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必武赶考的“诗”卷

2022-05-30杨志和

共产党员·下 2022年7期
关键词:董必武重庆革命

杨志和

又到“七一”建党纪念日,我们不由得想起101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徐剑所著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生动地记述了党的一大13位参会者的思想和活动以及生命历程,其中写到晚清秀才、黨的一大代表何叔衡,说他“一生皆在道上,赴时代这场大考”。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也是如此,他留下的1300余首诗作,可以说是赶考的“诗”卷。

1916年,董必武写了一首七绝《寄回四叔董素怀代家书》,这是他鲜见的早年诗作。诗曰:

重违庭训走天涯,

不为功名不为家。

旋转乾坤终有日,

神州遍种自由花。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诞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一个教书先生家庭。他17岁开始人生第一次赶考,继父亲、四叔之后,考中秀才。他19岁又投考新学,进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董家希望他光宗耀祖,可董必武在求学期间受到刘静庵等革命党人的影响,萌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正在黄州教书的董必武奔赴武昌,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他先后加入孙中山领导和创立的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由晚清秀才成为民主主义革命者,走上为复兴民族、挽救国家而奋斗的道路。

1915年,董必武因策动反袁(世凯)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他在《寄回四叔董素怀代家书》这首诗中表示,自己再次违背家规庭训从事革命活动。这是董必武赴时代大考的第一份“诗”卷。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旧黑暗,董必武很是苦闷,便重新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与李汉俊等人讨论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认定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走列宁的道路”。从此,董必武信奉马克思主义,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董必武踏上时代大考的新征途。1920年,他和陈潭秋等共同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董必武领导了武汉工人运动和湖北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发表联名宣言,怒斥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中央党校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之一,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1943年,董必武作七律《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

七年犹作抗倭谋,

五载渝城强滞留。

乍暖乍寒更气候,

忽张忽弛度春秋。

曾闻宋国驱狂狗,

莫讶韩生笑沐猴。

学得毛公双字诀,

挤钻如意更何求?

重庆办事处,即我们党领导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面抗战已经七年, 董必武随同周恩来到重庆已经五年。我们党一直在坚持抗战,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日力量,谋求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胜利。然而,蒋介石集团却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重庆的政治气氛“乍暖乍寒”,国共关系“忽张忽弛”。董必武借用历史故事,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特务横行无忌的恶行和蒋介石集团假抗日真反共的本质。

身处艰难与险恶的环境,怎样应对复杂的斗争?董必武的经验是:学好毛泽东的双字诀——“挤钻”。毛泽东曾教导干部,学习没有时间就“挤”,学不进去就“钻”。董必武牢记领袖的话,坚持以“挤”的方法、“钻”的精神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擦亮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武器。他始终坚持学习,86岁时还说,“马列至言皆妙道,细思越读越分明” ,因此保持着一路赶考、永远进取的原动力。

这个时期(包括抗战胜利后转赴南京期间),董必武写下许多诗篇,不仅记录了与国民党展开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也反映了在时代大考中面临的考验。《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可谓其这一时期赶考的代表“诗”卷。

1949年10月1日,董必武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务,为党、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

1975年3月5日,是董必武的90虚岁生日。这天,他虽然病势沉重,但还是振奋精神,写下七律《九十初度》:

九十光阴瞬息过,

吾生多难感蹉跎。

五朝敝政皆亲历,

一代新规要渐磨。

彻底革心兼革面,

随人治岭与治河。

遵从马列无不胜,

深信前途会伐柯。

董必武勤于自省,作过多首自寿诗,以这种方式检讨自己。《九十初度》是他对自己革命一生的概括总结。

“一生岁月几推迁”(董必武《七三初度》)。董必武从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洪流,几十年来经历无数艰辛。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董必武还是觉得自己对党和人民贡献得不够。

董必武曾身逢五朝(指清朝、民国初元、袁世凯篡国、北洋军阀割据、蒋介石篡权——董必武自注),深知这些政权的黑暗腐败。他从切身经历中意识到,新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点,将在实践中逐渐完善。

赶考永远在路上。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从不居功自傲,也从未放松自我革命,而是坚持加强思想修养,“彻底革心兼革面”,以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他九十高龄仍壮心不已,要继续跟随领袖和人民一起治山治水,改造祖国河山。

“遵从马列无不胜”, 董必武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出这一重要结论。他深信,只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中国就如旭日东升,前途似锦。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与世长辞,《九十初度》成为其生前最后一首诗作,也成为他一生赶考的最后一份“诗”卷。

董必武的“诗”卷,生动地记录了其不断赶考的革命生涯,也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是一部珍贵的革命传统教材。

猜你喜欢

董必武重庆革命
重庆客APP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董必武清廉为政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在这里看重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