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记》视角下的现代教育问题分析

2022-05-30黄帆李文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记现代教育教育问题

黄帆 李文星

内容摘要:《学记》是世界上已知最早诞生的教育专著,在这本教育著作当中,我们的先贤学者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对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论述。它与《大学》《中庸》一起构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完整的儒家教育理论体系,同时还对周边其他国家的教育教学起到过重要的影响,被广为借鉴与流传。  如今我国社会问题比较多,而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互联网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给教育界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这些血液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教育问题也逐渐在教育行业暴露出来。尽管学记写于两千多年前,但其中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放在今天仍不会过时,就让《学记》带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本溯源,用先贤们的视角来看待当下我国存在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学记》 现代教育 教育问题

虽然这篇作于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仅有一千二百多字,但它对教育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且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记》中的很多观点与见解,即便是放在今天来解读,仍然发教育者深省,令教育者深思,有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的感觉。

一.从“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①看教育检查

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便对君主视察学校这件事有了大概的记录:“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就政治而言,在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普遍信奉官本位的价值理念,然而即使是在官本位观念相当深入人心的时期,回归到教育领域,那个社会依然会相对性地回归教育本位。这种对教育本位的领域性回归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社会对“人本位”的渴求与回归,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直所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在那时,如果没有进行占卜和祭奠先祖的仪式,那么即使是政府官员,也不能随意视察学校的教学情况,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非常尊重学校,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和鼓励学生,让其专心于研习。既没有闲杂人等的骚扰,也没有官员的随意进出,这使得学校成为一片宁静祥和之地,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方能体味到知识,教育也因此才更能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尊敬。

近年来,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领导走出办公室,走进学校进行视察、调研,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此来激发、鼓励、弘扬学生向学的正能量,掌握校园的真实情况,向辛勤的园丁和勤劳的学子传递来自社会的真感情。领导针对学校的视察行为本身具有导向型、示范性、领导效应、名人效应的特点,因此,领导视察学校在现代学校教育来说是十分常见的一件事。而现实中领导检查学校工作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聲势浩大,形式主义严重

一般来说,领导视察需要提前通知学校,学校接此通知便会在领导视察之前精心筹备,并且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接待、陪同视察领导,常常是兴师动众。更甚者,在领导视察之前会要求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视察过程中还要学生组织表演节目。如此盛大多礼的视察,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使学校氛围变得紧张而又浮躁,不利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甚至扰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这种形式主义会带给学校一些非教学的事务性工作,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量大大增加,学生完成不好任务还会加重教师的负担,耗费教师过多的精力,同时还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严重影响校园健康发展。

(二)视察过于注重学校的表象,未深入到教育教学之中

每当有领导来学校检查,绝大多数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一项常性却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卫生大扫除。在很多学校领导的眼中,这也是一项不惜停课也要完成的任务。上级领导对学校做得最多的批评也是关于学校卫生状况的,因此在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之前,学校一定会向班主任施压,将卫生打扫彻底,以免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实际上,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的主要方向应放在教学工作上,真正深入教学环境去了解每一所学校中真实的教育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教育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学校卫生的保持是一件常事,任何时候都应让学生重视,而不是只有领导到校检查时才大动干戈,这样也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只要没有上级领导的检查,学校的卫生可搞可不搞,卫生打扫也无需彻底。

但从此事可以看出,上级领导虽然是到校检查工作,但实际上很多领导并不懂教育教学,因此也并不重视一些关键的教育问题,这样的检查相当于走过场,并没有给学校带去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也很难获得教育最新现象的相关信息。

(三)耗费较高人力、物力与财力

如同上文所写,部分领导到校检查前,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准备;检查时,需要专人陪同并且有可能让学生献上专门准备的表演;检查后,还需大摆筵席,欢送领导的检查。这样的检查模式会使学校耗费颇高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不应提倡。

领导到校检查需要根据情况制定方案,检查时的关注点不应该浮于表面,把检查当成是一项面子工程,而应该真诚面对,真心交流,切实帮助学校解决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为避免过于频繁的领导检查对学校的学习教育起到反作用,应当适量减少视察次数,且视察应当轻车从简,简化形式而注重关键问题,这样的视察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只有真正做到从教育中来到教育中去,教育质量才能够进一步提升。

二.从“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②看尊师意识淡化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受到很多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的影响,很多家长对教师的认可与尊重也出现了动摇,教师的威严也随之受到了质疑与挑战。从古至今,尊敬老师是一种风气,这种风气是朴素而正直的,不应受到个别负面新闻的影响而转变。回归到教育中来,尊师并不是根本目的,尊重教师的根本目的是“敬学”。只有教师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道德才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教师及其学问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与教育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当然,教师要想受到尊敬,首先应做到自尊自律,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发挥榜样力量,这样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

正如《荀子·大略》所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③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提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百姓要尊敬师长,只有尊师重道,人民才能恪守准则、依法行事,这也是在强调尊师重教与国家的前途发展密不可分。经总结,尊师意识淡化主要存在一下几点原因:

(一)家长观念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一个教师能否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教育尊嚴。因为大量活生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教师教育尊严的树立绝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甚至也不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事情,而是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多方作用、影响最终产生反应的复杂过程。如果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家庭的责任只是单纯地为孩子提供生活和经济帮助,这种缺乏共同教育观念的家长难以完成同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具体表现为学生家庭与教师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学生生活的管理、教育惩戒的尺度等各种方面难以同步甚至产生意见冲突,这种教育认识差异所造成的行为矛盾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

反之,如果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足够而恰当的重视,同时能接受或者学习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并且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找准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大地优化教育。

(二)教师本身存在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后,缺乏管理的智慧,担心出现教育事故,也未与家长进一步沟通,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搁置,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个别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公平公正的态度,根据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等条件区别对待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抵触心理。总之,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很好地为人师表,没有对学生尽心尽力,没有承担好属于自己的责任,那么这种教师是很难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尊重的。

(三)社会的影响

我国社会从很早开始就有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传统,基于此,社会大众普遍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有着相对较高的期待,很多人因此而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民教师当然是站在“神坛”上的一类人,教师这种职业则是天底下最为光辉和最为神圣的职业,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能够看到,社会大众传统观念中的教师形象是清贫的、奉献的、无私的,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这与今天教师的实际需要与真实存在是有着巨大的偏差的,这种偏差所带来的矛盾也正是多年来家庭同学校冲突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实际上,无论是对教师的“神话”,还是对教师的“妖魔化”,本质上都是偏离了正确价值意识的错误取向,都是不正确的,这也正是多年来家庭同学校冲突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从“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④看教师说教

2021年初,教育界的一则教师根据学生家长收入高低而言语歧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新闻引发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人认为该教师不尊重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做到为人师表,缺乏了教师应该有的真、善、美的品质。在教育学生方面,她的确没有做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约而达”,就是说教学语言应当是简洁而明了、精炼而美妙的,老师应该用简洁的语言给学生说那些很深刻的道理,在学生心里种下远大抱负的种子,这样的老师才称得上善教。而不是使用粗劣的具有攻击性的语言去粗暴地对待学生,无论教师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语言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宣讲道理,训练能力的主要工具。教师的基本职责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上,育人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教师注重言语的表达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反之则可能带来消极的负能量。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关注语言艺术的开发与运用,真正做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四.从“夏楚二物,收其威也。”⑤看教育惩戒

《学记》中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收其威,也就是收敛学生的威势,也可以理解为强化教师的权威,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应如《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⑥在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对“体罚”的效果开始进行质疑和反思,尤其是对“变相体罚”,社会大众几乎是抱着一种“零容忍”的态度,这本是教育的进步,然而随着社会大众对“变相体罚”的抵制越来越强烈,“变相体罚”与正常惩戒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于是在理论层面,教师的惩戒权被暂时搁置一旁,而在实践层面,由于媒体报道的体罚事件层出不穷,再加上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拥有曝光权,很多教师因为担心引起事故纠纷而不愿再去惩戒学生,于是渐渐被大众看作是不合法行为的教育惩戒被取消。(薄建国,2015)。

然而从古至今,教师对学生都是有惩戒权的。在以前,教师惩戒孩子在家长眼中是一件常事,只要是合理的正常的适度的惩戒,一般来说家长也不会有意见。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家庭和学校的矛盾被放大,以及一些媒体(自媒体)为了话题性,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动辄被放到社会舆论的放大镜下,被一些媒体(自媒体)以及部分不明真相的学生家长大加指责,于是,很多教师在惩戒问题上,由于担心因为惩戒而造成与学生的矛盾,他们宁可不理不睬,只做“平安教育”,而不做“有为教育”。

然而事实上,没有惩戒的教育是有所缺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成年人犯错,等待着他们的只法律的制裁;孩子犯错,也应有相应的惩戒,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使孩子再次犯错的几率减小。但惩戒学生也需要遵循法律规则,不能随意打骂学生,对学生造成伤害。

“教育惩戒”与“体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旦混淆就容易分不清教育学生与伤害学生的边界。“体罚”不同于“教育惩戒”的地方在于,它超越了教育惩戒的边界。“教育惩戒”是指教育者对部分出现培养不良品德行为趋向的学生作出否定性评价,从而制止他们继续发展不良品德。而体罚是对犯错学生进行压迫与剥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损害,是一种披上文明外衣的人身攻击,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被全面禁止。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惩戒的度量开始被重视起来。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使得教育惩戒权有的保障,同时也有了法理依据。自20201年3月1日,我国将施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试行)》,使学校与教师获得了教育懲戒权。恢复“夏楚”之教育惩戒权的实施赋予了老师更多教育学生的权力,使教师明确了教育惩戒的边界,从而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学记》作为一部经典文献,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珍贵资料,还是探讨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南。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经典与时俱进的解读,尽管《学记》因其所处时代的不同有所局限,但其中的精华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承以发展中国教育,正如宋代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文献

[1]薄建国,李丹.体罚及其相关概念的重新界定[J].教师教育论坛,2015,28(08):10-13.

[2]大野圭介.《史记·五帝本纪》浅析[J].司马迁与史记论集,2006(0):35-44.

[3]黄仰栋,吴黛舒.回顾与展望:“师道”研究二十年[J].教育导刊,2020(11):5-12.

[4]蒋书同,潘国文.新时代尊师重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策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5):47-52.

[5]李昕鑫.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省人大常委会采取三级联动方式开展教师法及我省实施办法执法检查[J].人民政坛,2019(12):28-29.

[6]李绪坤.《学记》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8.

[7]李有来.《荀子·大略》[J].前线,2021(2):97-97.

[8]廖颂举.“新茶馆式”教学法在《教师语言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76):121-122+156.

[9]刘颖,马红.《学记》教育管理思想对现代教育交流合作的意义[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0):61-63.

[10]叶伟,韩金枝.教育惩戒,智慧先行[J].福建教育,2020(04):19-20.

[11]周秀龙.领导视察学校的“宜”与“不宜”[J].中小学管理,2013(06):48.

注 释

①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②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③李有来.《荀子·大略》[J].前线,2021(2):97-97.

④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⑤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⑥大野圭介.《史记·五帝本纪》浅析[J].司马迁与史记论集,2006(0):35-4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学记现代教育教育问题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班会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