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

2022-05-30段楠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制造业研究

段楠

摘 要: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作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转型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本文剖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机制,总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贸易;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源自于制造业,与制造业的联系十分紧密。生产性服务业并不能直接地向消费者提供对应的服务,但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制造业以及整个工业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其他部门提供中间投入的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是无形的。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也具有中间投入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以中间投入的角度切入,来满足其他相关产业的需求。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还具有人力资本以及知识资本密集的相应特征,并且重点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行相应的投入。最后,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经过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出口贸易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显著影响。Antonelli (2000) 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相对比较密切的关系,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的投入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Robinson (2002) 选取12个国家 15 个部门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经过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能够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溢出来提高一国制造业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为了缩小两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创新先发国和后发国家都会不断进行新的技术研发,从而提高创新能力(Krugman,1995)。Montobbio (2005)选取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在 1985-1998 年的数据,实证结果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结构层次和出口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Tether, Hipp&Miles(2001)指出,在新技术的创新和传播方面,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企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结合对于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在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生产中加入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促使本国制造业内生出新的比较优势,从而进行升级(Ethier, 1982;Markusen等)。Francois (2008)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提高其国内制造业的专业水平,从而进行转型升级。Carrasco、Franquelo 和 Bialasiewicz (2006)等经过研究发现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生产性服务可以通过增加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来提高制造业行业的效率,从而达到推动制造业在价值链上攀升,促进其转型升级的目的。

(一)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对于一国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生产性服务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可以促使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传播和推广,先进技术来促进相互之间的技术进步,产生溢出效应,帮助一國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在进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过程中,进出口商可以学习模仿先进技术,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利用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从而降低制造环节的生产成本,弥补我国传统制造业因为缺少生产性服务投入所带来的竞争劣势和结构劣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二)规模经济效应

随着企业总产量的增加,企业的单个生产平均成本会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效应。通过生产性服务贸易,比如将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占优势的环节外包出去,就可以增加企业对其具有优势环节的投入,资源会被整合利用到其他核心业务,进一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要素支撑,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实现内部规模经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人力资本积累指的是通过生产性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高一国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能够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加速要素积累来帮助技术创新在不同国家制造业企业之间扩散,从而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可以改变一国的要素禀赋,促进本国更多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高级要素,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东道国使用出口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转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提升附加值,实现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攀升,促进一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低端锁定效应

首先,发展中国家难以接触到发达国家相对较为核心的技术,只能处于价值链的加工环节,利润空间较小,利润率较低;其次,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也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缺失,因此,生产性服务贸易所产生的低端锁定效应会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提高技术水平、获取高额利润和延伸价值链高度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四、对策建议

(一)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出口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尽管生产性服务出口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出口的主体,但发展相对仍然较为缓慢,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的出口,达到扩大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规模的目的。首先,应当完善好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其与国际相关法律体系的接轨,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我国应当完善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为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加大投入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与此同时,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创造有利的竞争条件。首先,针对运输和建筑等传统中低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使其向中高技术方向发展,另一面也可以将其外包给劳动力更为丰富的欠发达国家,从而将资本集中到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中。其次对于中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如计算机及通讯,可以引进或者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最后对于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行业,政府应当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还可以通过产业园和工业园区的形式来促进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促进其的进一步发展。

(二)积极引导人力资本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人力资本水平作为研发设计、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必然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宏观方面,政府应当注重协调教育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关注投入、产出的结构和质量,促进制造业劳动市场和教育部门的合作,为制造业发展量身定做一批专业性人才。从企业微观的角度出发,应当鼓励制造业企业构建教育和职业相融合的体系。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应当主动与院校展开合作,对企业所需要的紧缺型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提供外派交流的机会。

(三)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进口促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造业基础薄弱,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方案引导生产性服务进口促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首先,在进口不同生产性服务时應该充分考虑其与当地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的融合情况,优先进口有助于推进当地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在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其次,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税收、补贴以及金融支持等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配套能力,从而发挥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后发优势,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激发对中国整体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宗佐.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5.

[2] 周骁.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3]蔡晓丹.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福州大学,2018.

[4]金泽虎, 钱燕. 生产性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 重庆社会科学,2019(06):96-107.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制造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发展新优势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