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2022-05-30苏森于健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风景艺术文化

苏森 于健

风景写生作为高等教育美术相关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主观表达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户外写生对进行艺术化的概括与提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锻炼学生的观察方式,塑造学生的观察意识,使其了解户外写生中结构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的对画面结构进行经营与主观表达,同时,也是绘画技法与创造意识的一次有机结合。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思考的一个过程。随着文化需求的不断更替与提高,也对当下美术类人才的培养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创作体会,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风景写生课程中仍存在固有思维,采用较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味强调绘画技法问题,以“写实再现”的造型手段为主要目的。采用范画教学、作业讲评的方式。或以个人审美上的喜好来作为评判标准。画画是一种主观的活动,教师在范画过程中,容易被其所能用的表现语言所吸引,而忽略那些在他们固化模式之外的图像元素与图像参考,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了标准范式。这样会使得学生一味的客观模仿,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沟通并以此作为延伸来展开思考并进行实践创作。其二,在写生之前和某一张写生作业结束之后,未能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只重视画面最终效果而忽略整个创作过程,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缺乏对自然风景与人文的整体感受。部分作业完成度不高的学生,最终也草草收场,应付了事。而“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也都是换汤不换药,未能实现对学生最有益的教学探索。

大部分学生观察方式习惯于借助数码设备来进行“二次创作”,好比咀嚼吃剩的口香糖,其实是没有滋味的。显然这种“加工”方式对于观察方式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无益的。当学生只重视客观对象时,又折回头来在画面上找寻可用的元素——寻找标准范式。这样就致使很多学生,及其作品又回到了考前固化模式与应试教育的回炉之中,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培养目的渐行渐远。

学生风景写生的作品,最终大部分以校内展览为最终环节。随着“终端”的发展,这一模式也渐渐被手机屏幕所代替,有些也转变为了线上展览。选出几幅“优秀作品”或复制粘贴或挂在墙上。至此,教师和学生对于这一段风景写生课程的使命似乎终于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一直扮演观众身份,很难参与进策划、构想、实施、呈现的过程中来。观者也是被动接受,双方难以通过展览来达到让作者发声,让作品说话的效果上来,很难有效讨论交流,延伸问题扩大情境的范围。为展览而展览,降低了展览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也泯灭了学生在风景写生过程中很多可取的想法与思考的启蒙。

部分学校在开展风景写生课程时,都会選择在有“写生基地”的地方进行为期至少一周的实践。一方面便于管理,食宿方便,另一方面也大都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自然风光也不会不“漂亮”。但是,在无形之中使得学生和教师的目光不自然的就会集中在所谓的自然美景之中,竭尽全力在画板上表现那一刹那的美丽与漂亮,而对于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典故以及文化内涵却全然不知。

在当代多元化共生的大文化环境中,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选择,应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在纷呈的时代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在风景写生绘画领域,人们的视觉经验总是和欣赏心理相对恒定的发展,同时内部又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内核动力。学生与教师在创作时则需要在这种恒定性与推陈出新的两种状态下,找到合适的稳定性从而进行不断的创新。如何在这之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恰当的切入点与契机,也需要对风景特点个性以及人文气质各方面有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位和认识。

教师要变革不同教法模式,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经典作品以及当下文化语境的剖析与讲解要拓展到课外之中。在教学中需要对各种艺术样式进行借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才能使其重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也能为其继续成为表达文化和观念意识的重要艺术样式培育新的驱动力。从观念上来说,风景写生绘画逐渐以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和角度切入现实来看,以此作为延伸,也彰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逐渐更为强调对人自身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强调社会意识思想的表达,强调对大众文化的借鉴以及日常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结合。这对教师在教学股哟称重提出了更严肃的要求——要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更侧重于做的是超越现象本质,使人们揭示和洞悉现实的内在,从而表达再现真实的生活状态。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外界的体验与内心的自我对话,并把对世界的、自然和社会以及人的看法与认识和内心情感,通过风景写生绘画的视觉形式要素(如点、线、面、形、色、体、质等)组成新的形态和结构关系。是一种用视觉符号表达思想并与观众产生交流的特定载体和语言方式。这其中,如果在风景写生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它本身在精神表达层面它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内涵和精神情感意义等方面是一些创作者在画面中的呈现的目的所在,同时所特有的形态与构成要素也为教师与学生和绘画艺术本身,在形式要素为切入点基础,并以具象、意象、抽象等表达图式上提供了更广泛的表达空间和表达方式。为风景写生课程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观看方式和精神文化内涵上的借鉴与反思。

在面对多种新兴艺术样式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吸收并且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融入、联系与延伸,这样才能在语境表达上拥有更多具体、细致以及明确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持续输出”变为“输入式输出”,紧跟新的文化背景与时代潮流,加强自身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不以固有模式和思维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和发展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能够自主学习、讨论。作品的呈现同时要接轨市场,汲取符合专业自身发展的有益成分,突出风景写生中的人文历史内涵,并将画廊、艺术区、美术馆以及文化展览场地等也变为成果展示与文化输出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作品也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宇屏,从“对景写生”到“创新实践”——对美术专业风景写生的教学创新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9(8)。

【2】朱军,艺术设计专业“风景写生”课程教学的改革探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

【3】贾小飞,浅谈油画风景写生教学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内蒙古教育,2021(9)。

【4】贾利珠,风景写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4)。

猜你喜欢

风景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