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民绘画题材创作现状研究

2022-05-30朱雷

美与时代·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艺术鉴赏艺术风格

摘  要:黑龙江省的农业较为发达,农村人口较多,艺术家基于现实素材创作出大量反映黑龙江省农民乡村生活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家采用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使用铜版画、油画、水彩画等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详细地描绘了农民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新时代的绘画艺术家必须及时调整绘画创作方向,采用全新的表现手法,明确自身的艺术使命,创作出真实性较高的作品。

关键词:黑龙江农民题材绘画;现代绘画艺术;艺术鉴赏;艺术风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研究”(2020B015)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描绘了近代以来农民群体生活环境的变化历程,具备显著的人文主义艺术特征。创作者基于严肃的外部视角与丰富多彩的色调,描绘出黑龙江省农民群体坚韧、稳健的艺术形象,以农民的心理状况作为艺术表现主题,展现了农民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农民题材绘画的起源

聞名于世的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蕴含着我国东北地区人民特殊的艺术观念,反映了黑龙江省各族居民的文化习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地区艺术家以细腻、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北大荒农民辛勤劳作的状况,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1]。黑龙江省农业在20世纪中叶获得快速发展,位于北大荒周边的农村地区林业较为发达,部分农户会在种植水稻、大麦的同时利用木材制作精美的家具,并在家具或住房的墙壁上绘制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图案,此类图案记录了不同时代黑龙江省劳动人民的个人生活经历,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我国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的起源。虽然其内容和形式在不同时期曾发生较大改变,但其取材对象、主题并未变化,仍具备独特的时代价值,是该地区农民群体抒发情感抱负、展现艺术理想的主要途径。民俗艺术家借鉴了黑龙江地区农民群体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大量栩栩如生的美术形象,其中部分作品记录了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与乡村文化的发展历程,如著名的《祖与孙》《放牛郎》等艺术作品。此类作品真实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的性格与生活习惯,体现了艺术家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第一阶段

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发展的起步阶段。1949年黑龙江省美术协会成立,大量具备突出艺术创作能力与个人才华的艺术家前往黑龙江搜集艺术创作素材,绘制出很多脍炙人口、富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例如由艺术家陈玉平创作的农民题材系列版画,此类艺术作品描绘了白山黑水之间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多选取凸显劳动人民质朴、刚健品质的生活题材进行创作,艺术形象丰满、立体,展现了艺术家所持有的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思想[2]。部分艺术家深入基层,在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了关键的艺术题材搜集与编辑工作。画家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将个人的艺术理念与社会素材结合,创作出了大量带有真情实感、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当时农村地区实际生活状况的经典艺术作品。这一阶段,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处于高速发展状态,艺术表现方式逐步成熟。

(三)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至今是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选取黑龙江省农民群体生活劳动方式为艺术主题的油画作品数量逐年增加,艺术主题、文化形象、绘画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步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开始涌现一批富有创新意识与题材编辑能力的优秀画家,如杜晓东、郑艺等人,创作出了《驰骋的心》《家乡牧歌》等著名作品。画家逐步放弃了传统的描点绘画技法,开始采用模糊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在作品中绘制抽象性的艺术造型,从常见的艺术题材与生活化素材中精炼出更具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物象造型,让艺术形象具备立体感、动态感,忽略了不重要的细节,强化了农民题材绘画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新生代艺术家的创作意识[3]。

(四)第三阶段

在现代绘画体系中农民题材绘画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与蜕变,将农村自然元素有机融入绘画体系,在艺术语言及图像融合的基础上为农民诉说对人生、自然等方面的看法提供了载体,农民成为绘画诉说主体,而艺术家将自己对农民的感知展现出来,透过绘画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民画成为农民的代言人,来自宾县的李晓艳、陈士龙及绥棱的刘新春、崔亚娟等人均是农民画家。这些画家既对绘画有独到的见解,又在农村风光的诠释中注入了个性,以及他们对农村的喜爱之情,题材生动、技法多样、风格鲜明,使黑龙江农民题材绘画队伍在新时代得到了不断壮大。农民题材绘画艺术发展离不开人民生活的改善,这说明经济、政治对艺术会带来影响。这一阶段农民题材绘画与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融,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展现出新农村的魅力,使新农村建设成果得以转变为农民题材绘画艺术发展的动能。

二、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价值

(一)艺术特点

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在初始时与发展期主要以写实创作手法为基础,只是描绘出该地区农民群体的真实精神面貌;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民题材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主题架构逐步走向成熟,艺术家开始现代化的艺术创作形式,以综合性的创作手法描绘立体、抽象的艺术概念,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强的个性与突出的鉴赏价值。从农民题材绘画主体角度来讲,农民从主观视角切入选定艺术创作主体,并与其他主体区别开来,展现农村独特的景致及鲜活的人物,真实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的精神面貌,这成为农民题材绘画兴起的原因之一。在国民生活水平提升新常态下,农民画在各地区不断发展。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紧跟时代潮流,组建了规模庞大的艺术队伍,传承当地农民画的艺术风格,同时,多角度挖掘农民题材绘画艺术潜在价值,使有关绘画作品不仅自然质朴,还能引入多元文化,赋予艺术新的生机,对人性的剖析更加深入与客观,使农民题材绘画艺术不再千篇一律,成为相关艺术特点的传承与发展助力。农民题材绘画作品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中流行的写实主义的影响,其艺术特点表现为真实度较高、以客观视角展现绘画主题、富有文化张力与表现力。部分黑龙江省油画艺术家深入钻研西方古典绘画理念与创作技法,在对作为取材对象的人或动物、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后,使用细腻的笔法绘制艺术形象。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绘画艺术获得快速发展,部分先锋派艺术家提出了全新的创作思想,采用了综合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绘画的整体画面感,在绘画主题中融入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的创作理念[4]。

农民题材绘画以黑龙江省农民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为主要的取材对象,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性。画家通过精心描摹农村生活中的各类常见事物,记录了农村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如劳动丰收、节日庆典等,此类艺术作品具有贴近日常生活、内容详实有趣等基本特点。例如著名画家赵明创作的《甜到心窝》这一经典作品便描绘了丰收时农户的个人生活。这一作品描绘了黑龙江省农民在农田中收割麦穗、运输粮食的景象,人物表情较为生动、立体,体现出欢快、愉悦的个人情绪,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创作者综合运用了富有情调的绿色系、金色系等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呈现出具备较强张力的色彩对比效果,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

(二)文化价值

农民题材绘画明确、清晰地反映了黑龙江省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带有较为突出的质朴、简练气息。部分艺术家深入农村,在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搜集可用于艺术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还原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提升作品质量,拓展了艺术创作路径。农民题材绘画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文化环境中取材的艺术形式,与农民群体的生活习惯、集体风俗、文化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创作者可灵活运用联想、变形、夸张等艺术创作手段塑造艺术形象[5]。多数农民题材绘画均采用了当代视角,将农民群体视作一个整体进行艺术诠释,重塑了农民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农民群体在社会身份层面的多元化特征,展现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的变化,丰富了艺术鉴赏者的视角。例如陈小会所创作的《我教妈妈学电脑》,这一绘画作品以新时期引进先进科技的农村为主题,描绘了农村地区人民的特殊生活方式,赞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热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者通过调整构图结构和绘制色彩强烈的线条,让农民题材绘画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强烈的时代特征。

三、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艺术发展策略

(一)选择代表性的艺术素材

为提升黑龙江省农民题材绘画的创作水平,促进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进步,新时代的艺术家必须做好取材工作,深入农村地区,观察、分析农村不同职业的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在绘画作品中重点描绘农民群体的劳动形态、精神面貌。例如创作者可选取在常年在室外进行耕作的农民作为取材对象,在作品中详细描绘农民被太阳照射后发黑、发亮的皮肤与强健的肌肉,并通过调整艺术形象的展现方式或背景构图,凸显作为基层劳动者的农民所具备的憨厚、淳朴气质。创作者必须搜集大量可用的艺术素材,记录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农民的个人经历,调整环境、人物组合方式,突出艺术形象在气质、造型等不同方面的差距,突出农民题材绘画的真实性、客观性[6]。创作者必须避免一味地描绘细节,要选择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主题思想,让农村农民題材被更多艺术鉴赏者所理解。在保证绘画作品艺术质量的同时,优化具体内容,优选高质量的艺术素材,突出整体意识,展现绘画艺术的生动性与活力。

(二)结合时代精神,描绘农民精神面貌

创作者必须要明确农民题材绘画的时代背景,把握黑龙江农民群体所处的生活环境,把握其情绪变化规律,深入了解农民的行为动机,以自身的独特视角观察农民的生活,力图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还原农民群体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勇于奉献的道德品质,让作品的艺术理念表达获得情绪、思想层面的支撑。创作者必须思考自身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展现农民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把握社会现实,选择具备较强表现力的形式语言,将生命精神融入艺术作品之中,去除不必要的细节,尽可能地简化无法映衬艺术主题的背景,重点刻画农民在生活中展现出的真实面貌。

四、结语

我国艺术家创作的农民题材绘画精确地描绘了某一时期黑龙江省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丰富了社会大众的艺术鉴赏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化,创作者必须秉承人本主义艺术理念,灵活裁剪艺术素材,在了解农民群体生活状况的前提下,以灵活多变的创作风格塑造各类立体化的艺术形象,描绘出农民的真实面貌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再现新农村建设在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不同领域获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艺凡,张修亮. 农民形象绘画隐喻性研究 ——以《村医图》与《盲人的寓言》为例[J].美与时代(中),2021(6):117-118.

[2] 龙奕瑭. 勃鲁盖尔《冬狩》赏析和对中国乡村绘画的思考[J]. 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3):134-135.

[3] 梁华. 论画家在农民题材绘画创作中的感情根基[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6):28-31.

[4] 银丽,张修亮. 郑艺农民题材油画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探析[J]. 美与时代(中),2020(3):61-62.

[5]丁凌云.大地情结 农民情怀——王宝成的绘画创作[J].美术观察,2021(4):120-121.

[6]李公明.“新中国美术”与“现代性”叙事的关联及研究——以农村题材的绘画创作为中心[J].美术,2020(5):23-27,35.

作者简介:朱雷,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技术材料与创作。

猜你喜欢

艺术鉴赏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美术课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设计课程作业中审美取向探究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中国当代八大文人书画名家艺术风格论
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