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民歌中红色基因的生成与传承研究

2022-05-30郭华顾婷婷

关键词:红色基因课程思政

郭华 顾婷婷

摘 要:巢湖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民真挚的情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见证了我党百年光辉历程。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红色主题歌曲,理应收获更多关注和演出机会,令其艺术思政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具体的巢湖民歌作品和案例,重在探究巢湖民歌中的红色基因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发展,以及在当下与未来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去传承此类非遗文化等问题。

关键词:巢湖民歌;红色基因;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7-0070-04

巢湖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传颂着巢湖秀丽的风光与这里人们的勤劳与质朴,更承载着诞生于这块土地上的红色记忆和流淌在巢湖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盛世中国,从传统曲调编唱到作曲家创作,从地头田间到全国舞台,巢湖民歌在歌词内容、创作手法、表演形式等众多维度无一不铭刻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和精神。这些红色巢湖民歌,是我们学习“四史”、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思政教材。

一、巢湖民歌红色基因的根植:革命的种子

八十多年前,一个牵着马的赶脚人在银屏山区行走,突然听到锣鼓喧闹、看到人群聚集,他赶忙拉扯缰绳快步上前,马脖上的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原来人们开心地唱着、跳着、呼喊着,是为了迎接打了胜仗的新四军。看着这支神采奕奕的部队,赶脚人心中振奋,不禁高唱到“打起了锣钹迎亲人,南山上来了新四军。三八枪肩上扛,胳臂上的袖章火一样红,真是一个威风!”[1]

上面是笔者聆听巢湖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老师讲解后,所想象的巢县银屏区民歌《南山来了新四军》的创作场景。这首歌展现出了当年银屏地区人民脸上灿烂的笑容、挺起的胸膛和竖起的大拇指,传达了他们啧啧称赞。这一切都归功于来到巢湖的是一支“和穷人心连心”“一条藤上长”“同是苦根生”、能打胜仗的“铁军”——新四军第四支队,以及相伴而来的革命红色基因。

1938年,日军侵占巢县后肆意抢掠和杀戮,民众生活在“三光”政策的恐怖阴影下。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来到巢湖后,于1938年5月12日凌晨在蒋家河口提前隐蔽,短短20分钟就将前来“扫荡”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击毙,缴获步枪十余支、机枪一挺、指挥刀一把、日军军旗一面[2]。这一场蒋家河口伏击战的胜利,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打出了巢县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更掀起了爱国群众参军的热潮,与此同时鼓励参军的巢湖民歌层出不穷。如《四季参军》是以夫妻问答的形式进行对唱。妻子先是劝丈夫:“你赶快去参军,保国为人民”,丈夫提出“本是种田人怎能去当兵?”“高堂父母外有孩子们,穿吃靠何人?”两个疑问,妻子则以“好铁是打钉,好男要当兵”和“堂上敬父母,堂下教儿郎,一切我承当”做出了回答,表现出作为军属的担当,最后两人一起表达“先打顽固派,后打小东洋,保国保家乡”“打垮反动派,赶走小东洋,定把英雄当”和“赶走日本鬼,我俩人再成双,永远享安康”的意愿和希望。不仅如此,这首歌每段以四季不同的景色为开头,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可以参军,展现出巢县人民已做好长久抗战和持续支援共产党的准备和决心。在这样的参军热潮下,至1939年5月,新四军四支队已发展壮大达到一万余人,除吸纳巢县参军群众组建两个游击纵队和四个游击大队外,还直接吸收热血青年一千多名参加到四支队的各部。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的新四军,更是继续掀起了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新高潮[3]。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巢县人民仍不畏牺牲,倾尽所能,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的军民鱼水情深、血肉依存,也深深烙印在一首首巢湖民歌里,代代流传。有的如《手指顽固派咒骂一声》,节奏鲜明、乐句短小精悍、旋律上口,直接揭露顽固派“敌到无为你们都不问,伪军的土匪你不打,单打我们新四军”的丑陋行径;有的如《大反攻》,采用了杨柳青调的旋律和分节歌的形式,前三段控诉了“蒋匪进攻解放区”后,“见东西抢”、敲竹杠、“见妇女勾,见男子抽”,劳苦百姓“人人愁”的心情,后几段讲述了“共产党军队要集中”大反攻,人民终于得以“有意见讲,拿主张”“对半租减,高利债免,大翻身”的命运转折;又有如《前线上传来一捷报》,在传达新四军在巢县圣家桥打胜仗的好消息时,仍不忘斥责顽固派残害人民并鼓舞同胞积极参军。

毛主席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4]正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红色基因牢牢扎根于巢湖这片土地上、流淌在人民的血脉里、融入百姓的心声之中。巢湖民歌在原有音乐风格和地域文化内涵基础上,不仅记录了可歌可泣的抗敌英雄事迹和强烈的爱国心声,表达了军民间真挚的情感,还因其易于被当地民众接受,成了团结群众、号召革命的思想宣传武器。

二、巢湖民歌红色基因的弘扬:人民的文艺

1955年3月的一个夜晚,来自巢湖民间歌手胡吉英和刘宏英走进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代表巢湖人民为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献唱一曲《姑嫂对花》。两人那清脆嘹亮的嗓音、自然质朴的演唱方法和真情实感的表达,博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高度贊扬。90岁的胡吉英奶奶回忆演出后与领袖们一起合影实在太激动、太兴奋,还怯生生的没敢同别人一样上前去和毛主席握手。

这次巢湖民歌走进中南海,体现出党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是我党始终不渝探索建设先进文化的举措,是巢湖民歌发展和红色基因进一步渗透、发扬的重要起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唱巢湖民歌对很多生活困难的人来说,是为生计所迫。如胡吉英一家从安庆桐城逃荒至巢湖北部,在东黄山一带石塘洼的大山里存身,靠放羊、卖草为生,那时唱巢湖民歌主要为了解闷解乏,驱散内心的孤独和身体的辛劳。还有巢湖民歌发源地的代表人之一——江道才,童年时爸爸去世,靠妈妈一担箩筐挑6个儿子逃荒来到肥东,寄住在地主家一间房子里,打一天零工得一天工钱。没有活儿的时候就只能去挨家要饭,老四敲碟子、老五拉胡琴,其他兄弟就跟着帮唱和拿褡裢装讨来的粮食。那时唱歌是讨生活的手段,是儿时的艰辛回忆。

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終于翻身做主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劳动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巢湖民歌发展的春天也随之到来。

1952年起,“巢湖司集头二庄就办起了一所民校,男女老少,白天忙生产,晚间学文化”,“如今能有机会读书,心情异常激动,学习起来也特别起劲,文化水平得到飞快提高。除读书外,他们还要求用文艺活动来歌颂党,来丰富生活,表达翻身后的愉快心情。”[5]自那时起,江道才、江道法、江道年等几人开始牵头组织每周的文化日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唱民歌、跳舞、排戏剧、打篮球,文化娱乐生活丰富而精彩。据江道才的女儿回忆:在以前那些嘴里总爱哼唱调调的人是被大家指指点点的,认为他们有点“不务正业”。后来生活好了,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不仅唱得好听而且张嘴就能编词,令大家刮目相看,纷纷开始接受、喜欢巢湖民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都会唱。司集镇逐步建立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场馆、俱乐部,成立了各种文艺宣传队:“黄忠合唱队”“奶奶歌舞队”“‘三八合唱队”“儿童合唱队”等等,整个乡村“歌声遍野、诗画满墙”。1958年被国务院评为“社会主义劳动先进单位”,授予“全国文化之乡”称号。正因如此,“司集公社在县、市、省都成了优胜红旗单位,并于1959年春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获得国务院的奖励。”[6]

此时的巢湖民歌的歌声里终于没有了旧社会的辛酸,而是充满了劳动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对理想的追求。《幸福不忘共产党》记述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半段“唱起门歌泪汪汪”,因为旧时候“身背锣(哎)鼓走四方,拖儿带女去逃荒”;后半段唱的是“翻身解放当主人(哟),我唱起门歌嗓音亮,从早唱到太阳落,月亮星星都赏光”,因为“自从成立合作社,社员个个喜洋洋,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门歌本是登门乞讨时所唱,但此时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作用,成了一种独立的民歌体裁,进行了红色主题的编创。

因为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巢湖民歌不仅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前来采风,也编进了学校教材,更推向了全世界。红色基因时刻伴随着巢湖民歌的发展,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巢湖民歌红色基因的传承:文化的血脉

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就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巢湖民歌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音乐界、文化界、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在作品挖掘、整理、高校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着显著成果,在此不再赘述。笔者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就高校如何更好传承这一非遗艺术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提出几点建议:

(一)挖掘、筛选、整合优质的红色巢湖民歌课程资源

巢湖民歌的红色题材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革命性的主题,如《打石白米缴公粮》《新四军好比一条鱼》等,主要记录了新四军在巢湖积极抗日的英雄事迹、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以及巢湖人民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二是政策宣传类的题材,如《兴修干起来》《提高生产靠互助》《伴着秧歌织翠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人民终于翻身做主人,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后,社会结构、劳动形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巢湖民歌作为最贴近当地群众的艺术形式,自然就成了宣传政策、教育人民、凝聚群众力量的上佳选择。三是人民群众借歌声抒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的感恩,如《遍山枫叶红似火》《劳动人民手一双》《山乡金秋歌儿多》等。这类作品一般为分节歌形式,旋律不变,但描绘出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的生存状态。

目前高校开展的各类巢湖民歌课程中,教学的主要框架更多是按照巢湖民歌的体裁来划分的,由于研究和表演选曲的“惯性”,没能给予这类题材的巢湖民歌足够关注和充分重视,因此可以在各个板块的选曲中考虑加入相应的红色巢湖民歌。还可以按照题材进行主题式、专题式课程的讲解,如“水文化”“秧文化”“爱情观”“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再专门纳入“红色记忆”的版块或“红色巢湖民歌”专题,引导学生在学唱红色巢湖民歌的同时了解植根在巢湖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精神,接受思想洗礼。如果是线上MOOC课程可以建立红色巢湖民歌资源库,将与歌曲有关的人文历史资料等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全方位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二)体悟、演绎非遗文化背后的红色故事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是情感的产物,红色巢湖民歌的学习绝不能仅停留在浅层了解、听赏和单纯的学唱。应建立在充分感悟、理解背后的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的基础上,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将音乐情感内化,继而再通过舞台表演进行二度创作,从输入到输出,方形成完整的艺术学习过程。

笔者与巢湖学院艺术学院陈茜副教授指导排演的《巢湖民歌音乐情景剧》中,精选了《南山来了新四军》《送郎参军》《四封家书》三首红色巢湖民歌改编为音乐剧。每一幕剧由大屏和舞台道具展现出环境背景,学生进行角色人物的扮演,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过渡到巢湖民歌演唱。根据三首民歌的内容题材,设计出丈夫在银屏山看到新四军队伍打胜仗——妻子在参军宣传站劝丈夫参军——一家人在家中读丈夫从部队写回的家书三幕剧情脉络,演唱也综合了独唱、对唱和轮唱等形式,采用钢琴伴奏,更结合情境加入了快板等乐器。在历史情境中进行巢湖民歌演唱,观众不仅获得了音乐欣赏体验,更能精准了解到民歌背后的红色历史,感受到音乐中所再现的真挚情感,能真正实现“艺术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传统课堂中欣赏和学唱巢湖民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接受者,但在表演中他们成了主动输出者,这必驱使他们去深入了解、挖掘当年革命先烈、人民群众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因此笔者认为,相较“讲述”红色故事,更应当注重接受者是否能切实体验和感悟到红色故事的精神内涵,并能让接受者再成为新的“讲述者”,让红色基因真正实现“传”和“承”的持续传播和发展。

(三)编配、排演红色主题巢湖民歌伴奏和舞臺表演

红色主题的巢湖民歌演出不多的因素之一是没有成熟的伴奏和舞台表演设计。文艺节目的排和演是相辅相成的。作品的编排越细致,演出效果就越好,演出的机会就越多,继而促进了更多样、更细腻的编排甚至是各种版本改编,形成良性循环。那些经常演出的巢湖民歌经典曲目经过了几代音乐家们的编配和改良,由歌者和演员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进行打磨,已经基本成熟。那些由专业作曲家们新创作的巢湖民歌,有着完整、丰富的曲式结构和配器,音乐更具有层次感。而这些传统的红色巢湖民歌基本上没有编配过成型的伴奏音乐,演出中选用钢琴即兴伴奏的效果欠佳。因此,要想红色巢湖民歌走向更多舞台,对其进行音乐和舞台表演的重新编排是必不可少的。

建党百年后,我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凝结着中华民族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的巢湖民歌也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和机遇。我们应当以歌重温岁月,再现党的历史,让红色巢湖民歌唱出新的时代感,燃起理想和信念,将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成为火种激励吾辈奋力前行。

——————————

参考文献:

〔1〕魏树由,高歌.巢湖民间歌曲集[M].黄山书社,2019.

〔2〕朱诗漫,方娟.新四军打响东进抗日第一枪[EB/OL].https://www.sohu.com/a/25608247_119865. 2015-08-04.

〔3〕南华.新四军歼灭日寇第一仗 四支队蒋家河口伏击战[EB/OL].https://www.meipian.cn/31 rg5dja.2021-12-04.

〔4〕康凤云.党的根基在人民 党的力量在人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10-25.

〔5〕安徽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小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伟大胜利——谈司集乡的文化大普及大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1960(01).

〔6〕徐三思.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司集的胜利[J].人民音乐,1960(04).

(责任编辑 徐阳)

Research on the Gene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Red Gene in Chaohu Folk Songs

GUO Hua, GU Ting-ting

(Chaohu University Academy of Art, Hefei 238024, China)

Abstract: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ohu folk songs carry the sincere feelings of the people, condense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witness the glorious cour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a century. Among them,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red theme songs, which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rt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works and cases of Chaohu folk song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red gene in Chaohu folk songs is generated and developed, and how to better inherit this ki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relevan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aohu Folk Songs; The Red Gen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红色基因”孕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