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土壤绽放智慧花朵
2022-05-30余娅
余娅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起點、源泉。”“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根本意义。”可见,教育只有以生活为土壤,才能绽放智慧的“花朵”、缔结情感的“果实”、播撒素养的“种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体悟、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启发与教育之下,领悟祖国语言之美,掌握语文学习之法。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对于“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与体会加以总结与论述,希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能够继续传承“陶行知精神”,践行“陶行知理念”,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在生活中观察,铺就教学的“土壤”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船陕,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点击鼠标和键盘,通过网络来获取资讯,而不习惯于通过自己的双眼和头脑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与理念也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缺少了生活的积淀,成了“死学习”。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我对于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全面的研究,并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我要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使学生在“赏太阳东升西落,看燕群寒来暑往,观人群熙来攘去,品世间万物百态”的过程中,学会从文字中感知美,也学会用文字传递美,从而以生活为教学的“土壤”,为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命力。
有决心必然有行动。我将行动付诸语文教学实践中。如,在学习部编版第四册《找春天》这一课时,我便充分将“生活教育”寓于语文学习中,我摘取了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典型画面与大家分享。第一个画面:与春天“捉迷藏”。在讲授新课前一周提前计划,让学生找一找“春姑娘”。这是基于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设置的任务,在游戏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不再只是盯着书本、手机或电视,而是走到街头巷尾、公园庭院、小河桥边……切实地在生活中寻找“春姑娘”的踪迹。到了学校,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跟我分享:“老师,我看见‘春姑娘了,她藏在我家小区大榆树的枝条里,露出了嫩嫩的芽。”“老师,我也看见‘春姑娘了,她藏在护城河的河岸边。妈妈说,河水化开了,就是春天来了。”第二个画面:给春天“画肖像”。此游戏和上个如出一辙,但在上个游戏的基础上,任务有所提升。我将同学们带到校园中,同学们手持画板,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事物,以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给春天画了一幅又一幅灵动而充满童趣的“肖像画”。第三个画面:给春天“谱乐曲”。这个游戏任务的驱动融合了学生与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学生用“叮叮咚咚”的泉水声来给春天“谱曲”;有的学生用“叽叽喳喳”的燕子叫声来给春天“谱曲”;还有的学生用“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来给春天“谱曲”……在经历这三个游戏之后,学生从各个方面对于春天进行了观察与描绘。等到学习《找春天》这首诗歌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心领神会,迅速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并感受到诗歌的美感。这让我更坚定了以生活为“土壤”,为语文教学奠定基础、铺就道路的信心与决心,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在生活中思考,绽放智慧的“花朵”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都将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局限在文本之上和课堂之内,这显然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相悖。正如陶行知所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可见,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称其为教育。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愈发重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将知识教学、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都融入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并在生活这片“土壤”中绽放智慧的“花朵”。
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增长,语文教学中的逻辑会更加复杂,道理也会更加深刻,如果教师仍然将教学局限在课本中,则难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与思维力。此时,就能够彰显出来“生活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说明文的学习本身就存在兴趣较小、难度较大的问题。那如何在这种“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启发学生智慧、锻炼学生思维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生活着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思考,绽放智慧之“花”。
如,以部编版第九册《太阳》这篇说明文为例。在教学中,我用“想象、思考、阅读”三个词语贯穿整堂课。首先,在生活中想象。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纷纷展开联想并积极答道:“世界会陷入黑暗,没有白天。”“会变得很冷!”“地球上的生物都会死去。”……太阳,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我通过提出这一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冲劲与热情。其次,在生活中思考。趁着学生们的情绪比较高涨,我尝试通过继续发问,在进一步建立课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大家有没有想过,太阳带给我们的不只有光和热?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跟太阳有关系?”显然,这些问题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面对,但是从未在意的问题。听到我的问题之后,学生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利用自己所学的自然知识和科学道理,展开了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最后,在生活中阅读。面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此时,我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则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科学与文学的多重视角对于课文加以分析与解读,从而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是启发学生智慧、锻炼学生思维的有益尝试,是催生智慧之“花”的有效途径。
三、在生活中体悟,缔结情感的“果实”
《课标》中强调,要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然而,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决定着情感教育的质量与效率。陶行知认为:“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受到陶行知这一理念的启发,我也尝试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与片段搬到语文课堂上,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知与体验,从而缔结情感的“果实”,形成人生的感悟。
以教学部编版第八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儿童雨来跟敌人机智周旋,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成功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赞扬了雨来聪明、果敢、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显然,这篇课文具有极强的情感教育价值,是净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的绝佳时机。然而,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来说,抗战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改变。不可否认,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十分感人,十分精彩,它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要热爱祖国、热爱同胞。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与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相比,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年代,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悟。因此,在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引入生活案例,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悟,缔结情感“果实”。
四、在生活中实践,播撒素养的“种子”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可见,教师应该坚守生活“阵地”,使学生在生活的“摩擦”中有所学习、有所领悟、有所提升,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下面,我将个人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践来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播撒素养的“种子”的案例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在学完部编版第七册《蟋蟀的住宅》之后,学生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并且对于说明文的写作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教学止步于此,则整个教学基本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于是,我从生活视角进一步挖掘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布置了下面的实践任务:请在两周的期限内,观察一种自己熟悉且常见的动物的习性,仿照《蟋蟀的住宅》,以生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写一篇说明文,描写这种动物筑巢、搬家、觅食等行为过程及结果。为了完成这个实践任务,学生们经过了以下的努力:首先,观察生活。学生需要经过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所要描写的动物的习性及活动规律,为自己的写作奠定基础。其次,总结特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知道,这篇课文之所以如此精彩,引人入胜,是因为作者牢牢把握住了蟋蟀的行为特点及蟋蟀住宅的独特构造。所以,他们在自己写作之前,也必然会将自己要写的动物与其他动物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总结出自己所要描写的动物的特点。这是一个思维不停运作、大脑不停运转的过程,是智慧得以启发、思维得以训练的过程。最后,亲近自然。学生在观察自己所要描写的动物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亲近这种动物,与之建立感情。这会使学生对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品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实践任务,从不同侧面促进了学生的綜合素质的发展。可见,我们应该立足生活“土壤”,播撒素养“种子”。
即使社会发展、时代变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仍然对于现代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在学习陶行知精神,践行陶行知理念的过程中,让我对于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与新的感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依然会扎根生活土壤,开展生活教学,使我的“小幼苗”们在生活这片“沃土”上绽放智慧的“花朵”、缔结情感的“果实”、播撤素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