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知识整合: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选择
2022-05-30戴惠平
戴惠平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虽然是一门独立型基础学科,然而由于具有“母语学科”和“母学科”的属性,与其他多类学科之间始终存在一种“难以割裂、深度融通、相辅相成、和谐相生”的密切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等需要,善于把语文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攫取令人期待的“多赢”效益,又能把儿童引向善教乐学的发展道路。
学科教学长期采取“科本位”的思想理念和教学行为,在“各自为教”中独自前行、自主运营,普遍呈现出“非高效性”下的发展趋势。学科知识是互动联系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善于把多类学科知识进行优化与整合,不仅有利于从潜移默化中攫取令人期待的“一举多赢”的实质性效益,而且有利于在“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中放大善教乐学效应,为高效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现象。就小学语文活动来说,如何构建“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学模式呢?
一、在与“信息知识”整合中赢得善教乐学效益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发达,然而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针对这一身心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在教育“微时代”来临之际,教师借助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自觉主动地把语文教学活动投放到信息化大背景下,这是对优质资源的大力开发与充分利用,从优化与整合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效,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探究能力。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绎《小英雄雨来》影视片段,提供了和谐、如临其境的“视听盛宴”,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小学生通过“视文互动”,切实感悟课文中的多重环境描写,深刻体验小主人公的“其人其事”,对文本阅读、学习理解和情感内化大有促进之效。再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人机互动”功能,认真选择并呈现信息状态下的“精美语篇”,供学生在课内外时空中自主阅读欣赏与共同合作探究。上述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学阶段的生字词教学是基础,也是教育的重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尚未开始发展,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一些结构复杂的字词通过多媒体技术“动起来”。可以给学生播放生字的笔顺动画,或是巧记联想图片。例如,“柳”这个汉字,笔顺多,教师可以展示一张柳叶的图片,并介绍:“同学们看,柳叶弯弯的,就像这个字,有很多细长的撇,就像古代女孩子的柳叶眉,也是弯弯的两撇。”通过图片展示,以及生动的语言讲解,将生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
二、在与“历史知识”整合中赢得相辅相成效益
随着古诗文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渐增大,古诗文学习也成了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的年纪小,古诗文又有一定的历史跨度,单纯的阅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只关注生字词的释义与学生的背诵默写,那么古诗文学习将会越来越枯燥,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白居易这一流传千古的信条式论断,其意在于强调文学作品的“时事性”和“现实性”特质,与“文史不分家”俗语有本质上的异曲同工之义。任何古诗文,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其创作必定是为了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和态度。
就小学语文例子而言,以唐诗宋词和小古文等为代表的阅读内容,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历史元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认真挖掘并紧密联系其中的历史信息,努力从“文史整合”中攫取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合理的背景导入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以《题临安邸》为例,前两句对杭州美景的描绘和对西湖歌舞的指责,意在表达自己的满心愤懑;后两句以极其讽刺的口吻,道出了深感“愤懑”的原因。这里与“北宋灭亡”“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茍且偷生”的历史是分不开。教师应把它创作背景给予必要性介绍,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感知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切实理解作者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在与“音美知识”整合中赢得语文艺术效益
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中蕴藏着“芸芸众美”,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音乐、美术等知识现象是相互融通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音乐美术元素与语文知识优化整合起来,有利于更加凸显语文知识的艺术感和学科活动的魅力形象。音乐往往富有感染力,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创设情境,而美术能够给予学生最直接和强烈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记忆。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文章细腻的描述以及修辞手法的妙用而营造出的夏日荷塘的自然氛围,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两句诗,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美术图片相结合,播放舒缓的小提琴音乐,并伴着湖中开着荷花,月光洒落湖面的视频,让学生置身如梦如画的情境,被美妙的音乐和美景打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场景,并与课文比较,看看作者的写作生动在哪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比如,在《月迹》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活动进度,分段播放、整体播放音律优美的《月亮走,我也走》这首歌曲。在音像和谐、图文并茂中,不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帮助他们一起欣赏月相,共同熏陶月迹所带来的美好情感。再以《草原》教学为例,对于文中大草原的美妙风光,对于少数民族襟飘带舞的多彩服饰,对于“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等场景,教师可引导小学生通过或个体形式或小组合作,边阅读感悟边描绘下来,从而更加显现语言文字的艺术性。
四、在与“道法知识”整合中赢得德智互动效益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性格养成的关键期,甚至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发展走向。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做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守序、负责、爱国、正义等良好品质。道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备科教师都应当贯穿在平时的课堂中,为学生打造一体化的教育环境。
语文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能,集中体现在“人文性”教育上,这正是与道法学科知识优化整合的切入点和生成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能够让学生在情感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道德。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与道法五下第三单元“甲午风云”“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等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教育小学生——正是有了这些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有了这些爱好和平、相互援助的国际主义精神,有了这些万众一心、善于创造的人民智慧,才是我国赢得独立、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今天,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同样需要炎黄子孙以学报国,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心聚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难道不是跨学科整合下的“德智互动”吗?
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除了对课本生字词的认识、段落结构的分析外,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雷锋精神,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雷锋的纪录片和视频,让雷锋的感人事迹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产生榜样的情结。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做过哪些乐于助人的小事,以此来加强学生与雷锋精神的情感联结,更好地理解雷锋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可贵之处,寓教育于教学,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
五、在与“数学知识”整合中提高思维能力
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文科和理科是学习方法大相径庭的两种学科,然而在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的今天,沟通文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例如,许多学生认为阅读始终是无法攻克的难关,考试的时候无法抓住文章主题,回答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写作文时又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其实就是思维逻辑不够清晰,无法梳理好文章的脉络,写作时也没有中心。例如,在教学说明文《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制作思维导图,化被动学习为主动,运用数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和概括方法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构建语文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语文活动还可与英语、体育、科学等更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整合”意识,并且落实在熟能生巧的具体行动中,从而切实提升教学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