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言不合就翻脸,青春期孩子为何如此情绪化?

2022-05-30西平

现代家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绪化障碍危险

西平

孩子在外乖巧温顺,在家却与父母剑拔弩张

王女士的女儿小鸥16岁,长相甜美,成绩优秀,从学校回来见到邻居们都会羞涩一笑或者小声打个招呼。邻居们都夸这孩子不错。

对邻居们的夸赞,王女士唯有苦笑。邻居们与小鸥接触不多,只有她这个当妈的才知道自己女儿现在有多难伺候:回到家,小鸥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跟家长说话,更不跟家长亲近;同时变得爱打扮了,为一颗青春痘,早晨愣是在镜子前折腾一个多小时;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吃饭时也这样,而且饭也不好好吃……

另外,王女士对如何教育女儿也颇感困惑:管得太松,担心孩子走歪;管得太严,又担心孩子叛逆。每次和孩子说话,她都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惹得孩子翻脸。因为孩子太情绪化了。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问题。

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对这种现象都不陌生: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对父母处处看不顺眼;本来阳光活泼的孩子突然对父母关闭了心扉,多问两句就横眉冷对,摔摔打打;再或者,孩子前一秒还开心地聊天,后一秒不知被戳到什么痛处立马变脸。孩子的情绪化导致家长跟孩子说话小心翼翼,尤其在给孩子提要求时,都得先瞅瞅孩子的脸色。

不少过来人说,和情绪不稳定的青春期孩子相处,没有什么好办法,当家长的只能熬过去。真的如此吗?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化现象,大部分是正常的,但有小部分会伴随危险的冲动行为,如打架、离家出走等。如果孩子有多次危险冲动行为,要警惕他是否患上了心理疾病

(李雪霓,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身科主任)

对“家长只能熬过去”的消极态度,我是不赞成的。

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二三十年前,孩子的青春期开始得晚、结束得早,如果家长想熬过去,熬个五六年就可以了;可如今,孩子的青春期早到9岁就开始,晚到24岁还没结束,这中间漫长的十五六年,怎一个“熬”字了得?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化现象,还可能伴随着一些危险的冲动行为,比如花钱给明星打赏、泡夜店、通宵打网游、抽电子烟、旷课、打架、离家出走等。这些青春期叛逆行为,也会让家长大受刺激。

此外,青春期孩子情绪化导致的危险行为,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提示信号。这个信号在提醒家长,你的孩子可能患上了一种叫情绪失调障碍的疾病。这种病跟人的情绪化关系密切,患病率在1.5%~3%,而且常跟其他身心疾病共存,让其他疾病治疗起来更加困难。

这样熬下去,日子难过不说,孩子和家庭的未来都会让人担忧,所以熬不是办法。那家长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作为孩子健康的守门人,家长不要过度紧张,要学会辨识、仔细观察、积极应对。我给大家分享几点经验。

第一,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化表达是正常现象。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化表达,大部分是正常的,不一定是青春期叛逆。家长别自己感觉一不好,就给孩子扣帽子。

我问过很多家长,绝大多数对青春期孩子有个共识,就是孩子在青春期,成长是迅速的,变化是巨大的。具体来说,青春期孩子的智力会迅速发展,思维越来越全面均衡,反应比家长快,甚至家长还需要从他们那里了解新事物、获得新知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育一天一个样,个头和力量都在增长,精力充沛;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敏感,喜欢什么或者讨厌什么都非常外显。

总之,青春期孩子有这么几个生理、心理特点:

首先,大脑发育迅速,但存在不均衡现象。比如理性逻辑思维发展得很快,情绪调控系统发展有点跟不上,这使得孩子可能说一套做一套,翻脸比翻书还快。很多家长无奈地描述:“孩子的脑子转得快着呢,根本说不过他。”

其次,多巴胺系统的敏感度特别高,这让他们尤其喜欢寻求刺激,渴望快感。比如篮球、足球、滑板等,或者感官刺激新鲜的娱乐项目比如电竞、桌游、剧本杀等,都会很吸引他们。

最后,他们喜欢臆想,且不容易被纠正,还带着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比如长个青春痘,会觉得所有的人都会注意到;如果你跟他说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他会觉得自己是个例外,偏要试一试。

基于以上几点,你就知道他们为什么容易情绪化了。

第二,青春期孩子危险行为的发生,不是家长管得太严,就是家长管得太松。

如果青春期孩子只是有些情绪化,并不要紧,但是有些孩子还会做出危险的行为,比如对抗权威、旷课、偷窃、离家出走等。为什么会这样?板子不能全打在孩子身上。青春期孩子危险行为的发生,跟家长和家庭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通常,不是家长管得太严,就是家长管得太松。

怎么办呢?这几招大家可以试试:

1.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日常相处调整为:平等对话、乐意分享和经常聆听。

很多家长感觉,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其实,这中间有个过程。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善于辯论直接当成好斗,不要把孩子想要独立直接当成叛逆。如果孩子原本顺从听话,现在变得斤斤计较,很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发展之后,发现你在言行上前后不一或者滥用权威。

2.别指望孩子在关键时刻把握好分寸,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必要时出手把关。

青春期孩子被诱惑时,理性思维会退后,强烈的多巴胺刺激会让他做出蠢事,这通常无关道德。比如,14岁女儿坚持在男同学家留宿,家长要做的是立刻接她回家,而不是在电话里表达信任,相信她不会让你失望等。就是说,别指望用道德准则约束住青春期孩子,家长做你该做的,同时不要轻易对孩子下道德评判,因为这样会激起孩子的叛逆。

3.父母要反思,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一言不合就冲出家门很常见,但是其中只有10%左右的孩子会真的离家出走,且一半以上不会有第二次。这种情况是在提示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内心需求,反思孩子为什么会离开家庭,家庭存在什么问题,比如难以忍受的家长冲突、家长的强硬作风等。

如果家长能够学会聆听,与孩子平等对话;必要时出手把关,且不做道德评判;避免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或者发生激烈冲突,就能大大降低青春期孩子发生危险行为的概率。

第三,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是否患上情绪失调障碍,若有苗头,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情绪失调障碍不是简单的情绪化问题,而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身疾病,需要家长仔细识别。

情绪失调障碍是一个刚被学术界提出来的疾病名词,等同于目前诊断系统里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怎么理解這个病呢?美国心理学家马莎·林纳翰有个经典比喻:就像身上90%的面积被烧伤的患者,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一碰就会引发极大痛苦。

身体被重度烧伤,其痛苦大家都能想象得到,那重度的精神烧伤也同样痛苦!

如果家长觉得孩子情绪化过头了,想辨别他是不是患有情绪失调障碍,可从情绪、行为、认知、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这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情绪失调,是这个病的核心。简单来说,就是对刺激过于敏感,情绪来得快、强度高。有人形容它的到来就像龙卷风,患者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吞没了。而其他方面的失调,都是基于这个基础。

行为失调,是指情绪上来后,行为跟着冲动走,比如自残、自杀。

认知失调,是指想法会变得很极端、消极,失去之前的理性。

人际关系失调,是指前面这些认知、行为的反应,表现在了人际关系上。比如对拒绝特别敏感,感到被抛弃,做出很伤人的反应等。

最后是自我意识失调,是指被低自尊、无能感、空虚感所包围,严重时甚至感受不到自己,觉得世界变得不真实等。

有的家长会觉得,谁还没有情绪上头的时候呢,尤其是小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心智成熟了,自然就好了。但是我要告诉你,如果孩子是情绪“障碍”了,那跟一般的情绪上头可不一样,一定会波及多个方面且持续存在,甚至是不计后果的。这些现象可能因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被触发,过后孩子很后悔,但并不能防止下一次的发生。

我有个患者16岁,她的抑郁症正逐渐康复,并准备复学。在看书刷题过程中,一道题不会做,她就突然情绪崩溃,用刀划伤了自己。

问诊中我了解到,她的挫败情绪来得飞快且迅速升级,这是情绪失调;接着由于找不到缓解办法,她整个人变“恍惚”了,这是自我意识失调;她便用见效最快的“清醒”方法,用刀划伤自己,这是行为失调;后来,她追溯这次情绪崩溃的念头时说,感觉自己完了,无法回学校了,因为回去后会成为同学的笑柄,这是认知失调;当家长问她究竟怎么了的时候,她认为家长只关心自己能否回学校上学,而不顾自己的死活,拒绝与他们交流,这是人际关系失调。

以上五个方面的表现,仅供家长们参考。因为在实际治疗中,情绪失调障碍患者的差异非常大,有的患者表现得很可爱,让人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请专业人士诊断、治疗。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情绪化障碍危险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情绪化沟通的危害
喝水也会有危险
跨越障碍
本期话题: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化?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拥挤的危险(三)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话“危险”
你情绪化指数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