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想象:教师作为伟大的启蒙者

2022-05-30佟柠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7期

【摘 要】站立于摆脱主客观局限性的起点上,教师想象自己拥有完美智慧,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并在一个尽可能完美的条件下展开教学,以此探寻回归本真教学之路。在这样的教学想象中,教师应该是伟大的启蒙者,能够做学生探究的启发者、实践的支持者、品格的榜样者和反思的引导者,并通过自身的志向、勇气和智慧,让这一精神创造长存并得以实现。

【关键词】教学想象;教育启蒙;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4-0012-04

【作者简介】佟柠,江苏省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无锡,214121)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学想象的价值在于教师不囿于主客观条件,敢于摆脱现实的牵绊而对教学展开联想——如果摆脱了升学的压力,我会如何教学?如果我是如孔子般的教育家,我將如何教学?如果我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我该如何教学……

一、教学想象的起点:超越主客观的局限性

1.拨开客观局限制造的迷雾

拨开客观局限制造的迷雾,就是要认识到牵绊理想状态呈现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物质条件,更多的恰恰是自己对物质体验的追逐。因此,把摆脱升学压力作为展开教学想象之前的第一层超越,就在于回归教育的本真目的,回归教学的本真使命。教育的目的在于纠正偏见,让学生产生正确或者尽可能完美的知见。偏见源于对某种单一功利性需求的追逐而遮蔽了对全局的认识。完美的知见只能来自完整丰富的认识和体验活动,也就是五育并举才能全面发展。

2.战胜主观局限引发的怯懦

想象者的主观角色认定直接影响着想象的结果。教师有时会认为自己不够完美,还不具备实施更好教学的智慧条件,从而不敢去大胆想象。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公认拥有圆满教育智慧的圣人。把“如果我是孔子”作为教学想象的角色起点,不仅仅意味着以自己身份的超越来战胜怯懦,更在于尝试以完美的智慧去想象。

培养时代新人是对教师教学使命任务的主观认知超越。事实上,如果教师仅把学生当成一个普通孩子来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未来,因为学生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教师需要看到学生无限的潜能。

3.让教学想象的本真敞亮

摆脱主、客观的局限来展开教学想象——在一个完美的条件下,作为一个拥有最圆满智慧的教师,去完成一个伟大而又光荣的教学使命。站立在这样的起点上想象教学,教学应该是卓越而又纯粹的。因为已经拥有了一切,所以不必妥协于物质或贪图其引发的感受;因为要从事最伟大的教学育人,所以必会全力以赴,去思考如何把人的智慧激发出来,把人的品行培养出来,从而展开高尚的教育。因为自身拥有圆满智慧,所以就会以师者的智慧来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展开教学想象,教师就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超越了主、客观的局限性,拥有完美智慧,以自身之伟大去唤醒和培养儿童之伟大。这样的启蒙者是教育家,也是思想家,是站立在人类精神的高地上来想象自己如何教学的教师。

二、教学想象的样貌:伟大启蒙者的思与行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会”到“会”就是“启蒙”。因此,教师以伟大的“启蒙者”为立足点,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事、如何超越困难、如何做得更好,即启蒙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实践、如何磨炼品格、如何解放心灵。

1.做探究的启发者

好奇心是人类意识进化的重要动力。好奇心引发了探究——学生主动探寻事物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的规律,尝试给出假设并寻求证据。探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倡导对探究的启发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所普遍推崇的教育教学方法。孔子曾作《易传》,并通过研究《易经》而“知天命”。《易经》有言:“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1]《论语·述而》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著名的知识助产术则被认为是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源头。雅斯贝尔斯认为,本真的教学与一般教书匠式的教学有根本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学生需要对书本上现成的事实和问题做一番彻底的研究,这种研究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此,学问才不会囿于纯粹知识的范围。康德在1765年跟他的读者提到:“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思考活动,而不是思考的结果。”由此可见,想办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是教学的起点,是伟大的教育家都在做的事情。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探究的启发者呢?曾有一位高中物理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关弹簧的问题:压一下弹簧并松手,弹簧的运动随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如何用一个函数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后来,有一个学生说,他想了两年才把这个问题想通,这个探究过程不仅让他知道了这个函数,而且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微分方程。这个案例能为教学想象所借鉴的是,想象我们所设计的探究问题能够让学生持续想几年,而不是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希望学生给出答案。因此,教师要布置值得探索的任务或启发式的问题,如来自现实世界、教科书上没有答案或者与之有一定出入、解决路径不明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希望了解某事、某物的真实渴望,并获得真正领悟。教师要对持续探究秉持欣赏的态度,关注和重视探究行为,放大探究品质,拓展探究价值。

2.做实践的支持者

实践就是做事。通过做事来知行合一地学习,是当前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数飞也”,指小鸟拍打翅膀,练习飞翔,即实践。《尚书》中说:“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曾写了两篇文章——《知实》《实知》,来专门论述基于知实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实知。王阳明在阐述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也使用了“真知”这个概念。知行合一的本质,就在于把信念、行动、心智、身体等,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中。

曾有一部特別火的动画片《哪吒》,里面有一个教学片段,哪吒的老师太乙真人用《江山社稷图》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哪吒在里面完成“降妖除魔”的任务,并反复回放哪吒的具体学习表现开展形成性评价,指出哪吒为杀白骨精而误伤老百姓的错误。尽管哪吒面对老师的批评不愿改正,但还是经由在老师所创设的真实、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中不断实践历练,激发了爱心,提高了认识,发展了素养。雅斯贝尔斯认为,一切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并推崇孔子对实践学习的重视。“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做中学”也是著名教育家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支持学生在学习中展开实践,积极探索符合自己任教学科特质的典型学科实践,如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地理教学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物理化学教学的实验等。教师要展开丰富且有逻辑的想象:为了展现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让学生做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做事;如果学生的表现不好,教师应该怎么办。总之,教师应创造真实的实践情境,让学生能随时真正动手实践,在做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要能够直面学生真实的学习表现,不要怕学生做不好。即使学生做不好,教师也要接纳、包容,鼓励学生继续做。

3.做品格的榜样者

品格是美德的彰显。美德是依照规律而不是私心来行事。思考会遇到障碍,实践会遇到困难,能够帮助学生超越阻碍并坚持下去的就是品格,包括勇气、耐心、毅力和谦逊等。一个人自身的美好品格是战胜恐惧的力量。学习是德性的保存。孔子所理解的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德性生活为前提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好品格。

想象一下圣人如何教美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中的含义就在于教师首先要做到不在自我私心的驱使下有所行动,而是自然彰显自己的天性美德,以美德来自然熏陶他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彰显品格的力量,做品格的榜样。教师也要意识到品格的养成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和谐向善的环境,即做真实的自己,展现好的道德。要注重对群体美德的塑造,因为个人唯有通过实践社会团体的美德才能真正成为人。同时,教师要多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品格发展情况。孔子不对学生做过分的赞扬:“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学习,从而滋生虚荣心和傲慢心。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要平和,不应有过度的责难,也不应有不适宜的夸赞。

4.做反思的引导者

反思是人类意识进化的重要路径。人类具有创造内部交流新路径的天赋,因为人类会对自己说话,对自己画画,这种刺激的行为在一个人的内部组件之间踏出了一条有价值的新路,帮助人类提升了认知,提高了学习。[3]善于反思的人也被孔子认为是好学者,因为其“日三省吾身”,能够温故知新,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学习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的重点应该放在管理自己的过失上。孔子认为,过失不应该成为行动的障碍,“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和管理学生的失败。比方说,面对没有考好的学生,要仔细探寻其原因。如果确实不想学习则要好好教育;如果仅仅是没有考好则应该去维护他,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究,更加愿意实践,更加敢于迎接挑战。

不难发现,教师作为伟大的启蒙者,其教学想象所呈现出的似乎更多的是朴素的教育常识,即用更多的时间来探究思考,进行知行合一的学习,注重美德的涵育和时常反思体悟。

三、教学想象的实现:追求、勇气与智慧

教学想象,意味着教师为自己营造一个超越“此在”的精神世界,它脱离了单纯的现实性,回归于他凭借精神的想象和创造而形成的存在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飞跃。

1.解除限制的追求

摆脱主、客观限制的教学想象,其本质就是解除教师头脑的限制。克里希纳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谈到,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如果教师拥有了深刻而真切的关怀,他就是在解除人们头脑的局限——不仅是他自己的头脑,还有学生的头脑。[4]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想象以及教学本身都是为了让学生从自身意识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走向更加完整的认知。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指向,以摆脱局限性走向完整性为己任。

2.创造现实的勇气

为什么有人不敢想象,有人却敢于想象?这说明想象也需要勇气与力量。对教学的想象在本质上彰显着教师的教学勇气,既是勇于去变革教学的勇气,也是一股创造现实的勇气。就好比地心引力一直存在,但依然有人类不断想要克服地心引力飞向太空;升学压力不会消失,但依然会有教师不受其束缚,以无比的勇气超越其牵绊。

3.充满慈心的智慧

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慈心就是感同身受之心。智慧不同于智力,它在于整体感知。教师应时刻整体性感知自己的教学及其影响,尤其是感知学生在教学中知情意行的发展变化状态,并在这种感知中进行适宜的调整,包括调整教学策略和自己的情感表达等。只有在充满慈心和智慧的状态下,来自生命本真源头的精神之力才会不断创造出美好的现实,并让这一精神长存。

黑格尔曾说:“革命一旦在观念中完成,现实就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维持下去。”这就是教学想象的目的,为了让教学现实向着更好的方向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开新.易经致用精义[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65.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89-91.

[3]丹尼特.意识的解释[M].苏德超,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200-201.

[4]克里希纳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唐超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