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伍尔夫《新装》中女性形象的展现与重塑

2022-05-30代晓燕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弗吉尼亚新装

代晓燕

内容摘要:《新装》(The New Dress)是Virginia Woolf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Woolf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技巧来表现主题,细腻地刻画了一名中下阶级传统女性的形象。本文试从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下对《新装》中主人公Mable的女性原型形象进行深层剖析,探究Woolf如何通过人物多变的心理状态和繁杂的意象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以此体现了中下阶级女性苦苦追求上层阶级的认可而渐渐迷失自我,身处上层社会却无法真正融入的窘迫无助,最终认清现实离开。此研究便于更加透彻理解Woolf笔下这种女性原型形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新装》 原型批评 女性形象 英国文学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以意识流写作所闻名,伍尔夫(2001)在《现代小说》中写道:“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的意识的半透明层。”伍尔夫一生中创作了一些著名的意识流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其意识流作品有着随思绪漂流的动态性,生动描写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状态。

作为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其所作的短篇小说《新装》于1927年发表,展现出了独特的写作特点,文中并没有过多地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大量的不同意象,构建了一个庞杂的意象系统,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使人物描写地更加准确,读者更加直观地感知到文中人物的状态。另外,Woolf通过Mable的心理状态和情景中的人物互动来展开故事情节。全文行文比较混乱,没有严谨的叙事结构,而是随着人物思绪的漂流来进行故事的讲述,这也充分展现了Woolf意识流小说的特点,Woolf独特的词汇选择和句子结构让读者觉得自己读的是一首散文形式的诗(Sinem Bezircilioglu,2009)。

本文采用文獻细读的方法分析Woolf小说《新装》中女性原型的形象以及重塑过程,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文中以Mable为代表的中下层阶级女性人物形象特点,描绘其心理原型和社会原型,以及原型重塑过程,剖析《新装》中人物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一.《新装》故事梗概

《新装》主人公梅布尔(Mabel)是一名处于中下阶级的中年妇女,因身着不合时尚的新连衣裙而在宴会上受尽冷落,这件新连衣裙是在一家狭小的裁缝店设计完成的,裁缝店的米兰小姐同是中下阶层的代表人物,每日蜗居在密不透气的小小裁缝店,这件“新装”就出自她手,衣服的出处也表明这件连衣裙并不适合出现在上层社会的宴会中,预示了Mable受尽冷落的下场。Mable心里明白自己并不属于上层阶级,为了满足自尊心和虚荣心,她想在高级宴会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和重视。但是,文中极具特色的一系列心理描写却将其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表明了她脆弱的内心。在这篇作品中,虽然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件衣服展开联想,但最主要的故事发展线其实是Mable的内心独白,小说中处处描写了Mable心理状态的丰富变化。连衣裙代表外界事物,即客观真实,梅布尔代表叙述者内心的意识流动,即主观真实,整篇作品就是由这种意识流动来回交叉构成的(瞿世镜,1989)。

二.原型批评理论简介

原型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学者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对原型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弗雷泽之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959)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集体无意识学”认为在整个人类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或快乐或阴暗的心理经验而且还积存着许多人类原始的、祖先的生存经验这就是某种带有遗传性质的“集体无意识”(Carl Gustav Jung,2011)。荣格(2011)认为种种集体无意识各自在神话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文学艺术创作正是集体无意识即原型外化的直接结果。

弗莱(2006)在《批评的解剖》一书中写到:“原型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是那些在文学中反复使用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叶舒宪(1987)认为在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主题人物都可以是原型。

原型批评理论探析了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本文试以《新装》为例通过对人物和意象的剖析来寻求背后的原型形象和社会意义。

三.《新装》原型分析

原型理论潜藏于重复出现的基本形式,该研究使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主要的女性形象,对文学作品进行人物形象赏析,更好剖析人物特征。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程爱民,2000)。

(一)原型意象

《新装》运用了大量的不同意象,构建起了一个庞杂的意象系统来进行人物刻画,这些意象大多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的原型,这种原型意象体现了人们长久累积的世界经验。通过转化、运用原型理论,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程爱民,2000)。

1.“新装”(The new dress)

小说中对于“新装”有着细致的描写,“dress”带有女性特征,而“The new dress”实指裙子主人Mable,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

Mable身上的“新装”就是一种原型意象,是中下阶级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件裙子是按照母亲的那本老旧的时装册子制作而成的,制作过程是在裁缝米兰小姐狭小简陋的房间里完成的,这个房间也是一种原型,正是所有下层社会人们生活状态的缩影,窄小,阴郁。Mable由于经济原因,在小裁缝店设计了价格低廉的新礼服,希望穿上“新装”可以得到认同和赞美,从而跻身名流社会,让众人接纳自己。然而那件“新装”却并不入时,宴会中她感受到了奚落、嘲笑。小说中那条裙子不仅仅是一件衣装,它代表着个体的审美和身份,也是当时中下阶级女性形象的共同体现。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Mable就属于一个原型,代表着所有下层社会女性,她就如同那条裙子一样在高级宴会中格格不入,最终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从而匆忙逃离。

2.“苍蝇”(Fly)

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意象“苍蝇”,受到诱惑向奶碟中飞去,犹如飞蛾扑火,陷于一汪牛奶之中不能脱身,难以自救。

“苍蝇”未能抵制诱惑而冲进奶碟象征着Mable受制于他人评价的状态。“苍蝇”受到牛奶的诱惑一股脑冲进碟子,却差点溺死在致命的诱惑里,挣扎着想要逃离。Mabel则是一门心思想要跻身上层社会,绞尽脑汁想要获取那虚无缥缈的赞赏和虚荣,却不料遭人冷落,不受待见,匆忙逃离。文中的“苍蝇”就是社会中追逐名利的小小缩影,代表了Mable在内的众多跻身上层社会的形象。

(二)人物原型

小说中刻画的主人公代表着中下阶级的传统女性,她们苦苦追求跻身上层社会,渴望得到社会认可,Mable是这万千女性的缩影,是众多文学作品以及现代社会中女性形象的一种原型,下文试从主人公Mable的心理原型、社会原型、原型重建等方面来进行人物分析。

1.心理原型

小说着重描写了Mable随故事发展产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新装》中的Mable就是一个心理情感丰富多变,思想认识逐渐清晰的典型,于是小说中按照Mable的思绪飘荡来展开故事叙述。

《新装》中Mable多愁善感、复杂多变,尽管她知道参加高级宴会需要高额花费来准备适宜的时装,自己无法承担此项费用却又忍不住设计“新装”,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后她发出了感叹“我们都像竭力要爬过碟沿的苍蝇,……尽力乱爬的苍蝇。”(伍尔夫,2003)。小说中这句对苍蝇的描写说明Mable想到自己卑微的身份,却更想受到大家认可,既不甘愿在宴会中被当做上层阶级的笑料,却也无可奈何,不愿离开所谓的上流社会,可以看出她的心理状态一直随着宴会的进行在变化着,到小说最后当她做出最后决定匆匆离开名流宴会的时候也是她真正得到解脱彻底认清自己的时候。这是一个丰满的心理原型构建,更加真实可感。全过程她的心理状态一直在变化,入会之前满怀自信,在镜子中打量着自己穿着新衣的模样时,是光彩照人、满心欢喜的状态,进入宴会之后局促不安,穿着劣质的新裙子处在华丽奢华的会场,看着别人谈笑风生,自觉受尽了嘲弄和冷漠,最后绝望离去,心理原型构建过程也是她觉醒和成长的过程。

2.社会原型

伍尔夫探讨在宴会当时女性左右为难的处境,从中可以察觉到她们对自主意识的渴求(赵东梅,2014)。像《新装》中的Mable一样,渴望自我的自主意识可以被认可,得到的却是敷衍的简单寒暄。在社会阶级地位中迷失自我的大有人在,而女性在传统观念下常常被视为依附于他人的形象,这种迷失现象尤为更甚,不止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這种攀爬阶级的例子,现代社会中也描绘了一些更加真实的案例,如2021年新鲜出炉的《致命女人2》也重现了《新装》情节,三位女性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其中Alma与Mable的形象完美契合,她作为中等阶级的家庭主妇,穿着平日劳作的衣服,修理着平平无奇的花园,但她梦想着跻身上流名媛的园艺俱乐部,和Mable一样畅想着用自己设计的“新装”打开上流社会的大门,却受到了冷落,最后Alma为圆梦做出了一系列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走上不归路,一发不可收拾。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攀比,不停地试图融入高层阶级的圈子,但其实普通人本就微薄的薪水只能支付家庭的普通生活开销,却总是头脑一热买下代表身份的奢侈品,似乎做了一些象征身份的事情,就代表自己进入了高阶层,其实不然,像Mable一样被邀请入会,却完全受制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郁郁寡欢并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最终她发现唯有离开才能结束这一切痛苦。于是,在自己还没达到足够的能力时,这种不同阶级硬融的现象并不可取,容易迷失自我。

3.原型重建

伍尔夫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她在竭力为女性的精神存在拓展空间,努力挖掘被男人所遮蔽、被社会所忽略的女性存在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刘爱琳,2007)。于是这部小说在最后则打破了先前构建的女性原型,建立了新的觉醒的女性形象,在这里,Mable终于清醒,不再依附于他人的评价,不再是上层社会的点缀,她追求重新获得自信、自重、自强、自尊、自立,勇敢选择人生,冲破社会世俗的束缚。

《新装》中的Mable在感知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融不进上层社会时,她为自己感到悲哀和可笑,觉得自己一切努力都只能成为那些人的笑柄,于是她终于想明白自己该抛弃这种追逐阶级的痛苦状态,匆匆逃离宴会这个名利场,这也是Mable一直以来迎合他人的形象的转变,是原型形象的一种重塑结果。

追求更优越的圈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凡事也要讲究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强求高阶层或是其他圈子的认可。硬融圈子容易适得其反,有时候硬融一个圈子就像硬穿一双不合脚的鞋,为了满足自己看似光鲜亮丽的阶层身份,太过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想方设法地进入别人眼里的上层阶级的圈子,这样不仅容易迷失自我,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会使自己身处尴尬、痛苦、挣扎的境地。跨越阶层的方法有两种:努力融入更高阶层的圈子;或者努力让自己在当下的圈子中获得更多的人际关系。与其不切实际地硬融圈子,不如抛开阶层的局限,努力提高自己,取得进步,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活出真正的自己,足够优秀便会自成一派,在自己的圈子里更加如鱼得水。

小说最后Mable女性形象重建也表现出伍尔夫所呼吁的女性自觉意识,正如赵冬梅 (2014) 所说:“伍尔夫借助文学创作来思考女性问题和女性面临的困境,呼唤女性冲破羁绊,争取物质与精神的独立与解放。”

Woolf充满意识流特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呈现了Mable复杂的心理状态,将其心理变化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看似是一场简单的宴会,实则是万千女性通过衣装争奇斗艳的暗流涌动,暗指了阶级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Woolf从女性视角深刻揭示了Mable所代表女性受社会压迫的内在感受。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人物形象分析发现Mable复杂多变的情绪变化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这种思绪的飘流充分展现了Woolf的意识流叙事技巧,通过原型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以原型意象、和心理原型、社会原型对原型人物进行了构建,最后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又实现了人物形象的重建,借此可以更加深刻地解读出Mable的情感转变和心理状态,探讨了《新装》中女性形象背后展現的社会问题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Mable由无助被动的圈外人,在渐渐认清现实后,决心放弃眼前上流社会的一切假象,直至最后选择离开。经过这一系列心理转变后,Mable的人生态度也相应改变,她抛弃了过去一心跻身上层社会的自己,不再执拗于别人的评价,而是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了人物形象的重建。

参考文献

1.Bezircilioglu,S.(2009).The rhythm in the corridors of Virginia Woolfs mind.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Sciences: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01): 771-775.

2.Carl Gustav Jung. (1959). The Basic Writings of C.G. Jung, ed. Violet Staub de Laszlo, Modern Library,287.

3.Frye, Northrop. (1957). The Anatomy of Critic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Sandram Gilbert,& Susan Gubar (eds.).(1985).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ture by Women,The Tradition in English,W.W.Norton & Company,New York,London,1364-1370。

5.程爱民.(2000).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外国文学(05),67-74.

6.刘爱琳.(2007).论伍尔夫女性主义的历史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4),134-138.

7.诺斯洛普·弗莱.(1998).《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8.瞿世镜.(1989).《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9.荣格.(1987).《心理学与文学》.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

10.荣格.(2011).《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1.申荷永.(2004).《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2伍尔夫.(2003).《伍尔夫文集.雅各的房间·闹鬼的房子及其他》.蒲隆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9-47.

13.伍尔夫.(2001).《伍尔夫随笔全集》.石云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1-142.

14.叶舒宪.(1987).《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5.赵冬梅.(2014).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外语学刊(02),130-133.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弗吉尼亚新装
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殷企平教授访谈录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皇帝的新装》后传
mothercare:新年将至,快来搭一套美美的新装吧!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弗吉尼亚就是爱
开关的新装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