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逐“太阳”的人

2022-05-30栾光煜

共产党员·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王正大连理工大学核聚变

栾光煜

王正汹,1979年出生,中共党员,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的大规模计算机模拟研究20余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磁约束核聚变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科技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际爱因斯坦奖、亚太等离子体物理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对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正汹而言,“太阳”一词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追逐着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聚变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精进,不曾停歇。

谢绝高薪邀请 回国报效母校

早在读初中时,王正汹就对物理和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8年,王正汹考入大连理工大学,一个猛子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刊登于国际等离子体权威期刊——美国《等离子体物理》上。这一“高起点”激发了王正汹进一步探索等离子体物理奥秘的浓厚兴趣。

2002年,王正汹开始硕博连读,师从王晓钢教授系统研究尘埃等离子体非线性波物理特性。读研究生期间,他便在学术领域初露锋芒,从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三年间,先后在美国《等离子体物理》和《应用物理》等国际权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8篇SCI收录论文。

2005年,读博士二年级时,王正汹听从王晓钢教授的建议,放弃原来熟悉的低温等离子体非线性波物理特性的研究,投向了等离子体专业最具挑战性的磁约束核磁聚变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王正汹一直记得导师当年的话:“核聚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理想清洁能源,是被大家寄予厚望、能解决全人类能源危机的出路,但目前国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人才少之又少,是我国最突出的薄弱领域。”王正汹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将核聚变作为一生的科研追求,他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也由此发端。

2009年年底,王正汹在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即将出站,面临着多重人生选择——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核融合研究所均向他抛来橄榄枝,而国内的北大、浙大等名校也纷纷发来邀请函。

面对如此多的“诱惑”,“大工人”三个字始终在王正汹心中回响。出生于大连市金州区(现金普新区)普通家庭的王正汹放弃了国内外高校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母校,把一腔科研热血洒在挚爱的校园。

科研不断精进 取得耀眼成就

回到大连理工大学,王正汹被聘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他一举拿下国家科技部设立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课题资助,成为课题负责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成员包括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在参与ITER计划的课题中,王正汹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2010年,31岁的王正汹被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次年再次被破格评为正教授。2014年,由学校牵头,王正汹担任首席科学家,成功申请了“磁约束聚变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项目,该项目总投入达1798万元。同年,他个人获得了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的资助。

2015年,王正汹带领课题组成员在物理模型方面及大规模超级计算机并行计算方面均取得突破,并自主开发了三维磁流体程序MHD@DLUT code,使得计算能力比以往增加了1万倍,在磁流体不稳定性模拟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国内首个新经典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研究工作被国际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变》)选为封面文章,这是我国首篇发表在该期刊上的封面文章。2016年,这篇文章又被评为《Nuclear Fusion》(《核聚变》)2015年度亮点文章之一,当年度全球仅有3篇入选。

2018年11月,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物理大会在日本金泽召开。王正汹获得本届大会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该奖每年颁发给在等离子物理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亚洲青年学者(40岁以下),每个领域分别只有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能获此殊荣。

面向国家聚变能源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聚变中首要的磁流体不稳定性问题,王正汹带领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系统的核聚变模拟研究,揭示了我国聚变装置新型锯齿震荡、新经典撕裂模等复杂实验现象的物理机理,为提升实验约束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研究结果为未来聚变堆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认识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参考。王正汹课题组先后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著名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今年5月,王正汹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聚变堆等离子体加料、离子加热模块研发成功获批,中央财政给予1300万元的经费支持。

成立联谊组织 助力青年学者

由于缺少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带动,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高层次人才建设始终存在瓶颈。“我能为学院发展做些什么?”王正汹一直在思考。在学校“人才强校”的构想下,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加强学院人才梯队建设,2011年5月,王正汹和时任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常亮联合发起成立了物理学院“青年科学家”发展联谊会,王正汹担任首任会长。

王正汹如此解释自己把很多精力放在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上的动机:“同样作为青年科学家,我很了解年轻人成长中会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就是想在科研活动、文体活动,甚至家庭间的互帮互助等方面,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少走弯路,更好地为学院的建设和学校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联谊会成立以来,坚持每月举办1-2次集体活动,邀请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作学术报告、开展座谈交流,并联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中科院系统单位及大连部分高校,共同倡导并组织召开“青年科学家”发展研讨会及高峰论坛。十余年间,“青年科学家”发展联谊会为大批青年科研工作者赋能,助力他们快速成长,取得了喜人的工作成绩,也收获了青年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家国情怀

2011年,王正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正汹坦言:“刚毕业的时候,老教授们教导我们要从国家重大需求出發,国强则民强,但是当时体会并不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份子,应该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需要心怀国家,把国家的命运当成自己的事儿。”

经过多年的历练,王正汹挑起了更重的担子。从2018年起,他担任物理学院党委书记,带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及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推动学院建设发展。

深入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让王正汹对科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我们要做国家需要的科研,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王正汹深知,一个程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为重要。近年来,王正汹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环位形大规模磁流体程序等多个程序。

王正汹32岁时,就被大连理工大学破格评为教授,当时也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经过十余年的蜕变,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王正汹更加从容自信。展望未来,王正汹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聚变人”的努力,终有一天,聚变能源的光会照亮整个世界,造福全人类。

猜你喜欢

王正大连理工大学核聚变
核聚变能应用前景现一丝曙光
Analysis of anomalous transport based on radial fractional diffusion equation
A brief review: effects of resonant magnetic perturbation on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tearing modes in tokamaks
Interaction between energetic-ions and internal kink modes in a weak shear tokamak plasma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
伪随机码掩蔽的扩频信息隐藏
中泰化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受控自持续核聚变的新曙光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日语版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