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学习:生活与数学的“桥接路径”
2022-05-30陈燕华
陈燕华
[摘 要] 场景不仅仅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载体、工具,场景本身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对象。场景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而且可以是动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基于学生直观感知的场景,创设基于学生活动体验的场景,创设基于学生思维想象的场景。场景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在场景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性、策略性、情感性的支持,让学生在场景之中拾级而上,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场景学习能让学生朝着思维高峰步步攀登,能让学生的数学生命朝向自主和自由的方向成长。
[关键词] 生活与数学;场景学习;桥接路径
场景学习不同于情境学习,场景学习是一种融合环境、情境、处所、资源、心理、知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一种学习。场景学习中的“场”的概念,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后被社会心理学家引入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如勒温、布迪厄等。当下,“场”的理论已经被许多人文学科研究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场”的理论,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一个学习实践场、学习心理场等。实践场是一种外在的、物质化的场,而心理场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化的场。外在的物质场会影响内在的心理场,而内在的心理场又会投射到物质场中、表现于物质场中。因此,场景学习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效桥接”。
一、基于直观感知的场景学习
场景教学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利用场景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基于感知的场景教学,要布置生动形象的场景。在网络化、多媒体化的今天,教师不仅可以创设一些静态的场景,而且可以创设一些动态的场景。相较于静态场景,动态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感知,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置身于直观、动态的场景中,学生能将场景的数学知识与相关的生活经验等关联起来。借助于场景,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感知。
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呈现几个简单的圆柱形的物体,而是要借助于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现各种圆柱形的物体;不仅要展现静态的物体,更要展现动态的物体。如笔者在教学中,就创设了各种各样的场景,像压路机压路,就能让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形成鲜明的、动态的表象,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圆柱侧面积的认识;像饭店里做成的一个个圆圆的春卷皮,叠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圆柱;像小朋友用小棒粘贴一个长方形硬纸板,以小棒为轴进行旋转就形成了一个圆柱体的轨迹,等等。这样的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不仅让学生建立了深刻的关于圆柱的表象,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后续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体积等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感知的场景教学,不仅要丰富静态的场景,更要打造动态的场景,以便促进学生的静态感知,同时促进学生的动态感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感知是学生动态思维、动态想象的基础。
基于深度感知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构筑一个自由的、开放的时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对感知场景进行丰富、改造,从而让感知场景更具召唤力、吸引力。借助于富有魅力的场景,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看,更可以引导学生听、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
二、基于活动体验的场景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从而创设基于学生活动体验的场景。基于活动体验的场景学习,能让学生的活动活起来。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素材、器材等,为学生打造一个活动的时空,比如开辟一个数学活动区域,开辟一个放置数学活动器材的区域等。置身于场景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之间具有平等的关系。基于活动体验的场景学习,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自由、民主、平等的对话,并在活动中积极地磋商,使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共识[1]。
师生、生生之间要展开“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同时,置身于场景之中积极地对话、争辩、磋商,使彼此形成一种共识。同时,场景学习还要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分享之中感到乐趣与荣耀。
傳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学生正襟危坐于教室之中,而基于活动体验的场景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活动起来、操作起来。在场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实践场、活动场、建构场、创造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打通学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隔阂,从而让学生基于活动体验的场景学习成为一种跨界学习。比如小学数学学科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往往可以与科学学科牵手、联姻,将相关的学习资源融合起来,将相关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比如教学“球的反弹高度”,笔者将之与体育、科学等学科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球、球性等的认知;另一方面借助于科学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要将球每一次下落的高度、弹起的高度等记录下来,更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诸如用同一个球、从同一高度下落、自然地落下等。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证明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是一定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需要用同一种球进行多次实验,还要选用不同的球进行实验,更要选择不同的下落高度进行实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感悟到深刻的数学实验方法。
基于活动体验的场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一种感受与体验。如在上述活动中,学生能深刻认识“控制变量法”,不仅掌握了“学什么”,而且掌握了“怎样学”。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实验法,对后续的数学学习乃至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思维想象的场景学习
场景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感知、促进学生活动,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想象发展。在基于学生数学思维想象的场景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蹈人类创造知识、建构知识的关键步子,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感悟[2]。在场景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观思维,而且要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要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统整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路径。
在数学场景学习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盘活学生的思维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首先创设了一个“寻找宝物”的场景:宝物在距离小明3米远的地方,宝物在哪里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看到“距离”两个字,就想到了在小明前方或者后方3米的某个地方,等等。把宝物想象在与小明一条线上的地方是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但经过数学活动后,有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把小明当作圆心,小明与宝物的连线看作半径。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的脑海中便有了圆这一图形。这一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了学生的数学想象。而在课末,华老师的一句反问、追问“宝物真的在距离小明3米远的圆上吗”再一次地盘活了学生的场景思维,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学生的想象。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华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半只西瓜,从而有效地对学生旁敲侧击、点拨启发:宝物不一定在西瓜的切口平面上,还有可能在西瓜的表皮上。这样的一种点拨、启发,让学生豁然开朗:宝物不一定在距离小明3米的圆上,宝物应该在距离小明3米的球体上。这里,场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超越线的思维,而进入面的思维、体的思维之中。从线性思维到立体思维,这不能不说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一次跃迁,也不能不说是学生数学想象的一次放飞。
场景不仅仅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载体、工具,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对象。场景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而且可以是动态的。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不仅要对场景中所表达的内容、所呈现的形式进行思考、探究,更需要对场景本身进行思考、探究。在数学教学中,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心理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那就是期望自己成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场景构建了学生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不断地刷新着学生陈旧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场景学习,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照,用“数学的大脑”去考量,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场景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它让学生朝着思维高峰步步攀登,让学生的数学生命朝着自主和自由的方向成长。因此,在场景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性、策略性、情感性的支持,让他们在场景之中拾级而上,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姚建法. 关注数学教材内容的有效解读[J]. 教学与管理,2019(02):30-32.
[2] 戚洪祥. 提升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三个维度[J]. 教学与管理,2021(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