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画繁密图式的共性特征

2022-05-30马楠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性中国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的审美视野发生改变,繁密图式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繁密图式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能体现当代中国画的形式美感,符合当今审美要求,还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基于此,以中国画中的繁密图式为对象进行研究,阐释了图式的概念和繁密图式的界定,分析了繁密图式具有的独特形式共性和思想共性,以及这两种共性在具体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画;繁密图式;共性

一、繁密图式相关概述

(一)图式的概念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图式是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技巧,图式来源于人的想象力,是早于人的经验,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同时,在人与外界接触过程中,图式会随着人的认知不断发展和变化。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将图式的概念引入艺术领域,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会受到预先隐藏在艺术家内心的图式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图式的含义更字面化,即图形的样式,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使用的具有个性化的符号,能够达到独特的画面效果,承载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与思想观念。

(二)繁密图式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绘画中的繁密图式,繁密图式讲求画面形式的外显特征和精神内涵,艺术家可以通过繁密的绘画形式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和艺术思维。繁密图式的流行基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多元文化的积累,也受到了人文观念和绘画审美规律的影响,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与精神,符合绘画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要研究的繁密图式在中国绘画范围内,包括但不限于工笔画,画面形式有显著的特征,画面中会有一个或多个物象频繁出现,排布密集,画面中的点、线、面互相挤压、重叠,形成一种密集的画面效果,同时大多具有元素丰富多样又统一、物象刻画细致的特征。概括来讲,繁密图式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将画面中的物象按照一定规律排列使其呈现密集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绘画样式,不单单是指画面的构图和技法,更是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

二、中国画繁密图式的共性

(一)形式共性

1.密而有序的画面构成

繁密图式在空间布局上符合一定的构成规律。首先体现在构图上,繁密图式绘画常采用较满的构图形式。满构图在“繁”的表现上是常用构图形式,但不能将所有满构图绘画都认为是繁密形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求的“经营位置”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随着构成基础理论的引进,中国画构图不仅仅是传统绘画观念中大量留白的形式,满构图的形式也开始流行,这种构图形式使画面更加饱满,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实际上不光现代绘画,在古代绘画中也存在满构图形式,但由于古代“删繁就简”的审美观念,古代绘画中满构图的绘画相对来说较少,而满构图在繁密图式的绘画中应用得很是广泛。“繁”意味着丰富、复杂,“满”意味饱满、充实,复杂的物象组合加上饱满的构图更是强化了画面的充实繁复,能带给人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以陈孟昕的《碑颂·1998》为例,在满构图形式的基础上又将画面分成三段,把不同的情景超时空地组织到一个画面里面,整幅画面中都布满主题物象的各种形态,有的甚至延伸到画面之外,除了表现抗洪的宏大场景外,又融入富有人情味的情景,给观者带来紧张充实的视觉感受。

其次,繁密图式的构成规律体现为画面中点、线、面或具体形象的大小、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按照构成原理创造性的组合。如刘金贵的《二十四节气图》中的《立夏》《夏至》《寒露》这几幅作品就比较典型,都是以玉米地为主题,同一场景以不同的构图和颜色表达出了节气的更替。《立夏》中勾勒了数不清的繁茂玉米叶子,交错生长却毫不杂乱,黄绿主色调中有颜色变化,呈现出初夏时的繁茂景象。这幅画构图密集,仅有左上角和左下角的一点点空隙,以及右下角藏着的几个嬉戏的小孩,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灵动。《夏至》则是冷绿色的调子,构图上没有《立夏》那么密集,但荷叶、玉米叶子的形状依然考究,左边留出了一片好似小池的空白,巧妙地打破了画面的密集,一大片绿色玉米叶中,一个穿着雪白衣服的农民出现在画面中间,了却沉闷之险。《寒露》中采用了留天留地的构图,与前两幅的俯视视角不同,这幅使用平视的视角。冷灰的色调,趁着月光,两只狐狸从玉米秆中穿过,描绘叶片的线条依然弯折,叶片微微垂着,没有了夏天那般热烈,呈现了一幅宁静的夜晚之景。三幅画虽各有韵味,但都是以叶片的层叠排布构成了画面的繁密之感,刘金贵将叶子处理成精整的块面造型,排布疏密有致,繁而有序,流畅的线条既构成了物象的外轮廓,又对画面进行分割,使画面中的面形丰富,其他繁密图式的绘画也大多具有类似的构成规律。

2.笔精墨妙的表现技法

六朝时期密体画是主流绘画,人们的绘画本体意识开始觉醒,绘画不再只是为了政治和伦理教化,画家在作画时更加注重自身情感和画面本身的笔墨造型,开始有了追求形式美的意识。从西晋画家卫协开始,绘画技法逐渐向精致化发展。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道:“古画之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说备形妙,颇得壮气。陵跨群雄,旷代绝笔。”此时卫协的绘画已经具备了“骨法用笔”的要求,绘画技法由陋向精的变革是为了画面能够为“气韵生动”服务,符合绘画发展的一般规律。密体画风经历史上各朝代的发展与传承,虽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但其审美特征并未改变,繁密图式作为密体画风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绘画表现形式,它的笔墨与造型也都符合密体画的审美标准。

在造型方面,中国画的造型与西方素描的造型不同,中国画造型都是更加意象化,强调“以形写神”,创造更加主观的形象。繁密图式中的造型更是如此,不仅具有抒发情感的笔墨意趣,也没有忽视科学的、准确的造型。为了营造繁密效果,画家会更加主动地将画面中的形象意象化,通过点、线、面的排列,以及对物象的解构重组等手段,将个体形象变为既典型又贴合对象原本的形体空间的艺术形象,使个体形象重复而成的群体形象更加整体,强化画面繁密的视觉效果。中国画的造型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中国画讲究笔情墨趣,笔墨既可以塑造形体,又可以传情达意。繁密图式绘画中用点或线的穿插起伏、虚实疏密来呈现繁密的物象,不同特征的笔法能够体现不同样貌的繁密。在袁武的《迎阿訇》中,整幅画面中画了众多信众,虽未画出阿訇,但准确表达了信众热切的期待,人物造型比例準确,线条勾勒生动,其中人物不仅是作为一种繁密的构成元素呈现在画面中,还体现了笔墨的虚实、浓淡变化,画家沉着自如地运用笔墨,丰富了画面的内在韵律。繁密图式中的笔墨与造型追求精致准确,都是为画面的“气韵生动”服务。

(二)思想共性

1.儒家“充实”的思想渊源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提出的美学观点,本意为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他所固有的仁、义等善的本性扩展贯注于全人格之中,并表现于外在的感性形式,即成为美的人。中国繁密图式绘画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较大,繁密图式的绘画作品直接表现为画面的充实。画面的充实是由丰富的内容、精妙的技法、用心经营的构图组织共同构成的。繁密图式绘画内容丰满,气象宏大,在创作时大多有法可循,物象之间的排列也存在着一定规律,一笔一墨都落得恰到好处,要求画家熟练掌握笔墨的法度,这正是儒家思想重规矩、讲法则的体现。而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因表现形式的不同,画家在画面把控过程中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正与儒家重规矩但不排斥文人洒脱个性的思想相符合。

画面的充实离不开画家内心的充实,儒家思想重视艺术和审美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儒家认为绘画是载道之器,要有利于修身养性,所以中国画十分注重品格和意境,如唐代张彦远以“依仁游艺”为绘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后世也十分注重画品与人品的关系。文征明也在自己的画作上题“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表明若想学画要先修己身心,提高了自身品格,画作才能高逸。人的品格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社会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品格。人品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而艺术又产生于艺术家高洁的心灵,画家内心的品格自然而然会表现在其作品中,所以画面表现出的充实实际上来源于画家内心的充实,画家形成充实内心离不开儒家思想的滋养。通过徐复观对儒家艺术精神的探索可以了解到,他认为“仁”是一种自觉,人在向内的反省与自觉中不断更新自我认知,通过这样不断的修养,将个人的心性上升到人类之爱,到达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即“民胞物与”的境界。对“仁”的修养过程,既是艺术家的人格修养过程,也是艺术家充实内心的过程,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画家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我修养,充实自我,以达到画面充实、气韵生动的境界。

2.西方设计理念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方式,于是开始学习西方艺术思想,接受西方写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创作思想以及包豪斯学院的构成理论。林风眠在艺术探索过程中主张将西方构成形式运用在中国画创作中,曾说:“中国现代艺术,因构成方法不发达,结果不能自由表现其情绪上之希求,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而期形式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之需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在他之后,吴冠中又将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理念融入中国画创作,提出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等的绘画思想,以形式美的法则为导向,合理运用构成理论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为中国画形式语言开辟了新的视野。

繁密图式本就有古代密体画的历史传承,再加上西方绘画思想与构成理论的融入,繁密图式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画面处理上更加开放,更加个性化。包豪斯基础课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即平面、立体、色彩的构成规律,在繁密图式绘画中,画家利用人的视知觉原理,有意识地将元素按照一定构成规律进行排列,通过物象大小、数量、疏密、前后遮挡关系来营造繁密的画面,其中平面构成中的重复形式、密集形式、近似形式、分割形式等构成形式对画面中形成繁密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如蔡广斌的《窗·堆积》正是结合重复构成与密集构成的典型画作,这样的形式描绘出了每个“窗”中的孤独的个体形象,无数窗罗列起来,窗与窗之间又互相连接、交错,或是互相遮挡,形成陌生又敏感的群体形象,这样疏与密的强烈对比加上相似元素的不断重复,强化了画家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又如姜宝林的《春·如笑》《夏·如滴》《秋·如妆》《冬·如睡》四幅画,画面中运用到多种构成形式,四幅画的尺幅、构图、造型相同,在统一形式中通过颜色、肌理、笔法变化以及对画面不同的分割形式来营造不同季节的画面氛围。他运用构成理念,使画面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

繁密图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会随时代变化展现新的样貌,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形式。繁密图式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艺术成果,灵活运用构成理念,让画面丰富又统一,为中国画创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三、结语

繁密图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受到西方艺术抽象形式、构成思维影响下,形式也较古代传统绘画更加多样。近现代以来,繁密图式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类美展中也常看到繁密图式的绘画,不仅如此,服装、建筑等领域也常有繁密图式的应用。流行并不是偶然,繁密图式扎根于传统中国画,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它不仅仅是画面构图布局、物体间的互相关系,也体现着艺术家的心境,是艺术家个性的表达,能够使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思想以更加强有力的形式呈现出来,正符合时代的需要,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甘素参.当代工笔画表现中的繁密现象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7.

[3]马爱迪.现当代中国画满构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4]江源.论密体画格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内涵[D].青岛:青岛大学,2013.

[5]王明珍.解析构成元素在现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应用[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3.

[6]张晴.中国绘画“疏密”二体的语言构造和风格意蕴[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7]刘建平.“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以徐复观为出发点[D].武汉:武汉大学,2010.

[8]蘇丽霞.繁密与疏朗之美:花鸟画创作中的风格与结构审美[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

马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共性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汉英“水”隐喻的共性研究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