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流音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2022-05-30陈慧芳
陈慧芳
内容摘要:语音是二语学习者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必要要素,关于语音的声调、语流音变等方面的学习也一直是二语学习者的难点。论文从语流音变的方面入手,先对语流音变定义及分类进行简要阐述,然后从其对二语学习者听力理解和日常交流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增加二语学习者的汉语敏感度、勤讲多练以及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的教学策略,以期从教师和二语学习者两方面引起对语流音变内容的重视,帮助二语学习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汉语并进行交流。
关键词:语音 语流音变 二语学习者 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简言之,就是教留学生如何正确发音,如何讲出地道的汉语。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指出:“学习外国语,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发音、词汇和语法。学习的次序应该按照发音、词汇和语法这三步进行。语言的本身和质地是发音,发音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发音不对,文法就不对,词汇也不对。”基于此,可以了解到在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中,准确的发音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础,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汉语的学习中,二语学习者如何说出地道的汉语,不仅归因于声调的问题,语流音变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大难题。语流音变在他们的汉语学习过程中,不仅对其汉语的输出产生影响,在其汉语的理解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对于汉语在成句或大段落的输出过程中,语流变化等规则的不理解,从而对所听内容不理解或者在自己的汉语输出过程中,产生“洋腔洋调”的现象。
一.汉语语音语流音变的概述
(一)语流音变的阐释
语言是交流的必要工具,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社会上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语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各种语言中的发音规则都不相同。中国话讲究字正腔圆,但是在日常用语中词语的发音很多时候也会随着所处情境或者语流而发生变化。比如在日常交流中,最简单的普通的打招呼说“你好”这两个上声相连的汉字,这时如果全部以上声发音,字正腔圆地说出来,就会让人感到十分别扭。再比如说“姐姐”一词,本来两个都为上声,如果按照两个连续的上声来念,就说话者来说会觉得发音吃力,发出的声音语调怪异,那就听话者来说也会觉得很不通顺,听起来也比较奇怪。因此就需要联系到“语流音变”相关内容。但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无论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来说都很少注意到对语流音变这方面的教学。
一般情况下为确保双方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语音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规律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会随着方言、语言环境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要想掌握这种差异,就要掌握普通话中语流音变规律。其实,这种语流音变的现象也不仅仅是汉语中出现,以英语为例,也会有较多的音变现象。有学者提出“语流音变就是受连续发音的影响而必然出现的变化”。现代汉语学中认为此类变化与发音方法、位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可大概归纳为:同化、增音、异化、变调等关系。在自然生活交流过程中,对于上边的归类体现不是太明显,但是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这种分类极具科学性,且有较多的语言学者对其持赞同的态度。在朗读或交流过程中,一句话的结构并不只是单一音节的拼接,句子也不仅是词语的组成,在句中前边音节的声调会受到临近音节的影响而发生一定波动,这种波动就是语流,无论是音节之间还是声调之间,这种波动的改变都必然存在,这也是语言学形成的重要结构之一。
(二)语流音变的现象
黄伯荣、廖旭东将语流音变定义为“在语流中有些音节受到前面或后面音节的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语流音变的主要形式包括了增音、异化、脱落、弱化、同化等,认为音变不是历时的语音变化,而是共时的语流音变,主要是连读音变”。毛悦等学者将语流音变定义为是音节相连时发生的语音变化现象,它不是历史的语音变化,而是共时的语流音变,在普通话中发生的音变现象很多,论文主要从变调、轻声、儿化这三种主要音变现象来进行简要的阐释。
1.变调的关系
有在汉语的交流或篇章朗读中,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與单念时调值不同,这几种声调的变化叫做连续变调。而连续变调一般是受到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引起的,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想要学会地道的汉语,也是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几个方面。就变调来说,主要为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两个方面,而不同的小类分别又可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上声的变调来说,上声就是声调中的第三声,调值为214,在单念的时调值不变,在词语的末尾时调值也不发生变化,但是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上声出现在语流中,根据后边音节声调的不同,上声的调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主要发生的变调有以下几种规律,如:1.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调值由214变为35,后一音节调值不变为35+214,如“审稿、水果”等;但也有一些上声叠音词,后一音节变为轻声,前一音节变为35/21两种情况,如35+轻声:考考、讲讲等;21+轻声:姐姐、姥姥、马虎等。2.三个上声相连则根据句内语义的停顿分为单双格和双单格这两种情况从而来判别音节中音调的变化,如单双格则音节音调变为21+(35+214),如纸老虎、有理想等;而双单格音节则变为(35+35)+214,如展览馆、洗脸水等;3.对于上声相连的音节如果不仅仅有三个,则需要根据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来划分出语义的停顿,然后根据上述方法来确定声音的变调规律,如:理想很美好。句中调值则为:32+214+21+ 35+214。4.在非上声的前面,上声的调值则变为21,如:老师(21+55),语言(21+35),好看(21+51),喜欢(21+轻声)。其次,相比较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要简单很多。“一、不”单念或在句末,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都不发生变化,“一、不”的变调主要是在去声前,二者都读阳平35,如“一样、一致;不要、不爱”等;在非去声前,“不”的声调不变,“一”要变为去声51,如:一直、一首等。另一种情况为二者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是,声调都变为轻声,如:想一想、看一看、去不去等。
2.轻声和儿化
轻声是指有声调的音节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它不属于一个单独的固定调值,就是音节在音强和音长方面听上去比原音调要轻一些、短一些,只是因语流中的不同而发生的一点变化。对于什么时候该读轻声的现象,《现代汉语》里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如:助词和语气词通常读为轻声、一些重叠的词后一音节多读轻声、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的第二和第四个音节多读为轻声、后缀“子、头、们”等多读轻声;表方位的词和语素,动词、形容词后表趋向的动词等集中较为常见的读轻声的情况。
“儿化”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这种卷舌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如普通话“鸟儿”中“儿”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音素而仅仅是表卷舌的一个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儿化的使用也非常高。汉语学习者能否准确的理解儿化词并正确读出,对他们的汉语水平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儿化在什么时候使用或者在哪些词中应该儿化,哪些词中应该读儿“er阳平”这对汉语的学习者也是一种比较大的困扰。《现代汉语》中“儿化”的音变主要表现在韵尾和韵腹上,对韵头、声母基本没有影响。
对于轻声和儿化音变的另一难点在于其不仅是音节音调的变化,二者在词汇及语法上也均会发生作用,在不同的语境或词汇里,会产生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如“地道”中“道读51”表示地下挖成的坑道为名词,例:那边有一条地道。“道”读轻声则表示标准的意思为形容词,例:他的发音很地道。在儿化中,如“画”可为名词或者动词,表示一幅画或者画画的动作;而在儿化后“画儿”则只表示名词,为一幅画的意思。另外,儿化还表示细小、轻松或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如小勺儿、小猫儿等。
轻声和儿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区别词性和区分词义的作用,属于要特别注意的语流音变现象,在二语的教学中也应该特别注意。在日常交际中,尤其是二语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不清楚它的流变规则,以及对它的作用不够理解,则会闹出许多笑话。諸如有留学生曾造出“我把他的头儿给你拿过来”这样的句子,令人啼笑皆非。
二.语流音变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
(一)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汉语是具有音调变化的语言,而其它语言多是属于没有声调的语言,因此关于汉语四声的语音学习也一直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一般情况下二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上,对于语流音变的现象基本很少关注。另外还有部分二语学习者觉得发好汉语单字本音已经很不容易,语流音变规则不仅多而且复杂,认为虽然语音不准确或说得不地道,但只要中国人能听得懂就行了,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语流音变的学习。但是由于这种忽视,汉语本身又是一音多词等会使得话语产生歧义,而语流音变在汉语语音中发生频率较高,这也是外国学生听不懂中国话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语流音变的现象在各国语言中均有出现,如英语连读的吞音现象等,但是汉语的连读变调、轻声、儿化等是其它语言中几乎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也就对二语学习者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造成比较大的困难。
而由于语流音变的影响,在日常的朗读或者交流过程中,汉语母语者的发音会受到语流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二语学习者由于对这种变化规律的不理解或者其他情况,在听说过程中过于注重语音语调,从而造成错听、漏听及误听等各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听力及话语的理解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二)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语流音变由于其随语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且其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变调情况,相对来说比较难以把握。这对于说话者,即便是母语者来说,要全部掌握也不是一件易事,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反复的练习,想要完全掌握,属实比较困难。在日常交流中,音变现象较常出现,而学习者因想要讲出地道的汉语进行日常交际活动,会刻意模仿一些特殊的音变现象,比方在“儿化”的使用上,一些二语学习者会将此种用法通过不恰当地类推的方法将其套用在其认为可以使用的新的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在交流过程中造成一些“不伦不类”的说法,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
三.语流音变的教学策略
(一)增加学生语流音变的敏感性
由于汉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且与其它的语言之间有较多的不同,尤其是声调和语流音变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二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因此在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对汉语的语流音变规则没有系统的学习掌握,这在后期学生对语音的系统掌握上则会造成不便,增加语音甚至其它语言要素方面学习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交际,也会影响其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语流音变的教与学上,教师应该增加对语流音在语音教学中的重视,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流音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受母语影响严重的学习者更要重视,而不应是简单的字母、拼音教学。教师应根据课堂语音教学的需要,强调语流音变的重要性,同时准备适当的录音材料让学生多听,并进行录音模仿,并将标准录音与学生录音相对比,找出其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不断模仿标准语音分析其中语流音变的偏误,以便于学生进行改正。
(二)勤讲多练
语音的教学要注重勤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在二语学习者的不断学习过程中,随着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难,语流音变作为教学中的难点,学习者要能对遇到的音变现象进行总结,并结合已总结的规律多加练习,从而强化自己的记忆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在日常交际中可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在语流音变的教学过程中为保证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可以理解,也可以使用常见的语音教学方法,诸如夸张法,在轻声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音节长短的不同来对比轻声与四声调音节之间的不同,让学生明白轻声的变化,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变调关系中,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先学会正确的语音发音,来区别在语流或词汇中各变调音节间的声音变化长短的不同,来让学生进行操练,强化记忆;在儿化音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有儿化意识,但是却发不出儿化音,在做示范时,可以适当拉长这个音,并将卷舌的动作夸大,让学生了解其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变化,便于模仿。对学习者来说,无论用什么方法学习语音,都需要多加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目的语环境,这不仅仅是学生所处的是否为目的语国家,也可以通过目的语情境的设立来提高学生运用目的语交流的频率。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汉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以及语言环境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中,注意课上和课下汉语环境的营造,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或汉语交流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比如,课前的小演讲,讲故事,主题会话,读课文等,增加学生汉语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及时发现语音问题,利用课堂来进行操练,及时纠正、讲解和总结。课下,可以让学生多听一些汉语新闻或看一些汉语相关类的影视节目等,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熟练度,增强语感。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去参加一些汉语相关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的去是用汉语交流,以在这种不断地使用过程中,更好的了解汉语说话的思维方式及语音变化的规律。
在汉语的学习中,汉语普通话水平的判断与语流音变之间有着重要关系,无论是对于汉语母语者还是二语学习者来说,语流音变都是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难点,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日常朗读、交流、听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正确的汉语发音方法,對其汉语能力的提升以及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二语学习者如果想要学到地道的汉语发音,以及能正确理解汉语话语中的含义,对于语流音变的规则及发音方法进行必要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毛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要素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金谷.探究语流音变和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的关系[J].祖国,2019.
[5]马慧洁.印尼学生汉语语流音变习得偏误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8.
[6]白心敏.英语语流音变与语音教学[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
[7]刘一鸣.论对普通话中轻声词的认识[J].电视指南,2017.
[8]汤红忠.论普通话语流音变中的互补原则[J].文教资料,2009(12):43-44.
[9]韦茂繁.关于语流音变几个问题的讨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