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探析

2022-05-30祁萌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祁萌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陕西省内艺术类院校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状况并不理想,针对该问题设计了调研问卷,以陕西省某高校为例,对该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进行相关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就该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相应的建议措施进行了论述。调研发现,该校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文章在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力求搭建适合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061-04

艺术类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担艺术教学重任的同时,亦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人才的责任。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院校区别于综合类及工科院校,因此需要与之匹配的新的教学计划。新课程所具备的“新”特点让众多艺术类院校在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生发展等方面也面临更大的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艺术类院校招收的学生除了统招进来的本科生之外,还有进修生,由此可见,多种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也会变得错综复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也变得至关重要[1]。

自2011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地区和学校类型的不同,各大高校对教材的选用情况也并不一致,侧重的教育主题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优化建议,从而使心理教育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2]。

一、陕西省某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本研究将陕西某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作为调查设计,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开展,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563份,占比93.83%。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523份,有效率为87.17%。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0.0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该高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详细问卷结果见表1。

本次调查选取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共5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8.81%、27.17%、24.09%和9.94%。其中,男生共233人,占总人数的44.55%,女生44.55%,女生共290人,占总人数的55.45%。从数据中可以总结出,学生对课程的肯定度较高,但是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户外课的课时并加强师资力量,缩小师生比。

以上数据均取样于该高校,内容的全面、客观性有限,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陕西省艺术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及时为学生解决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3]。

二、陕西省某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表1的数据表明,该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说明学校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从课程教学设计、学生工作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方面,均进行了定向。但与传统高校相比,由于教学方式趋同化、考核目标趋同化、授课内容趋同化、授课定位趋同化,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无法体现该类高校的基本性质,不符合该类院校学生的基本特质,未达到课程开设的基本目标。

(一)课程定位不明晰

该高校针对大一、大二的在校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理论课及团体辅导课程相结合,总课时为16学时,户外课时2学时。该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被划分为专业课,只是一门选修课。目前该校仍然在课堂向学生传授各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调节方式调节心理状态,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在面对社會和不同环境时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应能力;组织课程体系时仍然简单围绕心理学知识逻辑,将陈述和讲解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且内容大多是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恋爱、人际、择业等不同的心理展开,很少挖掘深层次的教育载体,并且对心理学在具体生活实践的应用缺乏足够重视;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

教学方式采用合班教学开展,理论教学的老师往往并不任教团体辅导课程,导致后续的相关课程无法顺利衔接。因此,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各年级的学生无法了解自身实际需要,从而选择相应的课程,也不能很好地利用相关知识对自身心理进行调节[4]。

(二)师资力量薄弱

该艺术类院校开设此门课程的部门是学生处,授课教师依托学校心理学系教师进行,建制教师占比较大。该校目前有6名教师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工作,其中1名心理学专业的专职教师,全校共计8名教师持有心理咨询师证。大部分师资在学生危机事件处置、心理问题干预、心理困惑帮扶等方面实操中经验较为丰富,但对课程教学与理论知识掌握上,还不具备权威性,导致课程教学教育内容普及型较强、理论性欠缺。辅导员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化,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此外,该门课程采用轮班教学方式,即课任教师仅按照专题讲授方式开展教学,不能熟悉掌握其他专题内容,导致课程整体设计与讲授有重叠性与脱节,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全过程内容掌握不足。

(三)教育形式单一

该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会适时组织讲座。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枯燥的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降低了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师生间无法进行良性互动,导致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不利于陕西省艺术类院校提升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通常在教室中进行,受教室场地的局限,无法更好地开展教学互动以提升教学效果,也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心理学学习的热情[5]。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相比其他考试课程,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考核评价时不能简单地依靠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现如今,陕西省各大高校大多选择将考试作为考核方式,缺少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该校目前的课程评价仅限于考试,未设置学生评价体系,教学督导未能及时有效对该课程进行评价,未联合同类型及相邻院校的同行教师参与评价,且没有编纂一本适用于艺术类院校的专用教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见该校此课程的评价缺乏有效性[6]。

三、陕西省某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通过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表2)几个部分: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1. 明确课程性质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各高校必修课的明确要求。由于心理健康的双重教育目标,针对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开设“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将此类课程纳为常规教学体系。此外,为了建立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体系,高校还应分年级设置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尽可能保证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

2. 健全课程内容

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整合优秀教师资源,为艺术类院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适用度较高的专用教材,制定和规划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合理的教学目标等内容,并对该课程的各项实施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和把控,在计划课时完成后,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加以补充[7]。该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平台在应用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设立体系完备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3. 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艺术类院校的招生范围区别其他普通高校,针对特殊的招生范围,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年级、专业等要素调整课程设置。如大一新生往往最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所以在第一学年开设心理健康课最佳。对大二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容易受到多种外部环境产生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应该开设适应不同需求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在特定时期的群体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来满足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比如新生适应问题、珍惜生命等系列讲座[8]。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建立专任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主体之一,高校应通过多种招聘渠道按一定比例进行教师配置,以专职教师作为骨干力量,辅以兼职和外聘师资力量,打造小而精干的教师队伍,并且根据实际条件和教训目标进有计划的职业培训;积极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并成为教师管理和专业技术评聘的考核内容之一。

2. 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

院校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促进各校教师不断探讨交流学术经验,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做到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储备,还应有良好的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学术背景,并且,还应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理论,增强心理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9]。教师还应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榜样,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之一,为更好地做好管理及服务工作,学校应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辅导员更有效地参与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让辅导员及时察觉大学生可能产生和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危机预防和疏导工作,从学生中培养心理骨干,充分发挥其作为学生的优势,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加以维护调整。

(三)创新教学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一门实用型课程,它将知识性和实践、体验和互动等要素融为一体。在艺术类院校中,教师应始终应将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论学习和心理体验、感悟放在首位,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影片评析、拓展测试训练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生动活跃的课堂中更加主动地投入心理学学习中来。

课堂并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将“生活”更好地利用起来也能达到心理“授课”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将教学目光放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实现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例如举办规模不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节。同时,高校可让相关的心理干部和社团组织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教学辅助,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和官方网络等多渠道开展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袁忠霞. 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教育課程模式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3):88-91.

[2] 威泽勇. 高校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5(30):81-83.

[3] 王聿泼. 高师院校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价值与策略[J]. 青海社会科学,2007(06):206-209.

[4] 易凌峰. 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89-92.

[5] 赵晓川,张忠寿,陆玉梅.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5):62-65.

[6] 温金梅. 和谐社会视野下学校体验式心理教育体系的建构[J]. 教学与管理,2014(36):81-83.

[7] 吴青枝. 高校心理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1-162.

[8] 邓如陵. 论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与评价[J]. 教学与管理,2006(33):78-79.

[9] 周仕龙. 用人文关怀的理念构建绿色的大心理教育环境——“新课程与心理教育”主题的实践性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5(07):102-103.

(荐稿人:常福英,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