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

2022-05-30顾建军郝天聪

中小学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素养

顾建军 郝天聪

摘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义务教育劳动课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研制中凸显了几个核心,包括整体构建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系,深入凝练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并以素养为统领系统规划了课程目标体系,搭建起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强化了重在体悟的课程多元实践方式。为推动课标的有效落实,学校需要科学设计开发劳动项目、加强对劳动过程关键环节的指导、注重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家校社协同、强化对劳动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等。

关键词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任务群;劳动核心素养;劳动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6-0028-04

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近期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2022年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义务教育劳动课标。《劳动课标(2022年版)》从劳动课程的国家意志、时代担当出发,坚持做到劳动课程的方向性与科学性、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力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义务教育特点的课程标准。把握《劳动课标(2022年版)》的内容设计要点及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中小学校系统建构劳动课程、深入落实以劳育人。

一、深入理解劳动课标的设计理念

1. 整体构建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手工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劳动教育经历了工艺、劳作、手工劳动、基本生产技术、生产常识、劳动技术、劳动与技术等不同的课程形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劳动课程基本以独立课程形态为主。直至2001年,新中国历史上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内容整合作为突破口,将劳动与技术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试行)》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大文件明确了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肯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独立设置劳动课程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之下,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劳动课程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构建了九年一贯的劳动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推动劳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出、开齐、开好、开出特色,充分发挥劳动独特、综合的育人价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建构。

2. 深入凝练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之下,《劳动课标(2022年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阶段我国劳动及劳动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难题等展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劳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1]

二、整体把握劳动课程的内容体系

1. 系统规划了以素养为统领的课程目标体系

以素养为统领表述课程目标体系,让课程目标做到“目中有人”,是本次義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劳动课标(2022年版)》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提出四个方面的总目标,重点关注对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彰显了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同时兼顾到对筹划思维、动手能力、创造性劳动能力等其他共通素养的培养,彰显了劳动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由于劳动课程属于九年一贯课程,涉及四个学段,跨度较长,因此课标针对每个学段的学生特点与发展需要制定了各学段目标,在纵向上体现出进阶特点,形成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以“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劳动能力为例: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是“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第二学段(3~4年级)的目标是“初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第三学段(5~6年级)的目标是“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各学段目标在横向上体现出融通特点,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所侧重,并尽量兼顾到不同核心素养之间的平衡,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核心素养。

2. 有机搭建了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标以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课程目标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课程内容结构。劳动任务群是将知识技能基础相近、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劳动任务归纳在一起后形成的一组劳动任务。[2]《劳动课标(2022年版)》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共设计了十个任务群。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的学习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中涵盖十个任务群。其中,1~2年级侧重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内容中选择,服务性劳动不做要求;3~4年级及以上各学段应涵盖三类劳动内容;5~9年级的“清洁与卫生”劳动要求可与同学段其他任务群融合实施,同时结合日常课外劳动和家庭劳动要求开展;7~9年级可以结合相关任务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安排因地制宜地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

3. 突出强化了重在体悟的课程多元实踐方式

与德智体美等课程相比,劳动课程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特点,它以劳动项目为载体,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劳动课程的开展不能“纸上谈兵”,要倡导“做中学”“学中做”,要注重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以及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

三、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

1. 做实劳动项目的科学设计开发

劳动课程实施不是空泛的,必须有一定的实施载体,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劳动关系、劳动成果等。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劳动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其在设计与开发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劳动项目的设计开发要注重劳动与教育的统一,既不能将劳动项目泛化为所有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也不能窄化为单一的体力劳动,其劳动形态要体现一定体力劳动基础上的体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学创合一。其二,劳动项目的设计开发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项目的劳动强度和实施方式的适宜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需求出发,筹划设计劳动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真实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劳动项目的设计开发还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场所自主开发项目,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2. 加强对劳动过程关键环节的指导

劳动过程是促进劳动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劳动过程面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强调让学生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完成具体的劳动项目,突出体力劳动和出力流汗。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各自有不同的角色分工,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实践中,教师要在劳动过程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是在情境创设阶段,注重通过贴近生活、讲究真实、回归自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二是在准备阶段,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劳动场域等各方面的准备情况,重点围绕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劳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讲解示范。三是在实施阶段,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学会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四是在反思阶段,围绕劳动过程的体验、成果的评价、价值的体认,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意义,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 注重劳动教育实施中的家校社协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彼此相连的子系统,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承担起育人的全部责任。劳动教育同样如此。劳动课程要落到实处,需要在空间上理顺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的使命、责任和定位,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激发各主体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最终发挥整体育人的作用。

学校应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正确处理好家校、校社等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营造“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育人环境,为新时代劳动课程的实施赋能;同时在劳动课程实施中,要始终保持开放姿态,积极推进与家庭和社区的深入合作。一方面,学校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指导其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并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可邀请社区管理人员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计划的制订、劳动项目清单的研制、劳动课程的评价以及劳动文化环境的创设等。

4. 发挥劳动课程评价的正面引导作用

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可以发挥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评价观,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此改善劳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以评促改”。具体而言,劳动课程评价要注重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学校在开展劳动课程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做到平时表现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特别关注评价的发展性与差异性,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阶段在不同学段开展不同评价,并有所侧重。其二,要注意教学评的一致性,通过评价确保教与学的统一,避免劳动实践学习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困境。其三,要围绕评价目标开发评价工具,制定劳动任务表现量规,确定学生表现评价的维度、等级以及表现特征的描述。同时,量规制定需要充分关注劳动素养水平、评价形式、评价主体以及证据收集等多个方面。

5. 强化对劳动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

劳动课程资源可以为劳动课程的成功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保障。劳动课程资源类型不一、形态多样、来源广泛,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规模较大、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系统开发劳动课程资源应关注以下几点。

其一,应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整合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源,既要关注物质、环境与场地资源,也要关注教师、学生及相关劳动者等人力资源。其二,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要有利于加强劳动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劳动教学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关系,拓展劳动课程实施的空间。其三,要注重加强机制建设,开拓多种途径,调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实现劳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其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同时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2] 顾建军,管光海.系统建设劳动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65-71.

(编辑 王淑清)

注释: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探索研究”(课题编号:AAA190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作者顾建军和郝天聪分别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制组组长、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素养
那些年的“劳动课”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