注重学生自荐,希望那些热爱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渴望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自愿承担课代表重任。
目前我校初高中共计61个班级,总计产生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14个学科的课代表近600名,其中包括一门学科设置两名课代表的情况。
3. 加强日常组织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我校针对课代表联盟的管理、指导、评估,形成了一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协同的闭环模式。其中,学习部负责对课代表联盟的日常管理,教学处与教研组负责学术指导,德育处与年级组负责行政指导,数据与评价中心负责评价考核工作。同时,德育处与校务会还负责为课代表联盟组织活动提供人、财、物等全面支持,为开展适合全校学生的活动搭建多元平台。
在具体工作中,学习部要负责对全校的课代表进行注册和管理,包括以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袋,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创新性活动建议和实施过程进行记录,定期组织开展学习论坛,支持课代表联盟组织各种比赛并进行总结表彰等。在对课代表联盟及其成员的评价中,学习部会在每学期组织设计调查问卷征求师生建议,如果某位课代表的师生满意度两次均低于75.0%,那么就要重新推荐和选举产生新的课代表。数据与评价中心除将学生学业成绩中的等级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外,也会定期下发调查问卷、开展学生访谈,以掌握课代表联盟的活动效果以及课代表的履职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为课代表联盟有效开展工作以及学校的精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实践历练,发挥课代表联盟的学术引领价值
1. 协助开展学情调研
十四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极为关注学情,并定期以课代表联盟为纽带开展学情调研,形式主要包括日常调研和定期座谈等。日常学习中,各科课代表会随时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状况,并在教学进度、学习效果等方面与学科教师实时沟通,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阶段性测试后,学校会开展学情调查和组织座谈会。学情调查问卷一般由德育处指导学习部完成,并由课代表下发。座谈会由学习部组织、教学干部主持,由参会课代表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作业批改,以及学生的课堂听课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展开讨论,汇总共性问题后及时反馈给学校德育和教学部门,以便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2. 组织开展同伴互助
课代表联盟成立后,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课代表联盟构建起同学间良好的伙伴关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赋能。如通过调查,课代表联盟的学生了解到,刚刚步入高中的很多同学对高中学习生活不适应,约有63.0%的学生在某些学科的学习中存在困难,67.6%的学生认为高中知识内容多、难度大、学习进度快。于是,高一年级相关学科的课代表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同学们根据学科学习强弱进行搭配组合,开展同伴互助。在此过程中,课代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各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学生引导同學们开展学习方法讨论、解题方法分享、阅读书目汇总交流等活动,各班级逐渐形成学习榜样引领、组内相互带动、组间相互交流的良好学习风气。通过同伴互助,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学习成绩,彼此间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生生互动、相互赋能的学习模式在学校悄然形成。
3. 积极进行榜样示范
针对学生群体需要,结合学生现实问题现身说法、分享经验,带动同伴一起成长,是课代表联盟的重要职责。例如:学习部曾组织全校课代表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约有30.9%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约12.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针对这种情况,课代表联盟组织开展“青年学生先锋论坛”,通过优秀课代表演讲的方式引导同伴坚定梦想、确立目标。此外,课代表联盟还不断发掘优秀学生榜样,引导他们积极分享、做好示范,促进校园内良好学风的形成。如语文课代表群体曾发动全校师生开展“我为你读诗”大型诗词阅读活动,数学、英语等学科课代表定期举办别具特色的学科节活动等。在引领同伴成长的同时,课代表联盟也带动更多优秀学生在学习之路上深入探索,使优者更优,其中部分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叶圣陶”杯全国作文竞赛等重大赛事中荣获各类奖项。
4. 畅达教学理解通道
十四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严谨的教风,教师授课前要做到“十备”(备教材、备学生、备导入、备层次、备设问、备训练、备小结、备板书、备语言、备课件)。而在“备学生”方面,因為有了课代表联盟,教师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适切的教学方式。如语文教师在七年级下学期《木兰诗》一文的教学后,听取语文课代表反馈的学生建议,在课外古诗词诵读环节采取学生讲解、教师把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我校2022年初举办的学术年会上,学校专门设计了“深度学习框架下的‘青年学生先锋论坛”环节,来自各年级、各学科的课代表针对学习策略和方式进行深入研讨并提出建议,如由不同学科的优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学生自办学科节等。以上建议均被学校采纳,教师乐于“教”和学生主动“学”的通道得以顺利打通。
三、精心培养,为课代表联盟更好地成长提供保障
1. 加强学术培训引领
为提升各年级、各学科课代表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学校教学处以及各教研组会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包括校长讲堂、专家讲座、大学学长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在培训中,学校不只注重培养课代表的学习能力,更注重拓展他们的学科视野、前沿思维,引导他们成为“眼里有人,心里有事,懂得感恩,明白道理”“能贴近时代,有家国情怀,懂明责热爱,能勇于担当”的十四中学子。
2. 搭建活动展示平台
在对课代表的培养中,学校充分贯彻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学术研究、学科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是历练学生、促其成长的重要载体。在高二年级全体数学备课组教师的指导下,该年级的数学课代表共同策划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数学学科节,从流程设计、场地选取、前期准备,到奖品设计、旗帜色彩搭配、志愿者招募,均由教师幕后指导、课代表台前完成。他们在活动中设计出“数学告白墙”、数学建模游戏、数学名词谜语等有趣的环节,吸引了全校学生参与。又如:在高中化学学科节上,化学课代表带领学科优势同学,针对多数学生的深层学习需求,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出“教研组长首讲精彩化学一课”“博士学长分享对化学的热爱与研究”“色彩纷呈的化学实验”等丰富的活动内容,使全校学生在感受化学魅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科视野,甚至在部分同学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在各种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科课代表也获得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群体归属感。
3. 提供个人发展机会
在承担辐射引领作用的同时,课代表联盟中的学生也能获得学校提供的多种发展机会。如学校设立了“青年学生先锋奖章”“十四中风华骄子”“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多种荣誉奖项,并鼓励学生参与市、区级评选,各学科的优秀课代表往往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自从课代表联盟组建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发挥自身优势,为同学们录制学习小视频的孩子多了;结合同学们的学习困境,帮助老师设计试卷、直击同伴学习痛点的孩子多了;在“青年学生先锋论坛”上,参与演讲、提问、互动的孩子多了;课间三五成群的孩子在研究着探讨着,放学后在教研室追着老师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主动学习、自我成长,正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种新常态。
(编辑 王淑清)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西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专项2021年度课题“西城区区-校教研生态系统创新优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X2021Z25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