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石窟

2022-05-30丁勋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朝代洞窟

丁勋

唐代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记》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自古以来,河南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中国著名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便坐落于此。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景色宜人。“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便是宋代苏过所描绘的天阙奇观。

龙门,古称“伊阙”。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清乾隆《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隋炀帝建都洛阳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自此,伊阙便唤作龙门了。

世遗印象

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由东山石窟和西山石窟两部分组成,规模宏大、雕刻精湛、题材丰富。

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至北宋的400余年间,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余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占60%,其他朝代洞窟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至今仍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因满足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表现,是对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现,它在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对中国唐朝高水平文化和成熟社会的真实展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翔实地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遗产价值

建造时间长、朝代更迭多的特点使得龙门石窟保存了大量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也呈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一)雕塑艺术

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石窟艺术创作中的中国化、世俗化趋势,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多样性。

北魏伊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数个朝代,佛龛造像展现了朝代的更迭与不同朝代的时代特色,无论是魏窟还是唐窟,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皇家的雕塑风范,彰显了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同时,龙门石窟的开凿也从侧面间接地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具有其他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远承印度石窟之艺术,近继云冈石窟之风范,与魏晋和南朝时期先进深厚的汉族文化相融合,它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是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二)书法艺术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清代武亿评价:“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代表;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是唐楷书体典范,与宋真宗的《龙门铭碑》并称龙门书法艺术“双璧”,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龙门二十品”称号始于清代,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以其为代表的魏碑书法是在汉隶和晋楷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形成了端庄大方、气象浑穆的独特风格。

世事在伊水河的流淌中变迁,龙门在千百年的风雪中屹立,先人敬佛的虔诚,盛唐繁华的风姿,都因着这留存的遗迹得以窥见,历经沧桑,依然散发着人类文明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博雅学校)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朝代洞窟
民居摄影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猜朝代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