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呼唤树立“新作业观”

2022-05-30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课文作业

周一贯

在我们全力以赴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提升优质教育的课改行动中,一个本质性问题是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这就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学生作业,树立“新作业观”。

记得2016年3月至10月,亲近母语研究院和中国教育新闻网、外滩教育共同发起,并由多家单位参与,组织了一次“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评价”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语文作业的类型十分单一:“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占比极少,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性作业占比最少。”从具体数据看,“书面作业占比分别是教师卷71%,家长卷87%”。再有是作业内容的单一,如“口头作业以读背课文为主,占比为教师卷54.24%,家长卷84.37%;书面作业以抄写默写(词句练习为主)占比为教师卷60.56%和48.29%,家长卷81.37%和41.87%。其中字词训练和抄写默写这两项作业占作业总数的比例最大,分别是64.4%和43.5%。”(参见《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9日《小学语文作业和测评较为单一》。文中的“教师卷”和“家长卷”是指分别在教师和家长中展开的调查问卷。)

这一问卷调查的数据,充分说明了小学生语文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一言以蔽之,盛行的是机械重复性作业的“大运动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固然有教师设计布置机械性作业,这样会比较简单易行,也便于检查的原因;但更深层的还得归因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当语文教育的目标、功能被简化为一张试卷时,试题便有了“不超纲(大纲)、不超本(课本)”的约定俗成。这样,机械重复式的从课本到课本的变式抄写作业,自然就大行其道。显然,这就极大地违背了作业的本义。什么是“作业”?作业应该是泛指“为完成某种学习任务而布置的各类学习任务的统称。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有无发生,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客观标志,也是教学活动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练习的作业有课内、课外、书面、口头、实验、实习、野外、大田等类型”(参见《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作业的客观定义,它与“机械”“重复”“单一”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今天,我们更应该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建立“新作业观”,并以此正确理解“双减”政策,必须同时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如此方能实现“双减”和“提优”的比翼齐飞,开创新时代优质教育的新局面。

所谓“新作业观”,首先应当是“作业的情

趣观”

小学生的作业不应当只是一张严肃的无趣的面孔;做作业更不应当一律要求“头悬梁、锥刺股”去艰辛完成的一项“大运动量”。儿童的作业应当是属于儿童的,它需要有儿童的情趣,为儿童所喜爱。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情趣,为儿童所喜欢的作业,才能使作业真正成为孩子乐于去完成的学习活动。显然,学生作业的“乐做”与“恶做”,不仅关系到他们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甚至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从此是喜爱学习语文还是讨厌学习语文。《乡下人家》(统编本四下第2课)是作家陈醉云的作品。陈醉云是绍兴人,早年就背井离乡走南闯北,但他还是忘不了绍兴“乡下人家”的美好风光。课堂上,老师引导绍兴的孩子正讲读得津津有味,发现一个学生却在自己忙着画什么。原来,他正在纸上用简笔加示意画课文中所描述的“乡下人家”,已经画下了门前的瓜架、鲜花,屋后的竹园和屋旁的小河。这位老师见了虽然有些生气,但进而觉得这也是一种课文的学习方式,而且肯定是他喜欢的学习方式:把简洁准確而清晰的文字描述,还原成生动画面。于是,在下课前布置作业时把原先要学生“摘写描述乡下人家的优美词句”改成了“仔细读课文,把乡下人家的门前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示意图”。想不到学生对这份作业大感兴趣,许多学生完成得特别认真,不少还用彩色笔精心制作,对课文的解读也就特别用心。这个意外的收获感动了教师,事后还把许多优秀作业张贴在教室里,来了一次民主投票评选。这说明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否启发学生的情趣,以多种方式特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变抄抄写写的单一模式,应当成为树立我们新作业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所谓“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尝试观”,不只是一味地重复操练

传统的作业是一副重复操练、求得熟练的老面孔,这往往是造成儿童厌烦,作业效益低下且又分量过重的症结所在。从根本上说,作业应让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在这里,“尝试”应当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尝试”,《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尝——试也”;《辞源》则将“尝试”解释为“姑试之也”。据认为最早运用“尝试”一词的是孟子,他在《孟子·梁惠王》中说过:“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其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尝试”,已无多少差别。孟子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但还是希望让自己再试试。于此可见,对于新的事物,喜欢试一试,应该是人的天性之一。作业应当去唤醒和强化这种天性。

五年级下册第19课是《牧场之国》,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教师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就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说荷兰是‘牧场之国,读了课文,我们已经信服了。可是课文开头说荷兰还是‘水之国,花之国。因为这不是课文的中心话题,作者没有展开说,现在,如果要你写一篇《水之国》或者《花之国》,你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哪些相关信息来生发。同时,你还可以到网上或有关的书中去查找资料,为写一篇《水之国》或《花之国》作材料准备。”

这样的一道作业题竟很受学生欢迎。在期末,教师作问卷调查时,要学生“选一篇你最喜欢的课文”,有52.7%的学生选了《牧场之国》,要学生“选一道你最喜欢的作业题”,竟有73.8%的学生就选了这道题。是什么原因?重要的一点便是这道题富有尝试性。让学生从《牧场之国》的课文中去找隐含的“水之国、花之国”的相关信息,是一种可以表现出阅读能力的尝试;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来实证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的依据,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这样的学习任务富有尝试性。

第三,所谓“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生活观”,使作业尽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践行的是生活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我之学校观》《陶行知佚文集》1926年)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从某个角度讲,都是为了获得健全发展的生活力。学生作业自然更应当具有生活性,即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解决生活中某些真实问题的意义。而不应当是单一的只是为了巩固某个知识点去作机械反复的操练。记得有一首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生活多么辽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确实,教师要让作业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改变了作业观,你会发现,设计这样的作业完全可行。“五一”节前夕,一位温州的老师设计的作业叫“黄金周棒棒糖”,是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五一”节到了,你们是不是已经整装待发了?有的同学可能会跟着家长外出旅游,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请写一篇有意义的游记与我们分享;有的同学要去科技馆或博物馆,给自己的大脑“加餐”,请拍下几张有意义的照片,配写好“说明”;有的同学要利用“五一”假期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写几篇日记与我们分享;更有同学会利用假期读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请不要忘了写篇读后感,向我们的班报投稿;……当然你还会有其他独特的活动,也可以写篇短文记下来与我们分享。请你从以上的项目中任选二至三项,与我们作个交流吧!

这样的假期作业,使大家感到亲切、新鲜。因为这些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不会感到有负担,自然就会去快乐行动。

第四,所谓“新作业观”,应当是作业的“践行观”,包括了看看、做做、走走、玩玩,不只是用手抄抄写写

学生作业,从其根本上说,是学生独立进行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人类生命认知的第一途径。再说学生作业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去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操练,而生活实践犹如一个“万花筒”,什么景况都有。所以,只有把作业视为由学生独立操作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时,作业才具有了助长学生生命发展历程的实际意义,而绝对不可沦为只是为了應付考试的单一手段。

小学生上学后学的第一篇课文是《秋天》(一上第1课)。这不仅是因为一年级孩子是秋天上学的,更因为小学生从一开始先认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四季”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编排上,第2、3、4课的《小小的船》《江南》和《四季》,都和“秋天”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位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就带学生去校园观察落叶,并布置作业,要小朋友去野外捡各种不同形状的落叶,捡来后风干、压平,根据不同的树叶形状,作些适当的修剪,用胶水在白纸上贴成一幅画,并用已学会的文字,给贴画起个好听的标题。全部工作要小朋友自己来完成,不要让大人做。因为这是“作业”,作业是要自己独立完成的。这样一项简单的作业,使小朋友大感兴趣,不但都能独立完成,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这是因为孩子本来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喜欢自己动手。这是一项基于制作践行的作业,一改以往只是“抄抄写写”的作业老面孔,使孩子们因为有了丰富的践行机会而兴趣倍增。于此足见践行性作业更受儿童喜欢,因为它符合人类的所有认知活动,包括原始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是从身体的践行开始的。所有的成功教育,都必须从“回归身体”开始,正是在这方面,树立作业的“践行观”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五,所谓“新作业观”,还应当是作业的“无标准答案观”,许多作业都应当体现儿童因个体独立思考而带来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业大多体现对已学知识的重温和某种能力的反复操练。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如果作业只是在这个圈子里反复转悠,自然就有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的范畴里,这样的“标准答案”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是越清晰、越唯一就越好。否则测评打分就无法统一判定,而正如俗话所言:“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分数如此重要,往往会更要求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来服众。这样,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为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个性的学生那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各异的辨释,也就会产生不相同的答案。如果没有大错就不必强求统一。否则,后果会十分严重,它完全可能导致学生以后不会再去作深入思考,去发掘具有创新价值的独立见解;而人云亦云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懈怠、个性的消解。这样,便会从根本上有违培养面向未来创新一代的大目标。教学《曹冲称象》(二上第4课)一课,学生对当时没有可以称大象重量量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水的浮力,想出用石块来分解大象重量的方法,十分赞叹童年的曹冲真聪明。可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嘀咕:“难道就只有这样一种办法吗?”老师觉得这个小朋友不服气很有意思,就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读了课文后去深入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办法,可以更简单地称出大象的重量?”不料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还真的有法子。其中有两个方案被全班学生认可。一是曹冲叫兵士搬石头上船,再称石头的方法太笨,直接让兵士代替石头,再称称兵士的体重不就行了。还有一个方法也不错,根本不用那么多兵士,只要一个兵士把河里的水汲到船上,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算算装了几桶水,每桶水的重量是多少,不就更简单了吗?

总之,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确是有违“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之本,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全发展。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革新我们的“作业观”。本文试在这个根本点上抛砖引玉,以引发我们的深入关注。■

(作者系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双减课文作业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背课文的小偷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背课文
作业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