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素养,探索语文学科评价新思路

2022-05-30赖艳梅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核心素养

赖艳梅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新型的语文学科评价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改变传统的机械、单一的语文学科评价方式,探索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学科素养的培育才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了短期节点评价、动态发展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多元立体评价四种评价路径,以期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进行全面、多元的评价,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核心素养,语文学科评价

2020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就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作出了重要部署。

方案和“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事实上,减负政策在我国一直存在,却收效甚微。其深层原因在于“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教育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科学的评价是落实“双减”政策、培养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新型的语文学科评价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何谓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1]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评价路径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短期节点评价

语文学科的短期节点评价,是指针对一节课、一个单元、一次活动、半学期或者一个学期的某一个点的评价。

1. 即时评价

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教师说“很棒”“读得真好”“你真有想法”“太好了”“此处应有掌声”“说得真不错”等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激励性话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为了使受评价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从中找到改进和完善学习的具体方法,实现“评价促进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即时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给予实在的评价指导,为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一匹出色的马》时,让一位学生读妹妹求妈妈抱她的那句话:“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一开始,学生朗读时语气平淡,没有读出疲倦、恳求的语气。教师说:“看来你还不够累,还是自己继续走吧。”学生想了想,又读了一遍。这次,他将“很累”“走不动”重读,在“抱抱”上着重延长了一会儿,感情也比先前饱满了,读出了疲倦恳求的语气。教师说:“现在我知道你是真的累了。”教师又继续说道:“既然真的累了,那妹妹让妈妈抱算是一个正当的理由。为什么妹妹先求妈妈抱,而不是先求爸爸抱呢?”一句话调动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因为妈妈比较温柔”“因为我们可以向妈妈撒娇”。教师顺势引导:“是的,往往妈妈对孩子更耐心细致,孩子通常也更会向妈妈撒娇,而不是爸爸。所以在這里,妹妹除了恳求,还有一点点委屈撒娇的成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这句话又读了一遍,这回语调里带着恳求与委屈,教师称赞:“好,这次我知道你是真的累了,也知道妈妈很疼爱你,你跟妈妈可亲昵呢!”通过有层次的评价、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抓住句子中情感表达的要领。此时,学生不仅仅是在朗读文本,更是在走进生活,体察人物之间的微妙感情,感受亲情的温暖,提升语言理解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2. 拓展评价

以年段或者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学科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分享、小小朗读者、习作展评等,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表现情况、取得的进步、暴露的问题等进行表现性评价,教师给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成长。“展、评、学”一体,使评价可视化。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五下午拿出一节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生轮流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书。学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每次交流都会做充分的准备。每次分享完,笔者会当堂点评,对书的内容、分享者的语言表达、解说时的身体姿态等作出评价,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他们互相促进、提高。有一名女生,平时比较胆小,课堂上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每次轮到她分享,她就畏畏缩缩地坐在座位上不肯上台。终于有一次,同学们鼓掌,大声喊道:“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这名女生终于鼓足勇气上台分享了自己阅读的书。尽管声音非常小,但是她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笔者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眼睛亮亮的,充满了喜悦。此后,她举手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上台进行阅读分享也越来越自如、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到了第二个学期,她获得了年级“小小故事家”演讲比赛的二等奖。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为契机,进行拓展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或者鼓励,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滋养身心,在培养语文学科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力和表达力。

3. 阶段性评价

针对学生一个单元、期中或者期末等一个阶段语文核心素养诸多方面的表现,依据各项指标给出评价,绘制成素养评价雷达图,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发展提供参考(见图1)。

通过评价雷达图,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该阶段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成长变化,以及努力的方向。同样的,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指标绘制这样的雷达图。

观察学生在一学期中几次合作学习的表现,可以绘制出反映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雷达图(见图2)。

从上图可以看出,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索与理解”方面的合作表现不错,在“监控与反思”方面则稍显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加强。

二、动态发展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成不变,应是动态发展的。为此,教师可在前述短期节点评价的基础上,绘制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评价统计图。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变化趋势,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指出其努力方向。

将前述的每个学期进行的阶段性评价整合起来,再结合每学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汉字书写大赛”“小小朗诵者”“我是演讲家”“小小故事家”等加分项的活动表现,几个学期下来,根据学生在历次活动中的表现,绘制出该生的动态发展评价统计图,以此反映该生在语文学习各方面的动态发展情况,指导学生适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方向,均衡发展。图3 是根据某学生第二学段四个学期的四次阶段性评价绘制出的近两年语文学科动态发展评价统计图。

从图3 可以看出,该生的“汉字与书写”水平在第二学段得到较大的提高,“经典积累”方面也有进步,而“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则进步较为缓慢。这提示该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要调整学习步伐,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得出该生第一学段、第三学段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总的语文学习动态发展统计图。通过动态发展统计图,能及时关注其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况,为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学段综合评价

针对学生在三个学段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形式,开展阶段性的综合评价。

1. 第一学段:游园活动燃激情

在第一学段,取消纸笔测试,积极推进以“游园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非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以及其运用所学知识和习得能力解决问题的情况,期末进行测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完成测试任务。这不仅仅是一场评价活动,更是一次阶段性的学习加油站。主要方式有“闯关集星”活动、情境模拟活动、实践拓展活动等。

以一年级为例,主要考查学生在拼音、识字、写字、句子表达、经典积累、口语交际、看图说话等几个方面的情况,采用游园形式,可以设置“拼音大闯关”“我来秀书法”“一字开花”“小小朗读者”“出口成章”“童言慧语”等活动,每个活动可分设几个题组,让学生抽选一组参加,完成过关检测即可。设计综合性、开放性的测试题,有效采用情境化体验的游园方式,可以多元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

在进行游园式评价活动之前,教師可将活动方案告知学生和家长,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家长中选出评委,传达清楚测评内容及测评标准;可将学校的功能室、操场等作为活动场地。以班级为单位,依次分组测试。评委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在评测表上记录等级。表1 为一年级游园评价活动的评测表。

根据学生获得的星数,可评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等级。如满分为25 星,23~25 星为“优秀”,20~22 星为“良好”,15~19 星为“合格”,14 星以下为“快加油”。

2. 第二、三学段:进阶挑战促内驱

采用纸笔测试与进阶闯关或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分数后面的相关因子,为自己后续的学习寻找方向,促进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第二、三学段的学生,主要采用“标准”与“挑战”结合的形式,分设“汉字与书写、经典积累、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分别设置ABCD 四组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组,完成“挑战”,分层晋级。这样可以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以不同的机会,创设进步的空间。设立“铜卡”“金卡”“钻石卡”“皇冠卡”“至尊卡”五张晋级荣誉卡,每集满五张低阶卡就可以换一张更高一阶的卡,采用多种维度的评价标准,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日复一日地坚持努力。以纸笔测试占40%,进阶闯关占60%的比例,最后得出学生本学期语文素养评价的结果。

在各学段还可以通过给出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的综合表现,运用关键词给学生画像(图4 为四年级某学生的综合表现画像),以帮助学生确定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分学段分项评价活动,看起来繁杂,但是更全面,也更轻松、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信心,唤醒内驱力。

四、多元立体评价

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方式,是由教师包揽的,其他评价主体处于缺位状态。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与学的实效,因而,必须唤起评价主体的重视。语文课堂上,不但要有教师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自评、生生之间互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软件,邀请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多元立体的评价。

有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采用朋友圈点评的形式,在班级进行作文展评。首先,她将学生的作文张贴在教室或走廊的墙上,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针对作文进行留言点评或针对前面小伙伴的留言进行二次点评。同时,她将每一篇作文上传到班级QQ 群的相册中,让家长们一起参与作文展评活动。一期作文展评后,大家一起讨论,分别对留言、点评最多的“热榜作文”和本次活动中学生的优质点评进行奖励。这样的活动每次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为了作文能上“热榜”榜单,学生每次都会精心构思习作,认真遣词造句,精益求精;为了获得“优质点评奖”,学生会主动去研究那些点评得好的同学是怎么点评的,使自己的点评越来越能“说到点上”,让人心服口服。家长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更直观地了解了孩子的作文水平和全班孩子作文的情况,为今后的家庭指导提供了参考。在作文展评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学会了有效沟通的方法,以及正确对待得失的心态,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教师将学生的诵读经典活动制作成小视频,发在视频号上,吸引了众多老师、家长、学生关注,他们对学生的诵读视频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得到了同学、老师、家长以及许多社会热心人士的指导。这种多元立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诵读活动也带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了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教育评价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学科评价将会呈现出更多元、更丰富的形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核心素养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