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语文课堂追求的一种境界
2022-05-30潘晓红
潘晓红
[摘 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盈耳不绝的音韵美、错落有致的形象美、曲径通幽的意境美、有理有据的理性美、知行合一实践美等方面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詞]语文课堂;审美能力;核心素养;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16-03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 “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怎样发挥语文教材的美育功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是一个新课题。把美育追求、美育理念自觉融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盈美的情趣,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具有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与鉴赏品位的未来人才,是新时代语文课堂的担当之举。
一、声——盈耳不绝音韵美
声,即声音,语文之声为朗读。琅琅书声,悠然远扬,读书之人声情并茂,听书之人则洋洋盈耳。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这是可操作性最强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以诗歌吟诵叩响音韵美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历经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香。诗歌,都是应“韵”而生的,一首首诗歌、一部部诗集就是声韵学、节奏学。诗在于吟诵,不吟诵品不出诗味。每节语文课铃声一响,课代表带领着全班同学齐声吟诵,以此作为语文课的发端,让开课充满了仪式感、形象美。学生在抑扬顿挫之间叩响音韵之美,还原了作者的音容笑貌,感知诗歌的艺术魅力,获得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以散文语言传递音韵美
音韵美除了在诗歌中洋溢,还流淌在文质兼美的散文里。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搭石》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让学生感受散文音韵美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理解何谓“协调有序”。学生联系前后文知道,这里指的是家乡的人上工、下工,走搭石的动作相互配合、和谐一致。于是,教师邀请学生进入到创造性的走搭石的场景里,以自己的左右手代替双脚,在桌上嗒嗒地拍动起来,模拟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其次,教师引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脚,紧跟;抬,跟;抬,跟……”教室里响起了嗒嗒的脚步声,大家既不抢步,也不突然止步,让那和谐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其三,教师让学生聚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感受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最后,在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美读课文,感悟、体验文章的音韵美、音乐美。
二、形——错落有致形象美
形即外在形象,语言文字的外在形象美不仅在于书写时的一笔一画,还在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各式结构。形象美是肉眼可见的最直观的美,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一)跃然纸上的书法美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它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汉字在造字的过程中就注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凝聚中国文化对美的追求。
小学一年级学生进入学校后,语文教学的第一课便是“天 地 人”。在教学“人”字时,教师先出示“人”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图上是什么内容;随后,出示人行礼和劳作的图片,让学生发现“人”字就像一个人在弯着腰行礼,也像农人在田间劳作;接着,让学生模仿行礼、劳作的样子来摆“人”字的造型,体会人的谦谦有礼、热爱劳作,明白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最后,引导学生要谦卑有礼、胸怀坦荡,做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谦谦君子。
(二)参差错落的结构美
统编语文教材有许多构思巧妙、独具匠心的文章,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结构,领略文章的结构之美,学会布局谋篇,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文章的结构安排堪称经典。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第一自然段总地介绍小艇的作用和地位,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分述,分别写了小艇的特点、乘坐小艇的情趣、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当地人依靠小艇生活以及看戏后坐小艇回家这几部分内容。在分述部分,组段缜密,作者精心设计:第二自然段单写“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艇”和“人”,第六自然段写“艇”“人”和“景”。这样的结构类似于一种金字塔形,层层堆砌、层层叠加、层层推进,给人以建筑的美感。
三、境——曲径通幽意境美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古诗词特别强调意境美。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中,理解诗词和谐的艺术境界。
(一)创设情境
特级教师董一菲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诗中的语言、意象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自然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宿建德江》一诗时,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找找诗中都有哪些景致。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诗歌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印象。这样,学生就由文字走向画面,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情境,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
(二)入情入境
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只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画面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多角度地感受诗人的性情,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仍以《宿建德江》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教师让置身于画面中的学生说说诗中的哪个词最触动自己的心。当学生说出“愁”字时,教师抓住这一诗眼,链接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新愁旧愁,感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仕途的失意等复杂的情感。此时,学生将见到的画面和见不到而能体味到的诗人的愁情融为一体,产生了共鸣。
四、理——有理有据理性美
当下的语文课堂更多注重对感性美的追求,其实只有对理性本源的求索,才能打造有思想、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一)思维之流逻辑美
叶澜教授曾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知识逻辑和过程逻辑要有整体把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给学生精神世界提供的是基于语文逻辑的文化内涵,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根基。”为了让学生的理性审美扎根于语文这方沃土上,教师就得沉入基层,培根固元,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重视其内在逻辑的清晰化和条理化。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论说类文章。课堂上,在理解分论点“死的意义”时,教师先让学生围绕这个观点,想想主席是怎么展开说、具体说、深入说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梳理出主席的论证过程。首先立论,提出观点;其次,引用古代经典材料,从现实情况阐释经典;最后得出结论。整个段落,条分缕析,纲举目张。
(二)有理可循溯源美
在写文章时,作者往往会引经据典、巧设譬喻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材在选文时,因为篇幅的关系,有时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阅读理解时,如果教师能溯流穷源,探寻原委,就能赋予文章鲜活的意义,让学生感受理性的溯源之美。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弈》一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上》。教学时,在学生疏通文义、理解故事后,首先,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学下棋的人最后的差异既然不是智力影响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时教师补充教材文本之前的原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让学生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其次,教师再次问学生:“孟子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又是讲给谁听呢?”在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原文的前半段并补充介绍:“原来,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婉言拒绝了。别人以为是孟子嫌弃齐宣王不够聪明。孟子借学弈这个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齐宣王不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的指教就会付诸流水,因此孟子选择离去。”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此刻自己对“专心致志”的看法。于是,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论述,阐明专心致志能成小事、成大事,而三心二意则会一事无成。语文教学的理性溯源,让学生对所学有了纵深的挖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品格和情操。
五、行——知行合一实践美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语文教学要摒弃一味地传授知识的做法,注重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一)立足课堂体验美
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不应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落实到行动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和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地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试一试,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实践。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竹节人》一文,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开放课堂教学,设置闯关晋级游戏活动。第一关:制作竹节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文本中与制作竹节人有关的词句,写玩具制作说明书。其次,分发玩具制作原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说明书进行制作,修正自己表述得不准确、不到位的方法、步骤。有的学生在动手失败后就会加上一句至关重要的提醒:“锯的时候要小心,否则前功尽弃。”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第二关:玩法大比拼。教师让学生根据圈画出玩法的关键词句,有序写清“初级玩法”和“高级玩法”的过程、方法。学生边写边鼓捣手中的竹节人,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许多绝妙的超级玩法,让人佩服。第三关:超级大擂台。学生巧妙地利用两个课桌的缝隙进行武将对决。这时,教室化成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此时,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各种奇招、险招频频使出,好不精彩。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传统玩具带给人的乐趣,真正过足了侠客瘾。
(二)拓展外延创造美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而应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表达生活,培养他们描绘生活、创造生活美的能力。
天地有大美,万物皆书卷。春天来了,大自然发出了盛情的邀请。这时,教师可领着学生去赴一场春之约会,到自然中去寻找诗歌的脚印,体会诗意盎然的春天;到山里转一圈,那些“冬眠”在大腦里的诗句,一下子就“苏醒”了;爬上那棵高大的梧桐树,静静地观看远处的风景,就什么都能看到,包括全世界。自然中的每个生灵都有自己不同的心跳,都有自己独特的相貌和气质。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自己每一次心跳,发现自己与万物是如此融为一体。有了灵感的涌动,提笔写诗,就似山泉在笔尖冒出,源源不断。于是,在小树林里,学生放声朗诵自己写的诗。知与行的合一,引领着学生怀着一颗至真、至美、至善的心,走向最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召唤。向美而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对审美的靠近,而且是对美好语文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态度与责任。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子,在课堂中展开独特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杰.让语言苏醒过来:例谈“品读”教学的“四度开发”[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3):14-15.
[2] 黄细丹.立足文本,实现语言文字和想象的和谐共生[J].小学教学参考,2011(22):14.
[3] 姜宜冰. 小学语文小说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