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构建下的问题设计策略例谈
2022-05-30李烜
李烜
[摘 要]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高效学习,问题设计起很大作用,学生的探究始于问题,活动的过程围绕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问题的设计就不能随心所欲。文章结合“常见的量”一课,浅入深出地分析了问题设计的策略,以期打造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问题设计;高效课堂;计量单位
实现教学目标离不开问题的触动,实施教学过程也离不开问题的激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围绕问题的教学设计是生动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是主题鲜明的,数学课堂教学本质上就是师与生交往互动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的生命力体现于不断涌现和解决的数学问题之中,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好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对数学本质的探寻,最终真正地高效学习呢?关于高效课堂中问题设计的相关论述与研究层出不穷,本文结合“常见的量”一课进行具体论述,与同行交流。
一、充分把握“問”的时机,考虑学生的喜闻乐见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小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也具有探索的精神。大量实践证明,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开始,倘若课始教师巧妙提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则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极好地为后续高效课堂的构建助力[1]。
教学片段1:
师:各位同学,今天老师给大家找来了马虎小朋友的数学日记,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谁愿意呢?(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
生1:今天是2014年2月29日,早上刚一醒来已经七点钟了,我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穿衣、洗脸、刷牙,不知不觉间20个小时过去了。该吃早饭了,我立刻拿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饮而尽,接着又吃了一个煎鸡蛋和200千克的面包。终于吃完早餐了,我忽然想起来,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从柜子上拿了20角钱,急急忙忙冲出家门……(学生听罢哈哈大笑)
师:你们在笑什么?可以说一说吗?
生2:日记里的单位用得十分不恰当。
生3:穿衣、洗脸、刷牙居然用了20个小时,太夸张了。
生4:300L的牛奶怎么可能喝得完。
……(学生逐一描述自己发现和听到的错误)
师:你们知道的计量单位有哪些?它们各是用来计量什么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计量的常见单位?
……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凭借兴趣和好奇进行探索。依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可以自觉调动自身所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想象和讨论。以上片段中,教师以一个错误百出的生活日记为载体,把握了“问”的时机,准确而简洁地切入新课,在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看到多种错误的计量单位,学生的大脑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常见单位的形象,如长度、面积、体积等,这样一来,不仅完成了对旧知的复习,也为之后的分类复习提供了帮助。
二、设置良好“问”的场景,指向学生的认知冲突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数学知识的获取依赖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设置矛盾,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探索。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通过设置指向学生内部的认知冲突,可以促使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攀升。笔者认为,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设计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数学[2]。
教学片段2:
师:大家刚才说了许多计量单位,现在我们将它们都搁在一起,你们有何感受?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呈现以下场景:各种计量单位毫无秩序、毫无规律地随意摆放着,一眼看去杂乱无章)
生(齐):好乱啊!
师:是啊,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齐):我们可以将它们分类整理。
师:非常好的建议,那就请同桌两人一组,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将它们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兴致勃勃地展开实践操作,在手、口、脑协同参与中有了结果)
师:老师刚才看到了你们的成果,真是不错呢!下面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生5:我们将所有的计量单位分成4类,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将它们都归类摆好,你们看,现在是不是井然有序了?
师:你表达清晰,分类方法也很科学,是动过脑筋的好孩子,其他同学呢?也来说一说。
……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意识地呈现出一个杂乱无章的场景,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点引入问题之中,巧妙促成了动手操作的活动。这里,由于教师的巧妙设计,将分类复习做得让人印象深刻且终生难忘,对分享了方法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极好的体验,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对所有学生来说,问题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让静态的内容变得鲜活灵动,使得旧知的复习系统而完整,促进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可从中体验分类复习的优势,从而高效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精心设计围绕主线的“问题串”,获得“精致”的过程
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需要在学习中通过观察、体验、经历、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围绕主线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和体验,在丰富的探究活动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获得思维、知识“精致”的过程,以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教学片段3:
问题1:长度单位有哪些?
问题2:请试着按一定顺序排一排。
问题3:你能试着说一说或者比一比它的长度吗?
问题4: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问题5:你能想出一个方法来记住这么多的计量单位及进率吗?
设计意图:精致在本质上就是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细致加工,在数学探究中,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对所学知识实现拓展延伸,甚至可以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这样的过程就是“精致”。与计量单位相关的知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从长度计量单位入手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去回忆、操作、探讨和交流,既复习计量单位的意义,又习得计量单位的进率。那么,更进一步地,当教师抛出“下面关于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的复习,你们可以依照刚才的复习步骤完成吗”的问题时,学生很快揣摩出问题的深意就是“类比刚才的问题串”,从而在之后的合作探究中,热情高涨,获得了对这三类计量单位的“精致复习过程”。
四、指向深层感悟的“追问”,实现知识的内化
追问,就是通过首次提问之后的“二度提问”,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以获得深层次的感悟,实现自我认识和知识内化。问题驱动的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回答浅显,教师决不可就此收手,而需要通过“穷追猛打”来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入。就这样,通过多角度的跟进追问,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以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教學片段4:
问题1:一年有( )个季度,一个季度有( )个月,其中92天的季度是第( )季度和第( )季度。
追问:在完成本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呢?
问题2:请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单位:
①8( )>8( )>8( )
②6( )=60( )=600( )。
追问1:为什么填这个单位?
追问2:你觉得此处还可以填写其他单位吗?
问题3:红红是六年级的学生,她去年才过了第3个生日,她今年几岁了?她出生于几月几日?
追问:你是如何思考的?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具体事例为依托设计练习,让学生再一次体验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同时,教师在练习中适时适切地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挖掘、互动、交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领悟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在轻松愉悦的环节中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有了具体生活情境的支持,又有了追问之上的反思和表达,在科学的思维下量与单位间的联系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之,问题可以掌握学生的思维之道和心理之门。数学教师要善于选择问题设计策略,创设内涵丰富、学生喜爱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不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为学生铺设通往新知的桥梁,使其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当然,不同教师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所设计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但不管如何设计,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教学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本质、盘活思维。只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的问题设计策略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兰爱爱,吴利敏. 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探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8):111-116.
[2] 章建跃.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 数学通报,2006(07):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