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构律:释放创造的活力

2022-05-30魏星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魏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主张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追求言意共生、情境创生、教学相生、生生不息的教学风格。出版《魏星:言语生成律》《语用:语文教学新坐标》等著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数学教学讲究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变多题。语文也一样,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一个表达可以选用多种形式,一种形式又可以创生多种表达。曼妙无比的“言”和风情万种的“意”,构成一个变化无穷的魔箱,演绎出种种可能与无数精彩。

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言语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潜伏在儿童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激发这种动机,体验语言的“守法”和“变法”,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有效运用“变构律”。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构式”。语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其“构式”也千姿百态。所谓“变构律”,就是引导学生在用语言来做事的过程中,变换任务情境和言语表现方式,使学生暂时处在认知失衡状态,进而突破原有的心理图式,拥抱新的认知,产生精彩的观念与卓越的思维,体验言语生成过程与规律的教学准则。

比如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我运用人物出场顺序的变化不断地对课文进行变构,让学生参与故事的创作,体验创造性复述带来的乐趣:

教学从情境创设开始:“牛郎遇到来自天界的织女,留下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后来他们被迫分开,隔河相望,望成了天上的两颗星星。——在这个故事当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学生回答“牛郎”。接下来阅读课文,梳理出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然后把故事讲出来。

接着开始变式:“如果不让男一号先出场,而是让女一号织女先出场,你还会讲这个故事吗?”学生由“会”转为“不会”,更有兴致地投入阅读,终于找到了讲故事的策略:让织女先出场,就必须变换空间,故事要从神奇的天界讲起。“在神奇的天界,王母娘娘有个外孙女,名字叫织女。有一天,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姐妹见机会难得,决定到人间去看看。织女和牛郎在树林里相遇了。织女告诉了牛郎自己的身份,牛郎也告诉了织女自己的遭遇。牛郎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儿跟着哥嫂过日子……”一个学生讲到这个地方,大家都笑了,原来故事又回到开头了,说明讲故事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继续进行变式:“如果男女一号同时出场,你还会讲这个故事吗?”学生的创造热情又被激活了,“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中国的七夕节、乞巧节,这天喜鹊少了很多,它们飞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它们飞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说起鹊桥相会,这里边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嫂过日子……”讲到这个地方,全班同学又笑了。

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变”呢?学生自主建构,有的从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讲起,有的从最激动人心的“织女被抓”讲起,有的从老牛的视角讲起。在“人物出场顺序与叙事”的变式与重构中,学生巧妙地理解了正叙、倒叙、插叙的用法,提高了讲故事的积极性和质量。

最后,我将《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四大民间故事关联在一起比较阅读,发现了“这一类”文本的创作密码:故事中都有支持者,也都有反派;故事结尾相对美好,过程却一波三折;都充满了神奇的、奇幻的想象;都含有“化生”——牛郎、织女化作两颗星星,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生命化成另外一种形态也要在一起;故事中都有神秘的力量,等等。最重要的是,学生发现其他三个故事中都有《牛郎织女》的“叙事基因””: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牛郎”是“梁山伯”,织女是“祝英台”,王母娘娘是“祝员外”。在《白蛇传》故事中,“牛郎”是“许仙”,“织女”是“白素贞”,“王母娘娘”是“法海”,“老牛”是“小青”。在《孟姜女》故事中,“牛郎”是“范喜良”,织女是“孟姜女”,王母娘娘是“秦始皇”。一个故事“母板”可以创生不同的故事,学生在类比中发现言语生成的规律。

这节课不断地变换人物出场的顺序,将叙事的时间、空间、事件、情境、主题打通,直抵叙事的本质。一个故事,多种讲法,每种讲法都让学生惊奇不已。一个主题,多种理解,每种发现都让学生惊喜不断。通过变构的方式,将常规的教学手段陌生化,学生在创编故事中体验“语言的狂欢”。当然,这种变构造成的陌生化必须基于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学习支架。这节课搭建的叙事知识支架,为学生的言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使用“变构律”教语文?由《牛郎织女》这一教学案例,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跳脱框架,丰富多变。“变构”首先指向教学内容的变构,“教什么往往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大致分三个层次:必须教的、可以教的、可能教的。打破惯常、跳脱框架,从教材中发现语文的大观念,由此衍生更多的、更好的可能性,通过“变”的设计引领学生把握“不变”的语用规则,发现课文表现的密码,这是释放语言创造力的核心机制。统编本教材安排了清晰的语文要素,每一位老师教学《牛郎织女》,都会自觉落实“创造性地复述”这一教学目标,但不同的教学理解可以创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可以聚焦在故事的“一波三折”上,可以聚焦在“根据课文中的空白想开去”上,也可以聚焦在“变换人物出场的顺序”上。理念的高度、知识的宽度、解读的深度以及卓越的课程想象力,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发现富有成效、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

创新方式,灵活巧变。“变构”是对固化的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同样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同,效果也是迥异的。僵化的方式只会使教学变成板结的盐碱地,造成惰性思维、惰性知识的产生,而好的方式能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诸多要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释放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潜能。如同样教学《牛郎织女》的“一波三折”,可以绘制人物情绪折线图,可以梳理矛盾冲突点,可以进行教育戏剧创作,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头脑、心灵和行动产生飞跃式成长、实质性变化。再如讨论《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如果直接提“牛郎、织女各是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可能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设置任务情境进行变式:“假如牛郎参加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栏目,你觉得情况怎么样?”这就和社会生活情境有机关联在一起,打开了思想的另一方天地。

突出思辨,融通达变。语言的变序、变异、变构实践,实质是思维的深层次训练。言语行为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是通过从教师到学生的直接传递而得到的。如果教学停留在内容或形式的“皮毛”上,不能与学生的思维建立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最深关联,那就不可能在真实情境中通晓变通办法,达到自主、自由、自然的迁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相结合,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解决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变构引发深度学习,引出学生个体“我”的问题、“我”的思考、“我”的思辨,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从而提升“用语言来做事”的品质。

语文教学是艺术,而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创造性。从文本中选择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基于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强调运用深度思维抵达融通达变的教学境地,这不正是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体现吗?■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吟织女图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