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探析

2022-05-30张旌张美玲张依婷

南北桥 2022年6期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

张旌 张美玲 张依婷

[ 摘要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执行者。学习是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任务,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研究发现,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学习适应不良与学习焦虑、学习动力缺乏与学习自卑、学习动机过强与学习疲劳。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成因分析,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引导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缓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提升辅导员工作实效。

[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46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源动力的重要使命。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面对与日俱增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采取相关解决措施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探讨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改善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能,为其他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1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1.1  学习适应不良与学习焦虑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初高中阶段有着显著的差别。学习适应不良是大学生新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新生普遍不了解大学学习模式,短时间内难以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一是进入大学后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准备不足,缺乏紧迫感和自觉性,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二是学习活动中缺乏独立性,习惯由教师来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依赖心强。三是对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对如何建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技能较为盲目。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精力投入不足较为常见,进而产生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学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是个体由于不能实现学习目标或解决学习困难而导致自信心受到打击,或因失败感和内疚感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的突出表现是考试焦虑,即围绕考试产生的紧张与恐惧的情绪状态,常表现为精神过度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烦躁易怒等,严重的还常伴有头晕、头痛现象,影响身心健康。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大学生,在多次努力无果的情况下,往往会采用回避或退缩的消极方式,陷入恶性循环。

1.2  学习动力缺乏与学习自卑

学习动力缺乏是指学习没有内在驱动力量和明确学习方向,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倦、逃避学习。不能主动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能力较弱。其表现为,一是逃避学习,逃课或“隐形逃课”,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睡觉、游戏、看课外书等,课堂外沉浸于各类娱乐活动、上网、恋爱等。二是焦虑过低,缺乏动力,懒于学习。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认为学不好也没关系,不在意“学习面子”,对待知识点常常一知半解,进而产生厌倦、冷漠、畏惧、自卑心理。

存在学习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认为自己智力和能力“低人一等”。过分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更偏好于坐在墙角和教室后方,眼睛很少正视前方,尤其不愿意和教师进行眼神交流,不敢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堂讨论不敢发言,不愿参加各种学习竞赛活动,拒绝与人多相处交流,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感情极为脆弱。

1.3  学习动机过强与学习疲劳

适当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但过于强烈的动机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进程。一是精神紧张,过于勤奋。认为学习至高无上,把大部分乃至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忽视生活娱乐、人际交往、身体健康等。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学习,巨大压力驱使其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失眠、头痛等情况,影响身心健康。二是学习动机过强,好胜心强烈。把分数和名次放在首要位置,力争第一,害怕失败,嫉妒心强。他们渴求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唯恐失败和批评。追求的是高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就容易产生自责和挫败感,不满意现状,即使成功也感受不到多少喜悦,进而产生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勞两种。生理疲劳主要是机体受力过久或肌肉重复伸缩造成的肌肉痉挛、麻木、眼球发疼、头脑发胀、腰酸背痛、动作不准确、打瞌睡等机体的生理反应。心理疲劳表现为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厌烦。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厌倦。它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智活动,大脑得不到休息,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其中心理疲劳是主要表现,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指出:“绝大多数的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一般来说,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为复杂,也更难恢复。

2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学习适应不良与学习焦虑的原因

2.1.1 客观原因。大学的课程表现为内容多、进度快、上课地点分散、学习时间灵活等特点。大学生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课程,并由自己来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降。这种情况导致学业压力增加,产生学习焦虑,学习心理问题凸显。另外在上大学之前,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很多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上大学后,一切都要靠自己,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于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必然会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和不安,从而影响学习的正常进行。

2.1.2 主观原因。大学生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面对高考竞争压力,只重视知识学习,强调分数,忽视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暴露出适应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兴趣爱好单一等问题,不能尽快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在学习上,还希望教师日日在侧、父母天天督促,因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感到很不适应,产生了消极甚至厌烦的情绪,妨碍了学习。

2.2  学习动力缺乏与学习自卑的原因

2.2.1 外部原因。首先,来自社会,社会生活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知识贬值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现在学好学坏对于将来的就业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其次,来自学校,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教师的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就目前而言,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均跟不上社会的發展,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来自家庭,家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家庭规模是构成家庭环境的客观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期望程度和家庭气氛是构成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较大,其中尤以家长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方式最为突出。

2.2.2 内部原因。首先,是心理上的自然松弛。经过高考激烈的竞争,一旦被录取了,有的学生从心理上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加之进入大学后,学习又不那么紧张,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导致大学生并不重视学习。同时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价值观脱离现实,表现为偏重“自我”“实际”,认为考取大学就可以出人头地,奋斗也就到此为止。有的学生认为成功是运气好,失败是运气不好,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或教师出题太难,学习自然是对付。由于挫折和失败导致产生智力不如他人的学习自卑心理一般是儿童时期常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惩罚,遭到父母的压制、训斥,长期得不到重视甚至受歧视而形成的;长期生长和学习环境不良所导致的自卑心理在大学学习中继续保持和延伸。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制定的目标过高,但经过努力未能达到,加之心理素质差,形成自卑。

2.3  学习动机过强与学习疲惫的原因

2.3.1 认知层面。一是自我期望过高,对理想中的自我描述很完美,与现实中的自我差距过大,从而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实现理想中高大的自我,废寝忘食地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来实现自我价值。表现出荣誉感过强、过度学习的现象。二是不恰当的认知模式。努力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的大学生把努力学习看成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错误地认为“只要我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功”。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大学生学习动机过强的来源。一方面,容易使他们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体会到失败和挫折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脱离现实生活,活在想象的学习世界中,不利于身心发展。

2.3.2 行为层面。学习疲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大学生长期超负荷学习,负担过重,用脑过度,不注意劳逸结合。二是对某些学习内容缺乏兴趣,但又不得不学,只好强迫学习,结果事倍功半。三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使大脑所受的刺激过于单调,致使局部细胞过分疲劳,进而出现一些疲劳现象,如视听模糊、大脑兴奋性降低、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另外,学习环境恶劣,如光线过强或过暗、噪声过大,教师讲课缺乏生动性、内容枯燥、理论性过强等都易使学生陷入疲劳状态。

3    解决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高校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朝向结合起来。一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确立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增强学习原动力,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果。二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四史”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升民族归属感,树立矢志报国远大抱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完成学习任务。

3.2  心理健康教育层面

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关注的重点,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成才的首要前提,也是维护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对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安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化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矛盾与困惑,提升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水平。二是重点开展学习动机、学习归因的指导,强化学生学习心理的自我教育。在施教过程中强调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不仅要靠外部环境的熏陶和塑造,更需要大学生自我教育潜力的开发与实施。

3.3  行为规范引导层面

学习习惯是日积月累养成的,要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监督和规范,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一是相关教学人员要深入学生课堂、班级、寝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学习行为和学习诉求,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二是任课教师要提升课堂吸引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加强课堂管理,对于逃课、睡觉、玩手机等行为及时予以制止,规范学生学习习惯。三是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选取优秀典型,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事迹分享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学习共享系统,引导学生能够从身边人借鉴经验,受到积极启发,并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学习目标,积极上进,不断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曾本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曾凡星,刘端海.大学生心理健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陈叶坪.大学生健康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龙瑞全,余图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5]陆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6]毛亚杰,段巍鹤.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7]潘伟伦.大学生心理健康初级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8]彭骥,张国兵.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 作者简介 ]张旌,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张美玲,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张依婷,女,山东曲阜人,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 项目名称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JB1422223);黑龙江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研究项目“基于辅导员工作室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ZMGXFDY-HLJ-2021013)。

猜你喜欢

辅导员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