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对非洲传播的本土化发展
2022-05-30李洪峰
【内容提要】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化,我国对非传播工作本土化推进的趋势不断加强,以贴近非洲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需求,实现精准传播的目标。针对中非合作和非洲发展实际,我国对非传播以诠释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文化内涵为核心内容,尤其在建党百年之际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满足了非洲民众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对非传播路径在多元主体参与和多语言传播助力下不断拓宽,企业、智库和高校的作用持续提升,并且得到非洲伙伴的呼应与合作。同时,我国将对内讲好非洲故事作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支撑,促进良好的话语互动和循环。未来,我国对非传播还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巩固中非友谊,促成中非合作话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对非传播 精准传播 中非合作 达喀尔行动计划 本土化
非洲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成功举行,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等重要文件,为中非关系的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新的路线图。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世界,我国对非传播工作需进一步提升效能,持续推动沟通、深化理解,助推中非友谊美好愿景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国际传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①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努力下,我国对非传播工作呈现出了本土化发展的趋势,以诠释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文化内涵为核心内容,以多元主体和多语言传播为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非洲故事密切结合,反映非洲愿望,贴近非洲诉求,促进了中非合作内涵的丰富提升。
一、对非传播本土化的核心内容:诠释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國文化内涵
在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的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调查当中,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模式在非洲民众眼中是最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之一,中国的影响力及对世界的贡献也得到了大量民众的认可。②这反映出非洲民众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肯定,也反映出他们对本国及世界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而这种关注正是非洲各阶层深入了解中国的原因所在。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借鉴中国经验?事实上,非洲各阶层人士对华认知存在很大缺口,了解中国的愿望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强烈。所以,诠释好讲述好中国发展道路是对非传播本土化的核心内容。
诠释好讲述好中国发展道路首先要讲述好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从政治、经济、治理、文化、教育等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而带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全面诠释,符合对非传播本土化的需求。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多语种版本的传播,满足了非洲国家部分精英和民众的求知欲,解答了他们的问题,其中关于经济改革、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经贸交流等贴近中非合作的论述尤其受到非洲政界和知识界的关注。但书籍在非洲普通民众中的传播仍然十分有限,通过更直观、更近距离、更贴近百姓民生的方式讲述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发展故事势在必行。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的宣传活动,无论从规模、形式上,还是从深度、内涵上,都进一步贴近了非洲了解中国的需求。我国驻非使节纷纷在所在国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或宣介中国民主理念与实践,或讲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作出的重要贡献,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执政党的能力建设、经验积累和卓越贡献。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制作的多语种六集大型外宣纪录片《活力密码》重在感性叙事,从数十个普通人物的视角展现波澜壮阔的大历史。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法语等频道的对非节目,充分结合了中非团结抗疫和对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会议的宣传工作,进一步让非洲民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与中非合作成效之间的关联性。电视剧《山海情》法语版在塞内加尔、加蓬、刚果(金)等国播出,讲述了中国扶贫创造的奇迹。⑤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为了更好地贴近非洲本土受众诉求,深入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加蓬等多国调研,在四达时代非洲数字电视及互联网视频平台播放,覆盖了东非、西非、南部非洲32个国家的数字电视用户和手机用户。⑥该纪录片通过讲述平民故事,建构新时代北京形象,从城市与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文化对非传播则是诠释好讲述好中国发展道路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解读,对当下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呈现,能够为非洲民众了解中国模式、中共党史提供人文视角,展现支撑中国发展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展现出对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理念的践行。非洲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是在非洲落地的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孔子学院平台、中国影视大篷车等,传播渠道相对有限。非洲学界和青年知识群体也一直呼吁,应加大贴合非洲本土国情的中国文化读物的出版和推广,突破受众覆盖面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界也正在做出积极努力。2021年,中非学者合作出版的《斯瓦希里语讲中国文化》《阿姆哈拉语讲中国文化》标志着我国对非文化传播取得的语种覆盖突破,后者更是填补了中国文化对非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语言空白区,第一次把非洲之角(非洲东北部覆盖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的区域)数量过亿的阿姆哈拉语使用者纳入了关注视野,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对非传播加快了本土化的节奏。2022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则通过搭建学术界、企业界、青年代表和外交界的交叉视角对话平台,展现了智库在对非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和平等对话的意愿。⑦
总之,不论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还是诠释中国文化精髓,都是未来对非传播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内容。只有同历史与文化积淀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回应非洲民众了解中国的需求,提升对非传播的质量,丰富对非传播的内涵。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好多元主体作用,落实精准传播理念。
二、对非传播本土化的路径:多主体对接,多语言传播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以来,以官方媒体为主的单一传播方式逐步被多维度的传播方式取代。这不仅要归功于信息技术对国家传播能力的贡献,也要归功于传播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不同主体之间的对接和交互影响是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等主流媒体不断深耕对非传播,后者近年来也不断深化本土化发展战略,在非洲建立其传播网络。⑧我国企业、智库和高校在对非传播中的角色目标也日益鲜明。
我国在非企业身居中非合作和中国在非国家形象构建的第一线。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自身扮演传播角色的认知逐渐深刻,传播主动性明显提升。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开发、农业水利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本身就发挥着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在教育援助、青年培训、技术分享、当地民生等领域做出的努力和相关的宣传力度也比以往有所增加。例如,四达时代的“万村通”项目帮助非洲民众享受到数字电视服务,华为“未来种子”项目为非洲本土培养技术人才,中铁十八局集团在建设马达加斯加9號国道项目时坚持“绿色施工”,此类案例都传递了中非合作关注非洲本土需求的理念。未来,在非企业的传播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智库、研究机构和高校学术交流活动已然成为我国对非传播的重要通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虽然影响了线下的人员往来,但却激发出中非线上互动的活力。中国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组织的中非学术交流活动成为疫情之下的独特风景线。这些活动深入解读中国政策,密切了知识精英层面和青年层面的对话,带动了中国经验、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传播和友非话语的传播。除了上文提到的“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国非洲研究院2021年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讲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和“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等都是传播目标精准、传播效果突出的案例。
此外,非洲传播主体的呼应和配合作用也不容忽视,其在中非联合话语输出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为我国对非传播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非洲媒体客观报道中国道路,肯定中国成就;友华非洲人士在社交网络上组建中国文化讨论小组,营造知华友华氛围;非洲学者加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输出中非联合学术话语;在华非洲留学生青年群体和非洲本土中文教师队伍不断成长,为中非话语联合传播注入新的力量。这些现象既是我国对非本土化传播成效的体现,也是我国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外延。
在多元主体对接非洲本土进行传播的同时,我国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受众精准化的重要支撑。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是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但是非洲民众掌握官方语言的比例高低不一,语言生态非常复杂。根据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OIF)的统计数据,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西非国家当中,贝宁能够使用法语读写的人口仅为33%,布基纳法索为24%,科特迪瓦为33%,几内亚为25%,马里为17%,尼日尔为13%,塞内加尔为26%,多哥为40%。⑨非洲使用人口较多、具有跨民族交际功能的本土语言,如斯瓦希里语(2022年2月非盟第35届首脑会议正式将斯瓦希里语定为非盟工作语言)、豪萨语、阿姆哈拉语、沃洛夫语、富拉尼语、马达加斯加语、科萨语、祖鲁语等,在日常交流、信息传播、认知建构当中都扮演着不容小视的作用,但却往往为外界所忽视。基于对非洲本土实际情况的研判,我国对非传播近年来逐步重视多语传播能力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非洲落地的节目中尝试使用本土语言,如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等。我国驻非使馆和文化传播机构也开始使用本土语言在社交平台和当地媒体上传播信息。我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馆的社交平台时常使用马达加斯加语发布资讯,得到当地民众极大的关注。2021年,《达喀尔行动计划》专门就语言问题进行了规划,提出双方将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非洲发展。中方欢迎非洲各国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支持非洲各国开展中文教育。中方将进一步在华开展非洲语种教育和培训,培养熟练使用非洲语种人才。这也将为我国对非传播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对非传播本土化的依托:讲好非洲故事
传播是多向的、互动的。了解非洲,才能贴近非洲;讲好非洲故事,构建知非友非、传播非洲文化的中国形象,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对非传播本土化提供人文依托。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非洲本土,讲好非洲故事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就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而言,虽然传播的对象、区域和目标存在区别,但作为对内传播对象的中国民众本身也是对外传播的主体之一,在华生活的外国人同时是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对象,网络信息和话语的互动使得对内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对外传播效应。有学者指出,中国媒体如何对内讲好非洲故事,关乎中国公众对国家对非外交的理解与支持,也关乎中国人在非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正向的、全面的国内涉非舆情,对于中非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⑩
讲好非洲故事意味着公正客观地介绍非洲的历史和现实,阐述非洲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破除对非刻板印象,建立正确的人文交流观,进而推进友好的话语互动。近年来,国内各大媒体持续报道中非合作以及非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对国内外话语循环发挥着正面积极的作用。仅以《中国妇女报》“环球女界”版面为例,数年来关于非洲当代女性连续不断的报道既展现了非洲国家在性别平等领域取得的成绩,又展示了非洲女性为非洲发展和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也呼应了《达喀尔行动计划》加强中非关于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问题交流合作的目标。高校是讲好非洲故事的重要主体,上文提及的各大高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非洲知识普及、非洲研究学术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作为非洲本土语言人才培养重镇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20年、2021年两次举办非洲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创办集刊《非洲语言文化研究》,推动非洲语言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得到了非洲十余个国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在非洲学界引起反响。
讲好非洲故事体现了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有机统一,不仅从议题设置、知识普及、受众覆盖等角度支撑我国对非传播工作的本土化,还从理念传递、内涵深化、站位提升的角度丰富着我国对非传播工作的维度。讲好非洲故事是我国对“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文明互鉴”理念的真诚践行。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1通过传播非洲文化,讲好非洲发展故事,突出并宣传我国对非传播工作的本土化方向,从而进一步展现我国为构建和谐共处的国际社会氛围所作出的努力。加大对中国讲述非洲故事这一行动本身的宣传,将会让非洲人民和关注非洲问题的其他国家知识精英和民众认识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层面,中国都在积极促进非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促进非洲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促进非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平等合作质量的提升与内涵的丰富。
四、结语
我国对非传播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不断加强,努力贴近非洲本土,借力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实现针对不同受众的精准化传播,与中非合作的本土化发展相辅相成。中非合作的本土化是中非合作的社会化过程,其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关注非洲社會需求,包容和惠及非洲社会和民众,融入并获得非洲社会民众的认可。12中非合作的这一理想状态也是我国对非传播应努力实现的状态。我国作为非洲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传播工作中进一步突出本土化导向,有助于从民心、情感、人文方面巩固中非友谊,共建中非合作话语体系。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20年度重点项目“非洲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研究”(项目编号:ZDI135-1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形象传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ZX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洪峰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年6月1日。
②两次调查内容详见:Afrobarometer. Chinas growing presence in Africa wins largely positive popular reviews. 24 October 2016,https://afrobarometer.org/ 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Dispatches/ab_r6_dispatchno122_perceptions_ of_china_in_africa1.pdf;Afrobarometer: Africans regard Chinas influence as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but slipping. 17 November 2020,https://afrobarometer. org/publications/ad407-africans-regard-chinas-influence-significant-andpositive-slipping.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11页。
④The CPC Way: The Original Aspiration,CGTN, https://news.cgtn.com/ news/2021-08-26/-The-CPC-Way-The-Original-Aspiration-1328hQd4ltS/index. html,2021-8-26.
⑤《〈山海情〉(法语版)在塞内加尔播出》,北青网,https://t.ynet.cn/ baijia/31845546.html,2021年12月7日。
⑥《100集英法葡语〈中国梦365个故事〉微纪录片登陆非洲》,新浪网,http:// k.sina.com.cn/article_3215951873_bfaf8801040019vk0.html,2021年12月29日。
⑦《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成功举行》, 中国非洲研究院,http://cai.cssn.cn/ gonggao/202204/t20220411_5402923.shtml,2022年4月11日。
⑧王戈菲:《关于境内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一些思考——从CGTN看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科幻画报》2019年第6期,第59页。
⑨La langue fran?aise dans le monde 2015-2018, OIF, February 2020.
⑩张艳秋、张耀兰:《民心相通的媒体路径与建构——对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考》,《对外传播》2017年第4期,第9页。
11《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央党校官网,https://www.ccps.gov.cn/xxsxk/ zyls/201812/t20181216_125696.shtml,2018年6月11日。
12周玉渊:《开放包容的中非合作与中非关系的前景——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主线》,《外交评论》2021年第3期,第6页。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