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财经类院校社团发展研究
2022-05-30王雪玲
王雪玲
摘 要:高校作为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校社团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人脉资源积累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借助社团实现补充教育作用,因此高校对学校社团发展重视程度逐渐升高,但由于高校社团种类多样、管理手段不足使得社团在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通過论述民办财经类院校社团发展中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促进高校社团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社团发展;创新;策略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以职业发展、学科兴趣、理想等元素为基础形成的团体组织,社团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践技能。文章通过论述民办财经类院校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民办财经类院校社团分类
(一)学术科技型社团
该类社团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如数学建模、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学术科技型社团主要依托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业技能,该类社团可以成为学生专业知识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余生活中进行专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2]。如在会计专业方面,针对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专业知识内容和职业工作内容的变化,通过社团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
(二)公益型社团
公益型主体主要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锻炼自我为宗旨,社团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如红十字会志愿者、全运会志愿者、农村普法宣传等。公益性社团更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理想,让学生通过公益型社团学习能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伟大中国梦绘制的重任[2]。
(三)文化型社团
文化型社团主要分为舞蹈、文学、音乐、摄影等类,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和艺术特长组建的,文化型社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程度。文化型社团发展也为高校的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供支撑,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个人特长、提升艺术修养的主要平台[3]。
二、民办财经类院校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社团认知浅化
首先是高校未能正确认知社团的作用,高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旨在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学生社团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载体,部分高校难以认识到其人才培养价值,知识单一的认为社团只是学生课余生活方式,并没有正确的定位社团的价值,最多将学生社团作为一个管理学生的桥梁,这样使得社团育人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是学生对社团认知不足,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学业需要选择合适的社团,而在社团选择上处于盲目状态,这样导致学生在社团发展中难以起到作用,甚至对社团的相关活动难以提起兴趣,既不能为社团发展做贡献,也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二)高校社团管理混乱
首先是学生对社团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为了防治社团出现不稳定因素,对社团的开办和实践活动管理过于严格,这样导致部分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充分发挥出社团的价值意义,其次是社团组织机构不健全,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的团体组织,在组织机构上并没有进行严格划分,这样导致社团发展中出现职责分工不明确、岗位工作交叉严重、沟通不顺畅等问题[4]。
三、民办财经类院校社团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社团价值作用认知观念;重构社团定位
高校需要发挥出顶层设计中,深度认知社团发展对高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目前的财经类高等院校中, 多一个优秀的社团就会多一个学生学习渠道,因此,高校需要重构社团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借助高校的引导,充分发挥社团在学生教育及成长中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加强社团发展宣传力度,借助宣讲会、座谈会来实现师生对社团价值和功能的深度认知,为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增强社团发展动力
在社团管理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推动设备发展的源动力,通过相关制度建设能够明确社团成员的责任与义务,让社团成员能够朝着同一方向努力发展,同时完善的管理制度也能够优化社团组织结构,实现社团管理过程中的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财务透明等内容。首先社团需要立足于本身特色,建立明确的责任划分,这样有利于提高社团事务的处理效率,让社团成员能够做到有章可循[4],其次,建立明确的入团审批制度,社团成员的管理至关重要,一旦社团人员管理出现混乱就会对社团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社团发展中需要明确入团准入机制,确保社团吸纳的人才符合社团发展方向和学生成长方向,这样才能实现社团成员与社团的协同发展。
(三)增强社团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养是社团发展的关键,一旦出现社团管理人员组织水平不够、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会导致社团发展出现危机,因此,社团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社团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阶段性、动态绩效考核,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团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社团管理人才的挖掘,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层人才选拔。此外,在社团管理水平的强化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创新社团导师制度,针对社团发展方向邀请专业教师进入到社团管理层中,进而提高社团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闫军.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王大春.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3]吕德才,吴可佳,许俊伟.困境与变革:高校学生社团思政育人功能的时代审思[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03):135-140.
[4]王莉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和发展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