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情境 打造精彩课堂
2022-05-30徐建红
徐建红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在日益革新,其在培养学生“双基”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文化、价值观等数学素养的提升. 那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要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善于合理引入教学情境,实现“以情促学”“以境促思”,进而打造一个高效的、高质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数学素养;教学模式;教学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日趋多样化. 教学情境作为数学课堂的“活化剂”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适合情境的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为课堂带来了别样精彩. 笔者就为什么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反思这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教学中能够合理应用教学情境来活化思维,提升课堂效率.
[?]为什么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从“情”和“境”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情”可谓是一种心理感受,学生面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时,往往展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能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兴高采烈;反之则愁眉苦脸,冷漠呆滞. 教学中若想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学习背景.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因为只有富有情感的新知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的探究. “境”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有益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环境. 有学者将“知识”与“境”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盐”与“汤”——若将盐放于汤菜中更易于消化. 同理,将知识放入“境”,可使知识更加生动,更具美感,更易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 “情”与“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若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便于知识的内化.
其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目标也日益多元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已是重要的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若教学中不加入“情”,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呢?若没有限定的“境”,学生的价值观又从何谈起呢?
最后,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内化的过程. 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建构和内化,教学中应创设一些情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进行新知建构. 同时,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情境的探究势必是枯燥乏味的,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探究者和建构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将教学置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变成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谈起数学学习,很多学生都因为其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无法形成“好感”,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心神恍惚,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学之初就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学”的境地;通过悬疑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氛围;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紧紧抓住学生的“神”,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兴趣被激发了,课堂效率一定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在新知导入阶段,最为常用的教学情境有如下几种:
1. 趣味性情境
趣味性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最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趣味性情境,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数学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为了淡化数学的枯燥感,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在新知导入中引入了一个趣味故事:古代有一个诗人喜欢在宝塔下看星星,看着烛光点点的宝塔与满天繁星的遥相呼应更易于产生创作的灵感. 有一天他想为宝塔吟诗一首,于是他仔细观察宝塔,宝塔一共有7层,每层的烛光“成倍加”,其中第1层有三盏烛光,那么宝塔一共有多少盏烛光呢?诗人想将烛光总数写进诗句中,你能帮帮他吗?
这样通过引入一个简短的趣味故事,使学生迅速地进入了角色,大多数学生试图从变化规律中寻找最佳的方法,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虽然让学生直接推导出公式会有一定难度,然经历了前期的探究,学生理解公式时会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样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其实,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名人故事、数学典故、数学猜想等,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淡化数学的抽象感,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寬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活动式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效率,大多数教师不愿意组织数学实验,因为他们认为实验时间长,过程不好控制,因此教师会选择自己动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或应用多媒体技术直接呈现,这样虽然节省了知识生成的时间,但学生没有亲历“做”的过程,有时候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且由于没有亲自动手的过程,学生很难发现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适当地引入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例如,探究空间几何体时,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师:课前要求大家准备6根同样的小棒,都准备好了吗?(学生点头表示已准备好了)
师:动手做一做,看看你最多可以摆出几个三角形. (大多数学生在同一平面内搭建)
师:请小组探究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搭出更多的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合作并建构空间几何体)
通过动手做、相互交流,学生逐渐从“平面”联想到了“空间”,逐渐培养了学生空间意识. 虽然“做”的过程比“灌输”花费了更多时间,然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升课堂凝聚力.
3. 生活式情境
若想拉近与数学的距离,教学中不妨创设一些生活式情境,这样会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数学概括能力.
例如,讲解基本不等式时,教师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若b克水中有a克糖,其浓度是多少?若在糖水中放入m克糖,其浓度又为何值?根据生活经验你能得到什么关系式呢?
若从代数的角度去理解和推理基本不等式是较为复杂和抽象的,而借助生活经验使问题变得简单具体了,学生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4. 应用式情境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一些应用式情境,借助“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通过判定“谁超速”引导学生体会不等式的应用价值;讲解函数应用时,利用“节约用水”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数列时,通过“分期付款”“贷款”等问题展开数列初探. 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身影,借助“用”可诱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创设反思
凡事都存在两面性,情境教学亦是如此,若引入不当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容易将学生引入歧途,得不偿失. 因此,创设情境时一定要遵守创设原则,保证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层次性、启发性. 同时,创设情境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情境创设要具有导向性,切勿为了情境而情境,华而不实的情境不但会影响知识的正向生成,影响教学进度,也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情境,进而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体验、感悟、探究中盘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