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文之花”在高中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2022-05-30张艳华

高考·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张艳华

摘 要: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内在品质之一。人文素养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随着教学改革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对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章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让“人文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研究能力、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高贵的精神品质。人文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古今那些有杰出成就、青史留名的人,无一不是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所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在人文教育方面有着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伟大使命。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智慧。以此为背景,高中语文教学要改变只关注知识教学的做法,重视人文素养教育,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完成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塑造,提高育人质量。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呢?

一、提高教師的人文素养,使教学与时俱进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领路人,还是教学的总设计师。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足,对人文素养理解得不充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无法对教材中有关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充分利用;如果教师对新课标关于人文素养的要求把握得不准,就无法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文、将与之有关的内容讲述得生动有趣;如果教师缺少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人文教育方面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提高个人素质,重视人文精神建设,形成人文精神。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向传统文化学习,向先进文化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对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有充分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人文素养培养渗透其中,积极弘扬和传播人文精神,构建智慧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针对教书育人,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世界观,甘做基石,注重语言素养和文明态度修炼,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言谈举止方面树立典范,做儒雅而不俗气、幽默而不古板的新时代教师,用自身素养熏陶人,影响人[1]。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教师要彰显自己的职业特性,有宽厚待人、爱家爱国之心,自觉做传统文化教育者、传播者,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和现象。如此这般,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关注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作用,可以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文素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二、解读课文的人文内涵,传播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学的根本。语文教材的内容经过多个程序的筛选和锤炼,本身就渗透着真理,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其选编的内容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带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教材为载体,深入教材,发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弘扬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美。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可从用典、爱国、人生、词风中任选一点,解读词的人文内涵,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使课堂变成学生汲取人文营养的源泉。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讲述作者的事迹、爱国品质,引入诗词的学习。在学生阅读诗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在整阕词中,一共有多少个典故?都是哪些典故?在词的上阕中,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通过英雄人物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在描写时一略一详,如此安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即通过孙权和刘裕两个英雄人物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在下阕词的分析时,教师可深入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用意,同时结合廉颇的典故,表达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之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忠心,以及不被重用的悲愤之情。作者虽然报国无门,满怀悲愤,但是词作却风格明快,气魄宏大,饱含了浓浓的爱国之情。纵观辛弃疾的后半生,虽受尽排斥,满腔悲愤,但是他始终拥有驱除鞑虏、收复失地的决心。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值得学习。如此这般,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沐浴人文素养的光辉,有助于学生成为有责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三、创设人文教学情境,营造有趣的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人文素养教育中习惯照本宣科,生硬灌输。人文素养具有人文性,与其有关的教学也应该具有柔性、灵活性、开放性。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进一步突显课程的人文主义精神,主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情唤情,以熏陶学生的性情,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以新课改为背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感受,体验和理解,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乐趣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情境教学法为工具,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有趣的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收获智慧。如:学习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文章的主要特点是语言与情感、意理阐发相映成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贴切与融合,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使人唇齿留香。可以说,孙犁小说的文化色彩、民族情感,都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怎么喜欢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无法体会文章的人文趣味。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提升精神境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导入:传说在很久之前,嫦娥偷吃了灵药,将要飞升上天。一不留神,她随身携带的宝镜从身上掉了下来,落到地上碎成99个碎片,于是地上就有了大小99个水淀,其中一个就是荷花淀[2]。然后,借助带有配乐的荷花淀的图片或视频展示荷花淀地区的自然美景,让学生收看并想象作者文中描写的景物、景观,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指出景物的特点,如文中写到了月亮,月亮升起来了;写到了院子,院子是凉爽的,干净的;提到了苇眉子,苇眉子湿润润的。这样的文章看似纯粹的白描,其实只要细细品味,就可以感受其诗情和韵味。这不仅是孙犁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艺术追求和特点。这样以情境教学为手段,使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对艺术的追求中,体会名家在文学表达上的趣味和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水平和品格。

四、重视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语文教育观上,在语文教材的文化觀上也有所体现。如现行的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诗词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也是人文教育的媒介,有着高尚的人文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借助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其教学实践和操作极具可行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古诗词教学,深入发掘古诗词的人文内涵,用古诗词铸就学生灵魂,提高学生的素养。如:在学习《秦风无衣》时,这首诗本属于秦国的军中歌谣,主要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决心,以及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齐心备战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精神。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借助资料,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统治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申侯(周幽王岳父)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周域纷纷沦陷,平王举室东迁。为了赶走西戎,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响应周天子号召,纷纷参加了襄王卫土的战争,一鼓作气击退了贼军。这首军中歌谣也由此而来。基于背景分析,教师要侧重剖析诗歌内容和精神,让学生感受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激发学生团结一致、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这首充满民族精神又富有艺术魅力的诗歌的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和教育。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其质量和效果,与学生对语文的态度、兴趣和课堂参与情况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学习,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但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学生兴趣发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淡化权威、主体思想,转变角色和教学观念,给学生“松绑”,并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为学生学习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考虑到学生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敢表达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如:在学习《游园》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和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比较关心的“思想困境”“情”等设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名人点评《牡丹亭》《西厢记》的言论,思考问题:为什么人们对《牡丹亭》的评价远在《西厢记》之上?《西厢记》中的“情”是不是只指情感、男女之情?选文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景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向往外界生活,渴求情感慰藉的女性比比皆是,为什么“杜丽娘”会将其与生命困境联系在一起?作者的理想,为什么要求助鬼神方得圆满?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使学生对作品背景、“情”的内涵有所了解。然后,再由教师讲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牡丹亭》中的“情”是一种执着,一种浪漫的理想,作者借助这个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无法突破的理法隘口的谴责,实际是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正是这种渴望幸福、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才使《牡丹亭》对后世有了深远的影响。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六、语文教学联系实际,发掘学生的感情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高级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涵盖和用到的许多素材,普遍具有哲理性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目的,文中的人物形象,文字背后的深意,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知人论世”等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或“愤”或“悱”,切实体会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及现实意义,以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如:在学习《祝福》这篇小说时,文中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质朴,但是因为愚昧懦弱和环境之恶而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祥林嫂之死,从表面来看,是她自己懦弱无能的结果,但是,细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荼毒,周围人的冷酷无情,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领悟文本主题,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可以播放电影《祝福》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悲欢离合[3]。然后,让学生以“祥林嫂之死”为中心,进行“三堂会审”,并选出几名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文中出现的人,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特点、死因。再由教师结合实际,指出祥林嫂的死因,讲述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的悲愤之情,使学生明白,“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周围人的冷酷无情才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并教导学生做一个同情弱者,有怜悯之心,能进行理性思维的人。这样采用“知人论世”法来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近作者,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品味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淬炼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素养得到提升。

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虽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千挑万选的精品佳作,但是,语文教材的容量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一样,都是有限的。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教材的内涵,对与之有关的人文因素进行发掘,还需要教师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探究,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教师可以基于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汉书》《史记》等历史典籍,观看历史纪录片或讲座,了解汉代文化、学术、制度,以及发生在汉朝的一些重要事件,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与此同时,以价值观教育为目的,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苏武为什么不逃跑”“中国的外交文化”,对细节抽丝剥茧,并让学生诵读经典人物故事,了解中国历史上那些坚强不屈、有尊严有气度、不辱使命的“外交官”,让学生总结和学习人物身上优秀的品质,并让学生写读后感、活动总结。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见贤思齐的意识,促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给予人文素养教育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手段优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方法,改善人文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人文素养教育植根于课堂,让学生沐浴人文教育的春风。

参考文献

[1]黄超建.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39.

[2]陈彬.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5):70-71.

[3]徐佰鑫.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381.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