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2-05-30韩露函

南北桥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学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该群体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成长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意义非凡。本文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以及常见心理问题,从实际情况剖析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改善建议,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 关键词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征;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6.038

1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自我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所具备的条件、能力素质、发展潜力等等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对自己与外部人、事、物等关系的认识。心理学家库利曾说过,自我就像镜子,它反映个体自己的行为,是经过无数次他人的评价所形成的的社会产物。我们说大学生群体时常感觉迷茫,其实这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体现,他们不再单单拘泥于外界对自己的安排和评价,而是发自内心地问自己“我要做什么”。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让大学生在一夕之间成长,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而是让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去接纳和改善。

1.2  注重情感需求

这里所说的情感需求,不仅指恋爱关系中狭义的感情需要,而是指与物质生活相对的、侧重于精神层次上的满足。国际情感问题研讨专家约翰· 格雷博士将人的情感需求大概分为七大类,分别是爱、关怀、了解、尊重、感谢、接受和信赖。相对于同年龄阶段已经在社会打拼的年轻人,大学生更加追求情感层次的满足[1]。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纷繁复杂,但是可以通过多样的途径来满足,例如志同道合的朋友、循循善诱的老师、极富意义的比赛等。

1.3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心理承受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抗压力的能力、抗挫败的能力、承受风险的能力等。大学生的心智虽然逐渐成熟,但并不代表其与心理承受能力有着必然联系[2]。成长必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已经半只脚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更是络绎不绝,而与此相对比的是大学生相对不足的能力与经验,此时会产生很大的落差,从而造成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1.4  极富矛盾的内心

村上春树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当我看着大海的时候,我总想找人谈谈,当我和人交谈时,我又总想去看看大海。”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的矛盾心理。大学生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处在青年与成人世界的交界处,具有极富矛盾的内心。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贴着“佛”“丧”的标签;一方面忙于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享受孤独的狂欢[3];一方面追求自我,另一方面也被大众的浪潮牵引……但在日新月异时代的洪流下,这种矛盾体现着大学生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错与融合。我们这个社会是价值多元的社会,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必然会接受更多样、更新颖的思想[4]。

2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1  环境适应引发的心理问题

当代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前的生活起居几乎都是由父母来料理,但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的不仅有繁多的学习内容,更有第一次离家生活的措手不及[5]。上大学前他们满怀憧憬,上大学后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如何和他人一起生活、如何独立自理、如何克服离家的思念等等。我们会发现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时极易产生不适感,如果调节不善,进而就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6]。

2.2  学习引发的心理问题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将会成为常态,“上大学等于放松”绝对是一个荒谬的理念。除了面临日常课业考试的压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也会面临考研或就业两个选择,根据调查,我国近些年考研人数在逐年增加,2019年考研人数达到290万,较2018年上涨21.8%。除了这些学习压力外,很多大学生也面临着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2.3  人际关系引发的心理问题

我们常说大学不仅仅是学校,更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大学生不仅要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形形色色的人群,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根据调查,很多大学生没有住校的经验,与室友的相处成为一大难题,小到不同的生活习惯,大到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矛盾,所以如何与同学相处成为每位大学生必须考量的问题。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善于交流溝通、缺乏交往技巧、相处时以自我为中心等,由此会引发自卑、孤独、苦闷等感受,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7]。

2.4  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年的时期,学生会面临恋爱方面的问题。很多人上大学前没有恋爱经历,恋爱心态不成熟,很容易出现双方沟通不当、不能相互理解从而激化矛盾的状况,进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影响学业、人际交往、加重经济负担、影响身心健康等等。

2.5  求职与择业引发的心理问题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即将进入社会,选择去哪工作、选择何种工作、如何进行求职、求职需要的技巧……这些问题层出不穷,往往令他们措手不及,很容易陷入迷茫与焦虑之中。近些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就业创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再加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种种情形更加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出现迷茫、焦虑、恐慌、自卑、失落等消极情绪[8]。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3.1  课程重视度不够

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众视野,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大学相继开设和完善心理学课程,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心理课程,所以在大学之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缺位的。根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心理课程开设主要集中在大一时期,后续并没有持续跟进与深化,并且很多开课院系将此门课当作“摆设”,形同虚设,导致上课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9]。

3.2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传统

现在许多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长时间的单方面灌输不利于授课积极性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还只是“填鸭式”地进行教学,自己也只是机械地被动接受,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深度学习。不否认有一部分教师在具体课堂上有创新,但很多教师还是“照本宣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业、人际、恋爱等等传统的范围,校园贷、网购成瘾、信息焦虑、电子化人格多重等等也都逐渐出现在大学生身边,相关的心理方面教育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10]。

3.3  师资力量薄弱

近些年,我国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查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 1:4000 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但在实际落实工作当中,很多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该目标。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来看,其中教育培训占26%,互联网行业占5%,房地产行业占5%,咨询服务行业占5%,金融投资行业占4%,其他行业占56%,我们发现将近七成的心理学人才并没有选择和专业对口的职业,这说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心理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并不理想。

3.4  教育开展方式局限

虽然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加强,但教学形式还是只停留在课堂,日常开展的活动相对局限,甚至落实不到位,失去了实际意义。我们不能否认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系统性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毕竟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很难具体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即使认同心理咨询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时也很少去咨询,这些从侧面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的不到位和局限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落实从来都不是一方的责任,只靠学校一方的努力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包括家庭、政府、学校以及社会中每个人,并且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推行。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善措施

4.1  加强对学科的重视,丰富教学内容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可以草率对待,需要遵循大致三大教育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实现教育的规范化与系统化。二是学生主体原则。 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预防与调节。三是教育发展原则。学校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资源,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对大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大一时期进行基础心理学知识的教授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在教授过程中理论固然重要,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激发其兴趣,所以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给出实质性的建议和方案,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共鸣。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第一步,后续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建议,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与时俱进。

4.2  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上文提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稀缺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我国社会大环境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二是市场需要与实际培养方案的脱节,因此短时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如今国家主要应该从实际的培养方案入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心理专业进行扩招。国内开设心理专业的高校仅有230余所,供给明显低于需求,所以扩招亟待纳入日程,但是扩招也绝对不是毫无目的地扩招,盲目扩招只会破坏原有平衡,加剧资源的短缺,所以在扩招的同时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专业水平的考核和管控,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有所保证,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对于学校来说,要积极做好人才引入工作,提高教师待遇,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投入教育事业。

4.3  整合教育资源,多样化开展活动

辅导咨询是了解学生具体情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所以加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完善辅导咨询体系。学校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們能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适当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自己调节,因此,除了线下的咨询室外,也可以开设线上咨询通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每个班级应该设置心理委员、心理小组,定期召开心理座谈会,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多举办关于心理健康的特色活动,例如相关讲座、竞赛、征文、525心理月等等,同时院系官微、官Q也应该时常宣传,培育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总之,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这样既方便管理,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然。

5    结语

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转变学生观念、防范学生心理疾病、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品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和大学有关,它的普及和落实从来都不是一方的责任,只靠学校一方的努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更需要家庭、国家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常莹.“面对面”比“屏社交”更重要[N]. 南京日报,2019-05-06(A03).

[2]吴霞.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刘一玮.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新特点及教育策略分析[J].智库时代,2018(44):21.

[4] 雷良燕,陈志远.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解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8(06):102.

[5]冯海龙.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01):54.

[6]孙盼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46):40.

[7]解颖.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45.

[8]孙冠婴.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9(23):23.

[9]郑思严.“90后”大学生性格特点与教管模式的关系[J].经济师,2018(02):35.

[10]孙明艳.试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9(31):101.

[ 作者简介 ]韩露函,女,河南鹤壁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