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 实践路径探析

2022-05-30袁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大学生

袁莉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着在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和劳动实践方面的发展困境。依托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价值意蕴,考量劳动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特性与互通性,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多类别劳动教育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将红色文化用“活”,还能给予劳动教育以精神滋养与引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7-0056-04

“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思想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教与学的过程,劳动教育需要紧跟时代脚步,紧追发展问题,落实劳动教育在“思与行”方面的育人魅力。立足于我国现代教育国情和教育文化的背景下,继续探索我国特色的劳动教育发展的道路,构建指向内在生命旨趣的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是未来劳动教育发展应该坚持也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命题。红色文化则涵盖了中国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且具有历史追忆和未来追求的一个思想性的文化综合体。我国劳动教育要实现其生命力和活力的再造,以劳动为中介促成个体全面发展就可以依托与劳动教育共同价值追求具有精神血气的红色文化。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以劳动历史观、劳动幸福观和劳动解放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最深层次的理论根基,是我国劳动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些曲折,在做法上有过一些争议,但坚持劳动教育是社会共识,教劳结合始终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保证,始终是确保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与方向的基础,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唯一途径。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相区别的是,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教育重心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我国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已有所变化,学生的学情也随之变化。面对我国当前劳动教育偏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单一问题,在摆正劳动教育的定位下发挥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

(一)劳动认知偏差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况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理论武装不够彻底以及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高校群体内的广泛蔓延,大学生抵制社會消极思想侵蚀的能力薄弱,偏离科学的劳动认知,片面追求及时享乐与暴富心理,丧失了脚踏实地、勤恳耐劳的劳动品质追求。由于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便也出现了将工作、日常生活劳作等诸种劳动形态视为剥夺人幸福的工具的不正确看法,无法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是高校学子涵养劳动精神、锻造实践品格的第一步,是劳动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大学是青少年人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重视学生对科学的劳动认知的把握和应用,才能为我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面貌的劳动者。

(二)劳动意识薄弱

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受教育者在校园教育阶段脱离劳动教育实践,重智育和德育而轻劳育的现象非常严重。建立在模糊的劳动认知基础上,必然会影响着正确劳动意识地形成。劳动认知与意识地错位是形成劳动教育困境的认识根源。大多数学生认为劳动是自己的事情,但并不是自己的责任。认为劳动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基本保障,但并不认为劳动是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其原因在于忽略了人的本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包裹下的,不仅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价值,也要融入和奉献社会,帮助那些无法劳动的人创造价值。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青年学子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增强本领和担当,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国家建设,帮助他人。

(三)劳动价值式微

面对社会现实,如今大部分学生,没有将劳动作为刚需的生存背景,没有认为劳动是自己责任的坚定意识,更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承担力所能及地劳动,劳动的地位依旧被边缘化。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队伍整体素质状况良好,但受国际全球化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背景下不良思想地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价值取向扭曲的现象。体力劳动被矮化,脑力劳动则被过度神化,新时期劳动形式的本质被歪曲理解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高校教育中,对劳动价值存在着一定的误解是高校劳动教育迟迟没有起色的价值根源。只有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与热爱劳动才能产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幸福。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之中是未来社会攻坚的核心力量,针对大学生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是确保我国社会在未来阶段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

(四)劳动实践乏力

缺乏完善的学校支撑保障,是劳动教育效果发生偏差的实践根源。在学生形成劳动认知的关键时期,社会给予了错误的引导和乏力的保障是学生劳动认知偏差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学校作为高校学子在劳动认知、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方面的矫正者,却未真正承担起学校的责任。学校重视不足,造成高校劳动教育成为一种教育形式而已,与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渐行渐远。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锻造实践品格来达成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效果。所谓劳动教育的实践不向锻造实践品格方向靠拢,就会脱离轨道,成为空谈。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模式设计

劳动教育作为个体成长的实践,必然关涉着个体身心成长的方方面面。如果仅关注个体身体—理智性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培养,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则忽视了更高意义上的“文化”对于个体成长的基础性价值。劳动教育以独特的“身”与“心”充分参与的实践教育活动,在学生培养方面发挥着特殊的教育魅力。但无论劳动的复杂程度如何,都包含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一定的知识加以指导。有针对性地将红色文化内容与劳动形式互相匹配,在富有创造性且立体多维的耦合机制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一)将红色文化中的奉献精神融入服务性劳动

劳动作为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必然促使人与人的交往增多,那么就为人的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在劳动过程中,以体现奉献精神的红色文化为教学素材,有意识地运用特色的教育内容来引导客体走向第二课堂的服务型劳动,将红色文化精神牢牢嵌入劳动实践中是锻造个人优秀品德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困难群体中,感他人之情,理他人之苦,助他人之力,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奉献自我。通过服务性质的劳动,加深双方的情感交流,增强双方的劳动依赖性,体会为他人劳动的美好来陶冶道德情感、提高品德行为能力。

(二)将红色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科学地融入思辨性劳动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积累的时代精神产物。体现创新精神的红色文化,是我国奋斗史的集中体现,是影响大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素材,是我国珍贵的教育资源。在思辨性劳动教育中,就要落实“看、听、思、悟、行”的教育过程,发挥红色文化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影响,激励学生用理性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应对挑战。脑力劳动参与的创造性、复杂性是劳动教育促进人智力提高的重要必备条件。将具有高度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贯穿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要始终强调个体体验,以趣味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踐,使其在劳动实践中发扬劳动精神。只有克服割裂体力与脑力劳动中的劳动教育形式,在思辨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劳动中增强学生的智力素养。

(三)将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全面地融入生产性劳动

学生在校期间正是需要通过劳动实现知识从识记到理解再到运用于实践,以至再回到知识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在生产性的劳动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让学生全面参与或感受的较为全面的生产过程,有计划地在各方面培养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分工所带来的学生片面发展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要运用好红色文化内容,有针对性地将体现奋斗精神的红色文化内容输送到学生心中,根据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劳动为中介形式,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导学生产生共情的过程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和斗志。从而使学生在生产性的劳动中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培养意志力与勇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将红色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完满地融入艺术性劳动

红色文化之所以定位为“红色”,是因为它的精神内容代表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对正义的追求与坚守,寓意了我们对红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我们对红色文化内容始终保持敬仰之心。劳动不是一种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而是蕴含审美的“艺术”。艺术是情感表达和接受的双向渠道,艺术创作中饱含浓郁的情感和其历史情境的再现的强烈视听冲击和心灵震撼力,能够有效地调动艺术欣赏者和创作者的感官冲击,激发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想象,触动人的心灵。在许多有关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的劳动实践中,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将这份情感融入众多艺术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内在的主体认同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最大程度扩大学生精神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性的劳动实践中升华学生的对美的感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创造能力。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向

劳动教育具有文化属性,需要以文化为依托。红色文化所强调的精神主旨与劳动教育主旨相通性是两者能够融合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利用好该文化资源,借助其精神内在动力,指引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具有红色文化主旋律的劳动活动中潜移默化发挥在劳动认知、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的纠正效用。

(一)强化大学生劳动主体的心理认知

在红色文化浸润的多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以沉浸式的方式与学生一同构建科学的认知片面性,引导大学生远离惰性,克服追求安逸和享乐的本能。学生在经历劳动的磨炼中才能不断成长,不断体悟。马克思指出:“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帮助大学生扭转对劳动的认知体系,就要帮助大学生抛弃被视为“被迫性”与“异己性”的劳动惯性思维,逐渐构造劳动的主体性思维,使学生明白劳动是人自我实现的手段,不是人生命的“外化”。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劳动乐趣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总结,从而长远地改变对劳动的原有认知,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二)启发大学生劳动责任的社会意识

通过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和学习劳动精神,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劳动中,促使其领悟劳动对于社会的意义。马克思认为,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就是在改造着现实的劳动这种实践活动中参与到了社会关系中,对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劳动这种实践形式不仅对个体成长产生了影响,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依托优秀的红色文化背景,强调以“文”化人。教育过程中要对劳动持高度肯定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的激励机制,引导人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明白劳动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发挥“身”与“心”充分参与的实践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将自己的主观意志融入社会大发展中,在劳动过程中参与到塑造历史进程中,从而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

(三)树立大学生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

当下,高校劳动教育呈现出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实践形式,缺少了价值层面的考虑,直接就学生的劳动行为进行安排。要引导学生科学劳动、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就需要学生充分的价值肯定,从而引领整个劳动教育实践合理有序地进行。劳动教育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体验,必须依靠劳动价值观教育。不同于其他思想家对劳动的认识,马克思始终以劳动对整个人类的作用和意义的宏大视野来审视劳动的价值。马克思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劳动价值观的终极追求,对劳动在创造人类自身、维持人类生存、促进人类发展以及劳动的地位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极具民族特性,它与马克思主义劳动精神高度契合,其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往劳动教育对劳动的过分强调使其自身的价值属性受到遮蔽,红色文化则正好弥补了劳动教育模式的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用红色文化中的有益内容去净化大学生心灵,感受劳动精神所带来的改变,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锻造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成就其优秀的个人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借助劳动教育过程,可以就多类别的劳动教育活动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我国以往的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一定程度的忽视和其对个体全面发展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劳动教育一直偏重于简单空洞的实践活动形式。人类任何的活动都離不开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劳动教育作为一种以“育人”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也离不开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红色文化能够映射过去,也能建设未来。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以劳动为手段充分引导学生成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过程中,不仅让红色文化资源焕发生机,也让劳动教育走进学生心中。二者的融合,不是谁主谁次的或然关系,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交叉融合、互为裨益的“相生”关系,二者的融合既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断完善的要求,也是红色文化建设自身的需要,能够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I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4]古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审视[J/OL].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2021-04-01].

[5]徐乐乐.劳动教育是什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2):114-122.

[6]张璐.红色文化与高校“三全育人”的融合:内涵、价值与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0(12):156-159.

[7]翁伟斌,王刚,余宏亮,等.“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路径”专家笔谈[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2):182-195.

[8]位涛,孙振东.论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劳动何以促成个体之成人[J/OL].当代教育论坛:1-10[2021-09-17].http://202.114.181.48:80/rwt/CNKI/https/MSYXTLUQPJUB/10.13694/j.cnki.ddjylt.20210916.001.

[9]兰州财经大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庞庆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四重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21(9):72-76.

[10]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2):12-19.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12] 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13]黄家慧.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J].沈阳干部学刊,2020,22(5):46-49.

[14]张欣.困境纾解: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2):111-114.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劳动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