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的价值探寻与实践路径

2022-05-30乐继平陆其勇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

乐继平 陆其勇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具有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精神文化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此类文本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共情能力的缺失、红色主题缺位的教学困境。为了更好地对红色经典展开教学,教师需要关注语文特点,挖掘文学价值;强化文本特质,彰显红色主题;追求文道统一,助推精神传承。

【关键词】红色经典;价值探寻;教学突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51-0033-04

【作者简介】1.乐继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高级教师;2.陆其勇,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镇江,202005)教研员,正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红色经典”是一个跨界词汇,它生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后逐渐延伸到各类文化作品中。本文所指的“红色经典”特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为背景的展示中华儿女伟大精神品质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同版本教材均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作品。以当下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据初步统计,七至九年级的6册书中,至少有10篇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广泛,有诗歌、散文、新闻等;题材丰富,从多视角、多维度反映宏观的时代面貌、革命战况以及时代中个人的事迹及精神品质。这些红色经典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是每一位中华儿女不该忘却的。作品所展现的高贵的精神品质、炙热的革命情怀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超越了时代,凝聚成我们的精神内核,我们应代代传承。因此,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进行再次审视与深化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一、红色经典的文本价值

(一)文学价值

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指在具体的教学中,作为一般性教学文本所通用的文本示范价值,是狭义的概念。它包括语言技巧示范、谋篇布局示范、情感解读示范等。

(二)史料价值

历史既可以是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微观的事件和具体的个人。红色经典总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依相存,作品中的人、事是史实,但比历史记录更有张力、情感和生命力。

(三)精神文化价值

红色经典的精神文化价值主要衍生于“红色”的内涵。这类作品再现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革命历程,展现坚定不移、无私奉献的革命信念,呈现前仆后继、赤诚无畏的革命精神。对红色经典的涵泳诵读,既是对革命者个体品质的赞颂,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红色经典文本中的精神文化价值,既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

二、红色经典的教学困境

(一)共情能力的缺失

红色经典中常常包含这样三重情感:主人公当下的情感,作者叙事时的情感,教师期望激发学生获得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难以全面体察这些情感。有时教师授课时激情澎湃,但学生却显得比较茫然;有时学生可以机械地阐释这些情感,实际上却没有被触动,表现得比较生硬而冷淡。

(二)红色主题的缺位

红色经典具有一般作品的共性,但更珍贵的是其独特的“红色”特质。遗憾的是,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常常淡化处理其独特的文本特质,致使红色经典的价值并未被很好地挖掘。红色主题的缺位无疑将造成文本价值的缺失。

三、红色经典的教学路径

(一)关注语文特点,挖掘文学价值

教材中的红色经典首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来使用,学习范例是其最基本的属性。教师依据编排序列和文本特质,制定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于一般性文章,我们通常都会依照“课标”要求,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宏观的操作其实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以文本为对象,讲清文章内容;第二,以文本为支架,讲清知识方法。这样,就可以兼顾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更好地挖掘文本价值,教师不妨进行“三化”尝试。

1.抽象概念具体化

具体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为学生建立自我认知与文本内核之间的桥梁的过程。它通过调动不同读者的已有认知来打破文本与读者之间的隔阂。比如,当我们说“非常开心”时,所传达的是“开心”这个抽象概念;当我们说“像考了满分的心情”就将“开心”具体化了。“开心”的原因、程度、持久度、影响力都可以通过这句话呈现出来。

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为例,对于文中“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调料”一句,教师通常点到生活艰辛即止。而为了架起学生认知与文本内核的桥梁,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句子中的罗列手法进行探讨,将其与“吃的是菜饭”进行对比。原句通过具体的罗列方式,把食物一一展示出来,这些食物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引发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共鸣。通过有代入感的对比来诠释“艰辛”的内涵,是对“艰辛”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过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一种情境还原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字的温度。

2.文本体验个性化

每一篇文本都有浓烈的个人气息,这与作者的经历与气质相关。比如,同样是回忆自己的母亲,题目同样为《回忆我的母亲》,老舍与朱德的文章所展现的母亲形象与情感却小同大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把握住“这一篇”,寻找“这一篇”与“这一类”“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区别,发掘文本的唯一性与独特性。

文本给读者带来的个性化体验,是以文字为中介的,因此只有抓住文字的独特之处,才能获得文本的个性化体验。以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其文字特征主要有:通过转折的方式呈现潜台词;通过连词、副词来叠加情感效果;通过罗列法来增强体验效果;通过多重视角全面展现人物形象。这些特征是同类回忆性散文中所不常见的,也是此文本写作手法上的独特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些独特的手法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把握文字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体会其表现效果,完成个性化品读。

3.篇章内容素材化

当教师将视野由一篇上升至一类时,会发现不同的文本可能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在手法、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的相通处,恰恰是我们打破篇章壁垒,进行知识点讲授的统整性素材。将文本内容素材化,有意识地选取不同文本中的相通点进行统整讲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对若干文本进行片段统整,进行知识点的集中突破,讲深讲透;也可以对一篇主文本利用课中延伸或课后拓展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突破。《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的叙述视角在童年的“我”、写文章时的“我”、作为革命者的“我”这三者间不断切换。“多重视角”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也是回忆性散文的重要特点。因此,在讲授作者的三重视角时,笔者有意补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以及《湖心亭看雪》中游西湖时的“我”与写文时的“我”。以此加深学生对“多重视角”的理解。

(二)强化文本特质,彰显红色主题

红色主题是红色经典区别于其他文本的重要特质和独特价值。“红色”是革命历史的底色,它成就了作品的思想内核和眼界格局。学习红色经典,我们可以通过身份代入、由点及面、背景补充三个方面来凸显其红色主题。

1.身份代入

红色经典的作者或主人公通常有其独特的身份——革命者。革命者的气魄、精神、理想、视野等无形中融到作品中,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气质。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身份,从革命视角解读文章,能够很好地触摸作者的精神世界。

在教授《回忆我的母亲》时,笔者请学生寻找作者不同的视角,并依此分类探讨作者的情感。例如,作者在记叙不能很好地表达时,常常辅以议论抒情——“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生活”……这些议论抒情的话语展现了作者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位革命者的过程中,母亲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从作为革命者的“我”的独特视角来展现母亲的魅力与伟大。它与童年“我”的视角、成年“我”的视角相互补充,使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更加饱满而有层次。

2.由点及面

红色经典作品展现个体的故事或情感,但字里行间却常常包含同类的、整体性的情绪。由点及面的是作者创作时的无意识行为,但这应是教师在教授时的有意识行为。对于红色经典,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隐含其中的整体性的、更广阔的内容进行挖掘和展现。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是在写自己的母亲,但又时时映照出像母亲一样的广大劳动者的身影。作者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在作者眼中,母亲身上折射出的是不平凡的、勤劳俭朴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对母亲的爱和歉意,最终都融为作者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和献身的动力。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散落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罗列解析。学生读到的不仅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还有立于母亲身后的广大劳动者;不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更是革命者们不凡的境界和浓浓的家國情怀。在解析文本时,教师不妨把握住文章中由点及面的契机,开阔文章境界,升格读者眼界,帮助学生真切感受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融合,获得精神的洗礼。

3.背景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以文论文无法打开认知,大量补充也是过犹不及,补充材料的“度”是需要斟酌的。无论是课中补充还是课后延展,都需要做到适度。

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背景知识较多,如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在具体的授课时教师不必一股脑儿地全部抛给学生,而应在呼之欲出时补充。至于具体补充哪些背景知识、补充契机、补充策略等,则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再进行斟酌。

(三)追求文道统一,助推精神传承

在红色经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文道统一”,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核,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当下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更应该高眼界、高定位地对待红色经典作品,将其与学生的人格健全、精神成长相结合,赋予红色经典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笔者在《回忆我的母亲》的讲授中,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他的母亲,同时也回忆了什么?问题比较发散,学生的回答也颇为精彩:也回忆了作者如何走向革命道路的,回忆了母亲对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影响,回忆了旧时代的恶,回忆了母亲与旧生活的对抗,等等。这样,学生能够体验到一个革命者成长的心路历程,全方位地复盘这段历史,明白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以及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红色经典为镜,将历史照进现实,帮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提升的甘霖,这也是我们关注红色经典的目的所在。

总之,对于红色经典的教学,教师既要对其进行一般性文本解析,又要关注文本的红色基因,有意识、有侧重、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定位和实践——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精神,帮助学生真切体验“红色”的魅力,实现自我人格和精神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
“红色旋律”读书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创新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研究
以“红色经典”开启名著阅读之门
“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
“红色经典”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研究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