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推进研究生培养与 学科建设的方法探析
2022-05-30常青胡胜亮
常青 胡胜亮
[摘 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是当前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以导师团队方式合力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能够有效汇聚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师资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資源,能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多元化、系统化和全局化的指导,也能对研究生给予多环节、多维度的评价,不仅有助于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有助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一流成果的产出,是实现一体化推进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一体化推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7-0064-03
研究生培养处于教育系统的顶层,承载着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和推动科研创新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实施战略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是衡量一个大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围绕国家人才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实中还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和新的挑战,[1,2]如研究生质量与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依然任重而道远。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元,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支撑,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建设基础。如高等教育专家朱九思先生所说:“学科建设,关系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术层次,学术水平与学术环境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与学生综合素质;关系师资队伍及其学术视野,教学研究条件与学术研究水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风状态和情操陶冶水平。”[3]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加快建设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4]
作为高校的两大核心战略性任务,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5,6]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土壤,也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培养出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研究生培养会反哺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发展之基,因为研究生不仅是一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有助于促成原创性一流成果的产出,而且承载着对学科知识和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创新。基于二者间牢固的嵌套关系,高等教育界提出了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培养[7]或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8]等对策和路径,然而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和协同推进,还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以导师团队方式合力承担研究生培养的模式能够成为一体化推进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当前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型、创业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也迫切需要能够解决制约科学发展重大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以使我国能够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站稳脚。然而,目前所培养的研究生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较单一。现有的单一学科培养体系和单一导师指导模式,虽然为研究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提供了保障,但是在体现知识体系多元性和综合性、增加学生学识广度、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宽广的知识面、综合多元的知识结构是形成独到见解和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前提。当今新科技和新兴产业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知识面较窄和知识结构较单一的研究生不具备解决新科技和新产业中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很难满足新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需求。二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研究生导师虽然在不断增强自我的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但是导师个人的知识背景、能力特长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单一导师指导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发散性思维、多维度思考、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潜在的不足。此外,研究生能力的提升虽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最核心的是研究生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自主性等。而现有的单一学科培养体系和单一导师的指导模式很难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在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生的潜力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方面仍存在很大挑战。
学科建设是一个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过程。加之学科建设的质量不仅关系着学科建设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其决定着高校和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具备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需求的能力。因此,学科建设是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的关注热点和焦点。自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各高校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科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然而,学科方向内联不强、交叉融合不够等现象还普遍存在,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许多核心关键核心技术还未突破,存在很多“卡脖子”问题。[4]如何有效推进和加快学科建设还需深入研究和探索。[9]
二、教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
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根本上要依靠教师。[5,10]一方面,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目标、方向、建设内容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行性,在研究生培养目标、模式和保障体系,以及学科建设中所涵盖的学科方向和结构、建设目标和建设模式、师资队伍梯队、资源配置等研讨和制定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出谋划策。可以说,教师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中顶层设计的核心决策者之一。另一方面,教师既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之一,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此外,教师还是研究生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评估者之一。因此,教师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三、以团队方式合力承担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可作为一体化推进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每位教师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一定的科学目标,但是对于复杂且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不同专业特长和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共同参与。因此,由目标相同、知识和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应运而生。将科研团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以团队方式合力承担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一)能够有效汇聚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师资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
以科研团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能够汇聚一流的导师资源。科研团队的每位教师,分别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而且在擅长的研究领域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成果。以科研团队作为导师团队,能够引导研究生进入学术科技前沿,而且在研究生探寻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过程中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同时在研究生对科研成果整理、归纳、形成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过程中能够给予专业的辅导。
以科研团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有助于为研究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资源。一方面,科研团队在推进科学研究过程中会不断丰富和持续搭建科学研究平台,这为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条件保障。另一方面,科研团队为了推进一流科研成果的产出,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实践资源和国际联合培养资源。
科研团队的锐意进取、热爱科学、团结协作等精神为研究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科研团队中的教师积极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并且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激发创新思想,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创新文化资源。此外,科研团队表现出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能引导研究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树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大格局、大情怀。
(二)能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多元化、系统化和全局化的指导,也能对研究生给予多环节、多维度的评价
课程学习虽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占时长较短,但是对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非常关键。实施“团队指导制”,一方面,可以保证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和特点,会增强教学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这些有助于激发研究生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而且能够使课程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课程资源能够充分呈现前沿性、特色性以及国际性。
合理科学的监督评价对于达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非常重要。以团队方式合力承担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科研工作的开展、学业成果取得3个核心环节)进行监督。同时,多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能够在不同阶段并从不同角度给出多维度的评价,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三)有助于高层次、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如上分析,以团队方式合力承担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克服了单一导师模式培养出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解决新兴产业中复杂科学技术问题能力欠缺等不足。培养出的研究生不仅能够具有系统连贯、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会得到全面发展,其学习质量和持续发展质量都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四)有助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团队合力承担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增强了团队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催生更多的创新火花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促成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这将大幅提升科研团队对复杂科学技术问题的攻关能力。其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及团队成员联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无形中激发了团队教师不断进取的动力,教师会自觉地要求自己不断增强学术前沿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敏锐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因此,团队教师的科学研究激情、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教师自身能力将会得到显著增强。
(五)有助于促成一流成果的产出
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既有效提升了导师的水平,同时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科研团队和研究生会选择前沿的、具有挑战性的、产业领域卡脖子的、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有利于促成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一流创新性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激发了团队教师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热情与激情,这会使新的创新思想源源不断的注入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够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地持续产出。
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和打造成一流的学科,进而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及学生个人需求,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根本目标。以团队方式合力承担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形成不同学科知识高度交叉融合,而且能够集结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师资、平台、氛围等各种资源,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会拓展和加强团队教师间开展更多的深度合作,这将有助于争取到大项目、搭建起大平台、产生重大成果,助力和推进学科的建设发展,因此能够实现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是一体化推进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耿有权. 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诸矛盾[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1): 14-18.
[2] 梁传杰. 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审视与重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 1-7.
[3] 朱九思, 文辅相. 论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2): 14-21.
[4] 陈天凯, 董玮, 张立迁, 刘晓, 胡明列, 贾宏杰, 郑刚. 基于需求导向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3): 13-18.
[5] 刘国瑜. 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 21-25.
[6] 齐昌政, 郝书会, 赵弘, 汪志明. 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3): 66-70.
[7] 蔣丹丹, 陈跃文. 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 51-52.
[8] 胡忠华. 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抓手,助力一流学科建设——以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2021(1): 177-180.
[9] 杨超, 徐天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6): 25-31.
[10] 周文文, 谢彦洁, 林成华. 导师视角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10): 52-53.
(责任编辑: 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