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问题与特征

2022-05-30黄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人文关怀

摘 要:任何一个时代的美术经典作品都是所属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注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用画笔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体现人文关怀,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从艺术创作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出发,探讨新时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需加强和改进之处。

关键词:现实题材;人文关怀;思想性;艺术性;写意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由此可见,立足现实,深入生活,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一、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存在意义

在儒家文化思想中,文章是用来阐述圣贤之道的,为礼教服务,提倡“文以载道”。在美术领域,绘画的社会功能受历代统治者重视。西晋陆机在评价绘画功能时提出:“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又云:“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他把绘画视为和文学一样的高度,认为绘画可以歌颂伟大的事业,使其流芳久远,可以让观者直接感知画面的意蕴内涵,这里主要指的是绘画的政治功能。步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现实题材美术创作记录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区分其与众多艺术流派的差异,重新确立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地位。刻画当下的人,表现人文关怀,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新时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与特征

(一)过度依赖照片导致实践与情感缺失

利用互联网搜集人物素材,再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拼凑整合,这一系列操作已然成为当下人物题材创作的普遍现象。新时代科技的发展让大众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这绝不是给艺术创作者提供的温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实践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单纯通过照片创作的绘画作品,必然是僵硬的,没有生气和活力。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必须从群众中来,先和创作对象打交道,俯下身,沉下心来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真实感人,有可信度。长时间借助图片来创作,只会越画越僵硬,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背道而驰。放眼当代,写实油画代表画家忻东旺走进底层人民,画笔聚焦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情境,其笔下的烟火气和真实感令人感动。画家只有长期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人民大众心理的绘画,这是现实主义绘画最基本的要求。

“艺术起始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便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表达出来。”艺术作品产生的前提,首先应是作者出于对某个主题有着深切的情感共鸣,其次才是通过创作作品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倘若缺乏这样的创作冲动,仅仅为了入展而画,那么作品的感染力必将大打折扣。有着崇高悲悯情怀的周思聪就曾经表示过:“艺术是人道主义的,它是人性、人的感情结晶。因此它是拨动人类感情的心弦的,有感而发的。”欣赏周思聪的画,可以感受到其对现实中人的关注和同情,这种真诚在创作中难能可贵。

(二)学养缺失导致立意肤浅,缺乏思想性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传移模写上,是肤浅而空洞的,忠于现实,经过提炼加工进而揭示生活的本真,才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真谛。纵观近年来各大美展中的作品,可以窥见不少现实题材美术作品中不乏对农民工、外卖员、消防员等群体的写实性描绘,技法娴熟精湛,功力深厚。但当观看的作品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会发现,相当一部分作品借鉴了相同的图示,即人物群像的简单排列组合,只是在形象、着装、设色上加以改动罢了,进而使人产生“千人一面”的视觉审美疲劳感。这类作品对人物神态的刻画较为表面,逐渐背离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人物画理论传统。要明确的一点是,现实题材美术创作要求的深入生活不是简单等同于画市民,这种理解太过肤浅片面。诸如此类来自同一个“生产厂家”出品的程式化作品,显然无法长期立足于艺术创作之林,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待评审的考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创作者文化学养不深,缺乏对主题的深层次思考,表面上是现实题材,实则缺失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是国展模式对创作者的影响,急功近利成为常态,真正愿意体察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切入点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场景,相比直接描绘城市形象、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等宏大场面外,以小见大,从生活的小切口出发描绘微观层面,传递社会正能量,表现作者情怀的创作才更具时代价值和内涵。薛永年在全国美展研讨会上指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小中见大,构思非常巧妙,既有生活的鲜活性,又有立意的深刻性。”在近年来的美展上,这类作品总能给观者深刻的印象,例如王冠军的《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图1),画面中出现的古今建筑、中外青年,象征着传统与当代的更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这些画面中出现的信号暗含了中华民族“和合”的价值观念,以小见大,使得世界的概念跃然于画面之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何红舟的油画作品《桥上的风景》(图2)以“桥”为载体,用写实性的手法表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孙娟娟的作品《对话》(图3),描绘了世界各地观众在博物馆中屏息凝神观看一件国之重器的场景,时间仿佛定格在了这一刻,其表現的不仅是人与物的对话,更是中西方之间无声的交流,彰显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明大国的形象。由此可见,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需要表明创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认识,把自己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观众,给予他们启发,让他们去解读、思考。简单化地堆砌和拼凑素材,被动地、客观地描绘物象,对主题了解不够深入,思想高度不够,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是泛泛的,经不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作品背后缺少文化观念支撑

首先,好的立意需要美的形式来加持,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精品是新时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缺少的。艺术创作中的格调是美的最高典范,艺术品鉴涉及的“雅”与“俗”也是围绕格调问题展开的。人们可以勉强说风格无优劣,却必须承认格调有高下。这是郎绍君对于格调问题的看法。唐代张彦远在谈画的品格时,立下“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把自然标准列为头等,认为“谨细”的画最差,因为它“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追求面面俱到的精细描摹,是画的下品。现代画家王肇民说:“作画,第一以格调胜,第二以功力胜,二者兼胜,乃可不朽。”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下大部分创作者的技法都非常高明,有着很强的造型能力和刻画手段。但是,纯熟的技法和格调高下并无太大关联,大量的工笔画存在匠气、刻板的问题,忽视了南齐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重要标准;一些写意作品呈现出用笔油滑、有墨无笔的弊病,这一点反映了时下创作者对传统书法的忽视。从艺术性上来看,技巧固然重要,但技法只能作为一幅画的最后底线,王国维曾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境界的追求应当是画家终身的事业。当然,格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格调是艺术家人品、性格、学识、修养和艺术功底等诸因素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创作者们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多从经典绘画作品中学习观摩,阅读历代经典画史、画论,全方面地提升自身综合修养。

其次,写意精神缺失,重工笔、轻写意是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现象。回顾历届美展中的现实题材美术作品,水墨写意作品的数量屈指可数,工笔画似乎成为展厅主流,绘画性丢失这一现象是极其可怕的。中国画写意精神之脉不可断,讲究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用笔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张彦远说:“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可见舍去用笔的画是不可取的,没有笔墨美感的绘画不是一幅好的中国画。诚然,以工笔为表现方法在美术创作中占有半壁江山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求创作者放笔直取、直抒胸臆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尽快完善写意画的评判标准,让写意精神回归大众视野,是主办方应尽的责任。

三、新时代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未来展望

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真实。多一些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关注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用情作画,深入体察个体生存状态,通过画笔揭露社会问题,实现人文关怀,是艺术创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恩格斯给“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中,缺少典型形象是一个问题,我们很少再看见像罗中立《父亲》那样深入人心的形象,更多的是“群体化”的“无个性” 面貌,人物表情空洞。反映当代中国各阶层在典型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既适应现实主义创作的内容需求,又是纪录、标识和歌颂时代精神的社会需求。消防员、先锋模范、乡村教师、都市青年、工人農民等群体,皆可入画。通过描绘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来丰富人们的历史记忆,展现新时代的蓬勃力量与昂扬向上的姿态,记录社会的历史变迁,是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存在意义。

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可分割。在选题立意上,宏大叙事与微观描绘都是展现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创作者要多一些隐喻的思考,少一些平铺直叙,多角度提炼现实生活,为观众提供一批视角新、形式新,在立意上有高度、深度、厚度的佳作。徐悲鸿曾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要继承历史上好的表现方法,不断锤炼笔墨技法,不要沉溺于自己的小情趣而丢失了民族特色,求新求怪的艺术是“小道”,极端个性化的作品,成不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国展模式下的作品大多是密集的满幅构图,繁复的画面让人眼花缭乱,少有体现传统中国画中留白美学思想的作品。创作一些简约而不简单的画,是对国展模式下艺术创作多样性的反思。从更高的标准来谈,建立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使人们能透过作品表面图示看到作品内在的传统修养、文化逻辑、精神力量,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成为经典,一味地追求表面趣味的作品必定是孱弱的,将被时代淘汰。

四、结语

艺术不应只在象牙塔里,而要参与社会生活。当下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及特征应当引起美术工作者的反思。深入生活不能成为一种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只有真正做到理解和感知人民群众,画作才能摆脱空洞的模式,进而富有真、善、美的感染力。创作者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作为追求,把自我理想融入艺术创作,从平凡中发现伟大,让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放射出更恒久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苗再新.自然为上:浅谈中国画的格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3):49-50.

[2]王胜选.浅议现实主义绘画创作[J].美与时代,2007(3):50-51.

[3]冯远.现实主义命题的多样化艺术阐释[J].荣宝斋,2020(12):238-240.

[4]樊波.恽格论绘画的审美格调和境界[J].中国书画,2020(9):32-33.

作者简介:

黄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性艺术性人文关怀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起承转合+思想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