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需要钝感力

2022-05-30杨林柯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感力师生智慧

杨林柯

从字面上看,钝感力就是迟钝的感受力,也就是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不是迟钝,不是消極抵抗,从另一个方面看,它更可能是一种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教师需要钝感力?

因为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各种指标都越来越细化,不管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得面对各种指标的检验。但这种借助于大数据的细化分析,并不能检验出真正的教育是怎么发生的,诸如教师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学生在接受了知识、听了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之后,内心的反应如何;师生是不是过得快乐幸福。尤其是考试之后的成绩分析,简直就是一种对教师的折磨,严重摧残着教师的尊严和教育教学的热情。难道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说明哪个班进步了、哪个班退步了?或者哪位教师努力了、哪位教师没努力?

一般来说,学校都有月考,月考结束后都有大数据分析。有些教师吐槽道:学校管理也和手机话费一样,每个月要让人难受一次。这种幽默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在玩笑中吐槽学校那些挫伤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的事情,然后继续去戴着镣铐跳舞。

教育的很多事情其实和大数据无关,大数据里没有师生感动的眼泪,没有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付出的心血,没有师生互动的乐趣……它无非就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掌控教学质量、管理教师的一种方式。

当然,从生存的角度讲,教师要不要关注这些统计数据呢?当然要。通过这些数据,教师可以看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命题阅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如果教师的眼光仅仅盯在这些简单的数据上面,恐怕会影响自己教育教学的热情,因为有时候你投入了很多心血,但成绩并不一定如你所愿。这并不一定就说明你的方法不对,而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本身就是不能着急的,要慢慢来,正如张文质老师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当然,正常的教育里自然包括教学,因为有些孩子的学习问题,恰恰是教育问题,仅靠补课、灌输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些教师的职业倦怠,也和心态有关。

一名教师要在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生命的成长,就不能成天关心这些数据化的“显性指标”,而更要关心那些看不到的“隐性指标”,因为真正的教育往往隐含在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因此,一名真正的教师就不能把全部的心思用在追求功利化目标上,而要适当培养自己的“钝感力”。这样也许更有利于提高教育生活质量,让自己的心态更好,也会让教育变得更美好。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这本书里说:“我对别人的评价和嘲讽没那么敏感,甚至有点迟钝,别人对我的评价影响不大,我只关心自己进步了没有。”一名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学成绩不是太敏感,而是能够冷静看待,往往隐含着一种思想智慧,因为教学成绩好,并不代表教育教学水平就高。事实上,教育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并不是一种公正的评价。它把所有人平均看待,看不到个体差异,为了集体的“进步”,也会逼迫个体让步,容易给教育中的一些野蛮现象大开绿灯。

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是不是进步了,学生是不是成长了,今天的教育生活是不是很充实、很幸福。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心灵的伤害降低点,让自己能够喘口气,过得舒展一点。

改变不了评价体制,那就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了。每一名教师内心的改变,其实也是推动教育体制改变的微观力量。

猜你喜欢

感力师生智慧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钝感力》
我们的人生需要钝感力
人需要有一定的钝感力
发挥钝感力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