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档案保管模式
2022-05-30赵会敏
赵会敏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深入推进,数字档案的储存和利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縱观全球,数字档案的保存方式主要有集中保存和分布保存两种。本文介绍了我国数字档案保存的现状和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强调要加强自上而下的制度构建,加强集中管理,完善数字档案保管人才培养等多种措施。
关键词:数字档案;保管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利用,我国确立了以档案主管部门的集中保管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档案的保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档案开始大量出现。数字档案有着可分散、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这种新情况和新特点为我国档案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应该采取多主体保管还是统一主体保管?多个保管主体之间如何实现通力合作?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予以回答的。因此,本文将介绍我国数字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
一、我国数字档案管理现状和现存问题
从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上看,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分层保管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档案馆负责接收、整理和提供利用各自分管范围中的档案。从不同级别主管单位的关系上来看,国家档案局和地方档案部门之间存在着垂直形式的指导关系,同时各个部门在应付具体工作的时候也有着较强的自主性。
从我国的数字档案保管实践来看,我国的档案保管工作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虽然管理体制上仍然是传统的集中管理和垂直管理模式,但是面对档案的数字化浪潮,档案主管部门也结合不同地区和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例如,在垂直管理体制之下,一些单位对自身的核心档案资源进行了数据化扫描,搭建了电子档案归纳平台,探索了新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
当然,目前我国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也面临一些问题。随着档案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档案主管部门面临的储存压力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还要满足档案的安全性要求,这就造成了档案保管部门的有限接受能力和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之间的矛盾,阻碍了我国档案工作的更好开展。虽然学术界一定对数字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上的探索,但国家层面尚且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搭建,这种统一制度的确实给数字档案的保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我国数字档案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集中引导
现阶段,我国不同的单位,面对数字档案的保管这一问题,采取了自主探索的特征,缺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规划,这体现出了我国对数字档案保管有着较高的需求,但制度建设却落后于实际需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利于推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无序和混乱,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集中引导就变得很有必要。
(二)发挥多个档案保管主体的重要作用
各个主管单位要实现通力合作,由信息扫描部分负责数字化档案的制作,由数字档案保管部门负责相应的储存,由档案服务机构提供档案的利用和检索服务。确保通过多个主体的通力合作,完善高效专业的数字档案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监督部门的大力配合,由监督部门制定档案管理的工作规范和流程。
三、结语
数字档案的保管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还需要加强资源配置,建设保存数字档案所必须的技术环境。面对未来的技术挑战,我国的数字档案保管工作应当保持定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连志英.公众参与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项目动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04).
[2]宋婷婷.电子政务环境下数字档案管理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