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赋能新时代美好生活

2022-05-30薛昌辉

百花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

薛昌辉

摘 要:宝鸡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突出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和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形成了“宝鸡做法”“宝鸡特色”。本文通过总结与思考,就推进宝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工作设想。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特色;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

2013年11月,宝鸡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近年来,宝鸡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文化引领发展、文化培根铸魂、文化润泽民生,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基本情況

通过示范区创建和后续建设,宝鸡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全市现有文化(群艺)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0个(免费开放类)、公共美术(展览)馆2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23个。2020年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面积59.27万平方米(不含文化广场、演出剧场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2497人,公共图书馆藏书426.18万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数量212.65TB。2018年、2020年,全市预算内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分别为6.52亿元和7.59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分别为1.98%和2.09%,占比提高。2021年11月,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宝鸡市示范区创新发展进行复核检查,给予充分肯定,提出了“在西部领先、在全国有位”的定位要求。

二、主要做法

(一)提升设施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现新拓展

一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近三年来,宝鸡市公共文化服务累计投入近30亿元,新建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宝鸡美术馆、千阳大剧院等大型文化场馆,改造宝鸡工人文化宫、宝烟俱乐部、岐山大剧院、广电大剧院等演出剧场,极大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和城市品位,展现了宝鸡城市新形象。

二是公共文化场馆提质增效。新建陈仓区、太白县、眉县、千阳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宝鸡周原博物馆和眉县、陇县、凤县博物馆;改造提升先秦陵园博物馆、北首岭博物馆、扶眉战役纪念馆、张载纪念馆。全市14个文化(群艺)馆、13个公共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服务功能和运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宝鸡市着眼拓展融合,统筹各方资源,累计建成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基层服务点594个,职工书屋示范点251个,294所学校体育场地向群众免费开放,改造建成一批小而美、舒适的社区“微家”、城市书房、景区书吧等。中国文化报以《融、改、建,陕西宝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有实招》报道了宝鸡市的做法。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432万元,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05人,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发挥和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定人定岗定编、落实公益性岗位、招募文化志愿者等多种方式,为全市每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齐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行政村和社区配齐1名文化管理员。落实群众文化团队扶持专项资金,全市登记在册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达2000多支,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品牌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

一是做优文化惠民品牌。建立“群众看戏、政府买单”模式,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采购文化惠民演出,年均演出1000场次以上,覆盖全市镇、街道、村、社区。持续开展图书、展览、培训送基层,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优秀剧目展演季等惠民活动,为每个贫困村安装免费WiFi热点不少于2个,完成贫困户有线电视服务安装99310户,让公共文化阳光普照城乡群众。

二是做强群众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宝鸡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优势,打造“秦腔周周唱、话剧月月演、电影假日放”、中青年艺术家“月月展·天天看”“文心匠集”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同时,结合元旦、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精心组织新年交响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的节日”非遗展示等活动,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生活。

三是做精文艺创作品牌。实施“市县有剧目、一县一精品”工程,大力挖掘宝鸡青铜文化,编排了大型原创舞剧《青铜》,此项工程被誉为“讲好陕西故事的生动实践”;聚焦“三农”题材,编排了秦腔现代剧《周原儿女》。两部剧目均获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舞蹈《源》《火红的萨朗》、小品《培训》等20部作品、74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在陕西省艺术节上精彩呈现,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四是丰富文化服务形式。全面实施“三馆一站”全时段、零门槛、无障碍免费开放,制定出台了《宝鸡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开展暑期少儿艺术公益培训、“图书馆—我的第二课堂”等活动,每年受惠学生达到上万人。以举办全国残特奥会为契机,着力完善文化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增加针对残疾人的服务区域。积极开展线上服务活动,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看电子书、网上展播、听有声书、“微课堂”等云端服务。

(三)坚持彰显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融入新内涵

一是优秀传统涵养乡风文明。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挖掘利用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岐山县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灌注以“德、礼、仁、诚”为核心的周礼优秀文化;眉县弘扬传播“关学”经典;凤翔区大力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麟游县创建“楷书之乡”;陇县传承创新民俗社火等,形成了文化建设“一县一特色”。全市建成以当地人文历史、村风村俗为主题的村史馆、家风馆160多个,成为宣扬和实践文明乡风的新载体。

二是“文旅+”增强发展动能。发掘宝鸡工业遗存资源,高标准规划建成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卧龙文化产业园,通过对厂区建筑改造,将怀旧工业风格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陈仓区投入400万元实施旅游扶贫项目,吸纳香泉镇、坪头镇340户贫困户持股旅游公司,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收入。采取PPP投融资模式,吸引育才集团投资建设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景区,把周边贫困村融入宝鸡大旅游格局,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

三是非遗项目赋能乡村振兴。市政府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4项,其中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5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宝鸡市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建成4个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个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连续举办非遗购物节、西秦刺绣香包节、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等活动,成功打造凤翔区六营泥塑村、千阳县南寨刺绣村等特色“非遗村”,“非遗+扶贫”成效显著,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革命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积极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路径,新建改建扶眉戰役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凤县工合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全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市图书馆组建“阅美剧社”文化志愿者团队,通过“送经典、读经典、演经典、品经典”等形式,让读者在全新的阅读体验中感受红色经典魅力,此项活动成为红色教育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案例。

(四)主动创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开阔新视野

一是主动承办重大活动。紧紧围绕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积极争取,成功申办了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等重大文化活动,有力促进文化设施品质提升和文化事业繁荣,进一步扩大了宝鸡的区域影响力。

二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推进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市、县两级组建成立旅游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旅游资讯、惠民旅游、文创产品展示等公共服务。优化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进剧目驻场演出、非遗项目和扶贫专柜进景区,建有2个省级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试点,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是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出了阅美剧社、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文明实践大篷车等一批文化志愿服务项目(队伍)品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凤县侨胞投资200多万元为家乡建设书苑、宝鸡二建集团支持文化事业回报社会、宝鸡上善公益联合会发起爱心图书传阅活动、雪云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策划举办青铜主题美术作品巡展等,探索和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四是实施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宝鸡历史文化为主题,策划原创展览,先后在北京、成都、长沙举办青铜文化艺术走进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等活动;赴云南西双版纳、内蒙古霍林郭勒、甘肃嘉峪关等地开展“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配合国家、省重大外事活动,组织艺术团体赴哈萨克斯坦参加世博会展演,赴巴基斯坦参加庆祝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三周年演出活动,在国内外舞台传播宝鸡声音,讲好陕西故事。

五是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大公共文化社会宣传力度,开设公共文化访谈广播专题栏目,开通“宝鸡文化”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公共文化宣传片、宣传海报、宣传口号。在公交车、出租车、户外LED屏、主要交通站口投放公益广告,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网络问卷调查和“两法一条例”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启示

(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关键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增强文化自信、体现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重点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推进,使文化工作在“五位一体”的布局中凸显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是公共文化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制度建设。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意见》《宝鸡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对领导力量、工作格局、经费保障等做出制度安排,推动优势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集中,搭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三)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实践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动力

创新实践是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宝鸡市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通过承办重大活动、深化文旅融合、加强文化外宣,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同时,在制度保障、运行管理、产品供给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公共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四)突出文化惠民,社会参与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宝鸡市坚持服务重心下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供给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形成了共建共享、多元互补、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格局。

四、发展设想

(一)强化依法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的理念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出台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三法两文件”作为指导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国家大法和纲领性文件,反复学习,不断宣传,加强执法检查,依法依规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

(二)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

以打造城乡“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实施“一县(区)一书城,一街一书吧”工程,全市建成100个主题鲜明、具有示范性、美誉度高的城市书房(吧),建设书香之城。实施老旧居民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和智慧化改造工程,全市完成100个老旧小区的配套建设和改造。推进自然村(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基础条件较好、居住人群集中的自然村(组)建成一批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

(三)丰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创新和扩展公益性、普惠性服务内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展览讲座、文艺汇演、民俗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探索推广社区“微家”、文化“微阵地”等服务模式。做强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科技馆、流动少年宫服务项目,平均每年下基层服务不少于50次,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推进“银发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机构开设“老年之家”,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公共文化与教育、科技、体育合作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四)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行动”,完善和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和服务空间,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丰富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结合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平台,提升市、县级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水平,每个县(区)打造2个以上线上服务品牌,充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向农村地区流通共享。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持续开展好“三秦书月·书香宝鸡”“文明宝鸡我领读”“阅读文化节”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培育和命名一批优秀阅读推广人、领读者。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示范镇(街道)创建。探索和推行“政府+专业机构”市场化运营模式,实现宝鸡大剧院、宝鸡音乐厅等新建文化场所常态化服务运营。鼓励、支持公共文化机构、艺术团体与A级景区合作,建成20个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示范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实施基层文化场馆服务质量抽样调查和第三方评价,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