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2-05-30孙玉晶杜劲冯益华

关键词:学科交叉新工科三全育人

孙玉晶 杜劲 冯益华

摘 要:开展“新工科”背景下“三全育人”建设研究属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基于科学合理交叉融合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健全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改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导向、结合实践、自主学习融为一体的多学科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三全育人;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TB-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7-0086-04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指出,在未来几十年,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将与其交汇融入协调促进。其中,工程技术特别是先进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快速提升、国家进一步富强的重要引擎[3]。2016年“新工科”这一概念被提出,教育部积极组织高校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天大行动”和“复旦共识”。显然,新工科是在全球不断发展的新科技、新产业以及新经济环境下,基于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4]。

基于“新工科”构建理念,交叉与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目前大多数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实践体系。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每年各个学院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比赛千余项,但绝大多数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并未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阻碍了高水平成果的产生,也未真正实施“三全育人”。基于此背景,运用“三全育人”理念实现“新工科”的发展建设事宜。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思想为基础,并以校企合作为起点,建立校企合作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机制[5],并进一步复制和推广该体系,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提升实践实验平台,优化考核考察机制,同时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推进创新育人培养模式,实现“新工科”“新时代”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综合能力和工程创新的素质提升。

一、“三全育人”全员育人理念与“新工科”项目的融合

加强学生创新开放实验室建设,建立多学科交叉开放型实验室。利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引导设立各类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训练中心和创业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实时共享。建立健全学校科技创新资源,并实现向全体在校生实时全面开放,促进全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建设多学科交叉赛学互促平台,制定赛事实施方案,开展基于实践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竞赛。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创意设计、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组织以多学科交叉为主题的科创竞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國“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标志性大赛。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和优秀企业家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例,以教务处为牵头,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调动在校师生申报“大创项目”的热情。学校通过初审和复审等环节推荐出优秀项目进行立项,针对项目具体实施内容,提供经费并全程督促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鼓励以论文,发明专利等成果的积极申报,实现了鼓励组织申报,提升参与热情,推动成果产出,整个过程体现了“新工科”项目的全员育人。

二、“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与“新工科”项目的融合

多学科交叉项目孵化转化平台建设。依托大学城科技园和企业,建立多学科交叉项目孵化转化平台,将学校内产生的高水平成果予以支持和孵化。构建多学科交叉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学院资深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工场、创客中心、创业基地、创业大本营等模式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固定创新创业场所。结合当前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指导老师的领路作用,在“新工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可实现创新实践全过程的锻炼,并能及时发现短板,结合指导老师的经验,优化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创新思维的应用技巧和基本方法,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短板,争取学习成效,并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三、“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与“新工科”项目的融合

与企业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包括多学科交叉通选课程、课外实验(开放实验)、学术报告(沙龙)、创业实践(经营)活动等。鼓励学生通过科研立项、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优先)、科研学术论文以及发明专利等途径获得学分。基于此,通过建立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知识图谱,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延伸专业课学科内容,探讨跨学科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尝试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商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业规划设计等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学生潜质培育各类创新创业团队,围绕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探索新的研究课题。开展关于多学科交叉创新的全校通选课,聘请不同学院的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联合授课。设计多学科交叉的课题,并以课题为导向培养各学科本科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鼓励不同学科本科生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上述工作策略能让大学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从而实现大学生多学科、多经纬度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学会捕捉创新点和总结归纳;培养大学生积极全面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处理社交人际间的关系;实现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向上个性;加强培养大学生掌握全局的能力。

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发展部署,这对工程科学科技人才的培养的锻炼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面对新技术和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体的迅猛发展,亟须新型的复合工科技术人才[6]。为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国家适时提出“新工科”建设。但是“新工科”属于交叉学科范畴,是基于多学科、广维度、宽口径的能力融合与协调[7]。但是目前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工科技术人才已经满足不了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体的发展需要,所以亟须更新工科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因此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属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革,稳固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健新与健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改革优化评价考核机制,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逐步建立健全创新导向、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落实实践融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显著提高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四、“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纵深发展关键在于破题落地,要推动工作理念由管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顶层优化设计,围绕学生品德培养、学识提升、能力造就、素养拓展来完善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全员育人职责到岗,全员是“三全育人”的基础,要进一步明确育人岗位职责、夯实育人主体责任、探索建设不同岗位的育人渠道、挖掘不同岗位的思政要素,全面提升全体教职医务员工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推动全过程育人工作到家,全面梳理工作“到家”与“不到家”的标准,确保辅导员各项工作制度全面落实,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稳定、待遇落实、职责到位,育人工作覆盖到全体学生;要推动全方位育人协同到位,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类育人主体和网络、文化等各类育人载体的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建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发挥学校党委、校区工委、学院(培养单位)党委的推动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各级党组织对“三全育人”工作的统筹引领,协同推进一校三地育人工作成效提升。

五、“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的要求

首先要凝聚共识,明确“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三全育人”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是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的需要;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各部门、单位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快进度,全面启动“三全育人”建设。其次要落实到位,不断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实效。各部门要结合实施方案内容,制定配套方案,推进举措落实,做到定准目标、关注过程、明确任务、落实有依。第三要抓好主线,推动形成强大合力。结合工作任务落实,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二级单位具体落实、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举措

作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牵头建设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认真落实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文件要求,加強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渗透。构建了包括1个领导小组、2个指导文件、3类德育课程的“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基于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各门专业课程的体现,大力推动以“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线下“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与线上“3+X”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齐头并进,通过评选“德融教学”好教师、“德融教学”好教案、“德融教学”好课堂,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金课,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提升。“德融课堂”作为一项促进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积极推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课堂为载体,着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8]。

随着“三全育人”思政教学的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与改进,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并在课程教学时予以实施,弘扬传统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乐于奉献、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明确教学内容中思政要素及其切入点,增加实例说明,将时代的正能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中国智造自信。“德融课堂”依然成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育人密码”,并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2020年初,应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新学年第一学期,学生们无法返校同聚在课堂里进行面对面线下学习,学校(科学院)反应迅速,立刻部署,开展线上课堂,保证了学生“停课不停学”。新学期线上第一讲便是校(院)党委书记为学生们上“云端战‘疫思政课”,鼓励学生们认真学习“战‘疫英雄”的奋斗精神,在疫情大考中强化“青年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爱国意识;勇担社会责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科学素质,勇于砥砺奋进;提升文明素养,加强品德修养!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科学院)通过同时展开线上培训、教学督导、典型示范三方面引导教师进行个性化探索,形成多效融合的“3+X”线上“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于每门专业课程之中,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总体要求。

以“新工科”为基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建立校企合作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体系,并以校企合作为起点,探索建立校企、校校、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构建多学科、广维度、宽口径的课程知识图谱,完善创新育人实践实验教学平台,优化改革考核机制,满足“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技术人才在工程创新和综合能力的素质需求,进一步优化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

參考文献:

〔1〕贾佳霖,袁平凡.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反思——以A职业院校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86-89.

〔2〕张凤翠.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0(14):70-71.

〔3〕新华网.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6/03/c_1110968875.htm.2021-11-15.

〔4〕朱由锋,王素玉,韩善灵.新工科背景下本科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223-224.

〔5〕周杰.知识转移视角的校企双元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03):106-109.

〔6〕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19-23.

〔7〕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05):38-41.

〔8〕山东教育新闻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融课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http://sdjyxww.com/gdjy/24550.html.2021-11-15.

(责任编辑 徐阳)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hree-wid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SUN Yu-jing, DU Jin, FENG Yi-hua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353, China)

Abstract: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Three-wide education"for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re 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platform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reform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which will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multi-disciplinary education system featuring classroom teaching,innovation-oriented, integration with practice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Three-wide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rossing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新工科三全育人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