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象油画中神秘感的营造

2022-05-30聂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神秘感陌生化色彩

摘 要:具象油画有着精神性与具象性的双重要求,而神秘感的营造能够激发作品的内在生命力,增强油画的精神性,带领观众进入绘画审美的精神层面。如今,神秘感已逐渐成为当下具象绘画的普遍特征。基于此,从画面结构、色彩以及造型三方面分析具象绘画中神秘感的营造方式。

关键词:具象绘画;神秘感;陌生化;色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神秘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之一,能让作品产生特殊的魅力。法国作家、美学家夏多勃里昂曾经提出:“除了神秘的事物之外再没有什么美丽、动人、伟大的东西了。”荣格认为:“我们通过(感官)感觉已知之物,但我们的直觉却指向那些未知和隐秘的事物——也就是那些本质上神秘的事物。”因此,艺术作品中的神秘感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神秘感属于感性层面,但绘画创作终归要回归理性,通过视觉规律寻找产生神秘感的方式。正如人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虽然更重要但现象是前提。具象油画的神秘感也是如此,需要通过绘画作品中的造型、色彩、结构等元素进行营造。

一、造型的陌生化处理

造型影响着绘画的气质,展现了画家的创作观念及内心情感。对造型的陌生化处理实际上就是反常化处理,能弱化作品的模仿性,从而增强作品的精神性,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效果,产生激荡人心的神秘感受。苏联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陌生化的造型能够很好地体现绘画的创新性,提高观看的难度,延长理解和感受的过程,给人带来新颖和奇特的视觉感受。

(一)变形手法

变形包括主观性变形与非主观性变形,非主观变形指不可控的造型偏差,如原始绘画与儿童画。本文主要探讨主观性变形,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物象主观处理后从而创造与原本物象相异的形象。

画家埃尔·格列柯的作品中常常充满着紧张、虚幻的神秘气氛。他十分擅长人物造型的变形,使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极为夸张的身体比例出现,同时用动感的曲线描绘人物外形,从而产生动荡不安的视觉效果。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明显感受到由造型带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造型的变形体现了画家的艺术观念及情感。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一生极富戏剧性,他痴迷于對女性的描绘,创作了很多关于女性的作品,如“珍妮”系列。莫迪里阿尼的绘画造型风格独树一帜,有着明显的风格化特征,作品中的人物通常有着长长的脖颈、倾斜的头、削肩、不合比例的腿、延长了的手臂和躯干,与古典色彩的碰撞中释放出浓烈的神秘气息,中国画家常玉的人物画也与之有着几分相似。19世纪以来艺术真实观的改变,使变形成为画家普遍使用的造型手法,这也是现代绘画给人较强神秘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简化手法

简化手法的使用能让作品拥有冷静和质朴的气质。变形是对观众的视觉刺激,带有一定的视觉强制性。而简化更趋于稳定,旨在引领观众自发地深入观察与探索。此外,简化手法会使形象呈现几何化趋势,从而产生一定的平面性与装饰性,通过增强三维对象的平面性产生神秘感。

美学家贝德特在《论简化》中提出了对“简化”的理解:“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这个本质,就是其余一切事物都从属于它的那个本质。”具象油画无法舍弃一定的复杂性,而简化是对事物本质的提炼,能够过滤掉诸多不必要的因素,进而打动观众内心。例如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就很好地使用了简化的造型方式进行绘画,他不只在对人物的处理上运用简化手法,还运用简化手法刻画一切具体物象。在《圣安德烈商业街》中,他十分强调轮廓的整体性,对人物的刻画极其简练,仅保留基本的结构与体积。在《镜子里的猫Ⅲ》中,巴尔蒂斯运用浮雕化造型方式,使得人物与沙发几乎融为一体,毛毯高度概括的造型使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观察整个画面,仿佛进入另一个奇妙的空间。巴尔蒂斯对造型的简化看似稚拙,却使整个画面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能赋予事物极高的精神性。

二、色彩对神秘感的营造

在具象油画中,色彩与造型拥有同样重要的视觉功能,造型可以突出事物的外在形态,色彩能利用对比呈现出多种视觉效果。色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唤起观者不同的情绪。但色彩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对不同观看对象或处于不同状态的同一对象的情绪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色彩对视觉的刺激是主动的,不会受观看者主观意愿的影响,更容易传达出神秘信号。

神秘的事物主要具有两点特征:一是难以捕捉的外部形态,二是不可知的内涵。神秘的就是未知的,是难以捉摸的。色彩对神秘感的营造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突出画面色彩的统一性,不需要过于清晰、强烈的色彩对比,而是减弱色彩的冲突性,增强画面协调性;二是突出画面色彩的冲突性,目的是拉开画面与现实的距离,带给观众迷幻的不真实感,因此需要大胆用色,使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沉浸式的神秘氛围

人们在欣赏印象派之前的大部分绘画作品时,不难发现,由于颜料的局限性,古典油画都是使用大面积褐色、黑色等深色加上白粉提亮的方式进行绘画,昏暗色调的画面能够让人感到沉稳与宁静。虽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古典绘画整体色调带来的神秘感也是毋庸置疑的。在画家莫罗的《仙女与蛇》中,大部分画面由深色占据,近似普蓝、熟赭以及深黄的色彩被不均匀地揉入深色背景,使整体画面和谐而富有节奏,带来缥缈梦幻的视觉效果;仅有的亮色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画面右上角,如同神圣的火焰,神秘意味十足;人物像是被圣光洗礼,却又无法找到清晰的光源,增强了画面不真实的梦幻感。这种沉浸式色彩搭配也得到后世许多画家的广泛使用,如拉斯·艾琳、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毛焰等。拉斯·艾琳很少使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而是通过不断的色层叠加使色彩产生微妙的变化,通过大量使用黑白两色增强了画面的沉重感,使画面释放出浓郁的忧郁与孤独气息。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与毛焰对于灰色的使用有着很深的理解,他们的作品常以高明度、低饱和度的方式呈现,仿佛舍弃了许多色彩,但长时间的反复刻画使画家将作品色彩进行高度凝练,因此创作的绘画作品会呈现出很多痕迹和变化。二者的绘画都有着很强的恍惚感,仿佛是存在于记忆之中的斑驳印象。

(二)迷幻性的视觉效果

印象派绘画开启了对色彩的系统研究,增強了画家在色彩使用上的主观性。色彩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与心理、情绪紧密相连,如充满刺激性与攻击性的红色、令人身心愉悦的黄色、使人镇静的蓝色。纯色有着更直接的视觉冲击力,混合色因其较强的动态性,常常能迷惑人的眼球。画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色彩进行灵活运用,能使画面产生梦境般的迷幻感。印象派大师莫奈对于光与色的研究颇深,不过度关注绘画对象的形体,更注重光线、环境、空间对画面色彩的影响。《卢昂大教堂》、“草垛”系列作品中有着大量冷暖色的使用,汇聚了莫奈独具匠心的色彩处理。作品看似由无数色点堆砌而成,但一旦保持合适的观看距离,便能发现色彩对形体的塑造,朦胧间能清晰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使得观众在不同的光线、距离下观看都能产生不同的神秘感受。德国艺术家尼奥·劳赫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超现实性。他早期创作以黑白色为主,之后开始注重色彩的使用。画家对粉、黄、蓝等高纯度色彩的大胆使用与原本的黑白灰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一种现实与梦境交织的神秘意味。

三、空间结构对神秘感的营造

在讨论绘画空间结构前,需要清楚,二维性是绘画的本质,大部分的绘画作品都是在纸面、布面、墙面等平面上进行的,人们讨论的绘画结构一般指画面的平面构成,因此早期绘画大多以平面的视觉效果呈现。雕塑是三维的,是让艺术家在掌握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高度还原三维对象。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学的研究让画家实现了绘画三维视觉效果的呈现。伴随着崇尚科学、理性观念的兴起,艺术家逐渐追求真实的三维表现。

三维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画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最典型的莫过于现实主义绘画,真正实现了造型与色彩对画面空间的表现。印象派之后,艺术家的视线又回归到绘画的二维本质。虽然综合材料的介入让绘画本身具有了一定的三维性,但绘画的本质依旧是平面性。由于对绘画二维性的追求,产生了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至上主义之类的绘画。一直到当代具象绘画出现,画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二维与三维的关系。

(一)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

透视法使绘画有了体积感与空间感,塞尚对画面空间颠覆性的认知让画家对二维与三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利用画面中的平面构成与色彩搭配能够使画面空间产生错位感,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变形,这是画面二维本质与画家建构三维的技法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画面处在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状态时,会使画面形成动态的不稳定感。如果画面结构既具有平面构成的二维性,同时又符合一定的透视规律,就会使作品既具有平面感,又具有空间感、体积感。

画家东山魁夷与乔治·莫兰迪的绘画作品中体现了他们对二维与三维的思考。乔治·莫兰迪钟情于静物的表现,他创作的画面的结构十分简练,时常通过一根水平线对画面进行平面上的上下分割,又通过简单的明暗处理实现桌面与墙面的空间感。主体物摆放得十分集中,有着强烈的形式感。他对画面三维性进行了主观的压制,让画面在二维与三维间自由转换,韵味十足。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充满禅意,与莫兰迪的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他的作品《路》中,部分物象被省略,大路以对称的梯形呈现,地平线的起伏感被高度弱化。从色彩搭配上看,整个画面由青蓝的山与草、浅蓝的天空、暖灰的道路三个色块组成,看似现实中的风景,却隐隐透出神秘的不真实性。

(二)空间的重构

前文提到,当事物存在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特殊状态时,会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受。可见与不可见,即显现与隐蔽。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说:“显现与分离是同义语。”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想要显现出来,就必须分离。而与分离相对的便是混合或交汇,那么当我们看到的事物处于与周围环境分离不清、混合交错的状态时,就会产生神秘感受。空间的重构便是在空间层面上的交汇,是指画家通过对空间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在视觉呈现上达到空间的异化或者多个空间的并置。

空间的重构在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当代具象绘画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很多画家将多个不同视角、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的场景并置于同一画面之中,产生一种现实与梦境交织的神秘意味,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神秘感。矛盾空间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不真实感,多个维度的空间在画面中相互碰撞,在对立统一中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视觉感受。如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舍弃了传统绘画的单一视角,利用多视角、多空间来组构画面,打破了不同空间的界限,使画面产生了童话般的梦幻感。在马格里特的作品《骑士上树》中,空间重构的手法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人物、马匹与树木之间的空间关系完全错乱,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变得虚幻而神秘。挪威画家拉斯·艾琳对时间与空间进行了双重重构,观赏其作品如同进入了时空隧道。《夜游》一画如同梦境,天空与水体并置于画面中,毫无逻辑性可言,难以判断画面所处空间,画面右下方的人物表现充满了撕裂感,一旁一个模糊的身影仿佛即将消散,传递出来自时空的恐惧感。在作品《未完成的舞池》中,两个不同空间的舞台诡异地存在于同一画面中,黑白基调中的彩色像是从黑白照片中走入现实,有着浓郁的超现实意味。看似破碎而毫无关联的图像并置于同一幅画中,讲述着一个个神秘的故事,戏剧性十足。

四、结语

虚与实的交织能够产生强烈的神秘感,事物的本质也隐藏于虚实交融之中。特殊的形式和语言描绘着丰富多彩的神秘世界,透过物象表现实在是具象绘画诗意性表达的特殊方式。当代具象油画对精神性与具象性有着较高要求,而神秘感的营造能够激发作品的内在生命力,增强油画的精神性,很好地带领观众进入绘画审美的精神层面,对当今具象油画创作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可借鉴性。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吴丽玉.源于真实的神秘性:安东尼奥·洛佩兹绘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

[4]丁宁.当代美术的一种文化追求:神秘[J].美术,1987(2):13-15.

作者简介:

聂尖,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神秘感陌生化色彩
浩瀚宇宙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中石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神秘礼物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