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2-05-30张红慧陆佳
张红慧 陆佳
【摘要】本文基于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意义,针对中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缺失和学生学习党史兴趣不足等问题,论述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策略:加强“教”“学”修炼,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切合教学主题的党史经典案例,使党史学习和思政教学内容相契合;创新党史教育融入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创设多元化、多维度评价方式,促进思政课教学高效达成。
【关键词】党史教育 中职思政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034-04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21〕8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教育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史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和党的百年实践智慧,是一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的生动教科书,是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丰厚精神养料。因此,将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意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
中职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尚未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由于受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认同感,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甚至个别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的现象。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关系着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把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有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才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赢得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成就,才使中国有了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作为青年学生,自身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洗涤思想、指导行动、学会担当,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中职学生党史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在面对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时,缺少思辨能力,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中职思想政治课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因此,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党史教育,有助于中职学生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揭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帜,以所谓“重新评价”,或者利用所谓“新资料”“新观点”作翻案文章,假设历史、揣摩历史、误导舆论的错误思潮;使学生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的真正目的,就是消解人们对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同,从而有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意识,学会理性地面对不同观点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增强育人成效
中职思政课堂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中职思政课是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关键课程。党史教育中丰富而鲜活的党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通知》指出,要准确把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课程载体,立足学校、学段、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特点、贴近学生需求,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深挖红色资源的鲜活教材,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教师要通过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改变一直以来党史教育和中职思政课教学分离的状态,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党史学习教育,自觉地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党史教育和中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深化中职思政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让中职学生了解党在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学习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汲取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中职思政课程的育人成效。
二、中职学校开展党史教育的现状
(一)党史教育在中职思政课程中的缺失
目前,党史学习教育以学生聆听党史故事、参观革命纪念馆、“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参加党史知识竞赛、交流党史读书感想等专题学习活动的形式为主。然而,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大多是高校教师在尝试和实践,中职思政教师围绕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研究较少,一些中职思政課教师认为,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他们对思政课教学是否需要渗透党史学习教育持观望态度,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片面地认为“党史学习只是对学生进行党的历史的教育,不属于思政课内容”。由此可知,忽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内容的融合,没有准确把握党史教育和中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契合点,是党史教育在中职思政课教学中缺失的原因所在。
(二)学生对党史学习兴趣不足
不少中职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因此对基础课学习兴趣不足,对思政课存在认识偏差,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党史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党史基础知识薄弱。如在一次4 100多人的线上党史知识考评中,考生考评成绩在60分以下的占44.3%。有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是让学生做“好人”,而自己就是一个“好人”,学习党史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学不学党史都无所谓。学生出现这种错误认知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知识学习有畏难情绪,加上过于单一的学习方式,如“说教式”的党史教育模式让学生感觉党史学习枯燥乏味,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當今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盛行,抖音、微博、微信、QQ等的普及,网络平台的多样化、思想的多元化,使得网络世界中不少错误的观点涌入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给缺乏思辨能力的中职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党史学习难以深入推进。
三、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教学实践
(一)加强“教”“学”修炼,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史百年既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如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教师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和区域文化,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将丰富的党史资源有效转化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鲜活教材?教师自身储备的党史知识和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修炼,提高“教”的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切合教学主题的党史经典案例,创设历史和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体验、感知、领悟党史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强化教师党史知识“学”的修炼。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高学习党史的意识,不断提升党史知识水平和党史理论素养。比如,可以通过共产党员网,观看党史经典影像、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查阅电子图书、课件资源如《党史故事100讲》等;通过人民网,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等党史资料,以此提升党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学习党史知识的平台,为教师提升党史教育能力提供示范引领和规范指导,比如我校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举办的“职业院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研修”培训班,参加学期中、寒暑假期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提供的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线上培训等,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党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二)选择切合教学主题的党史经典案例,使党史学习和思政教学内容相契合
党史是一部鲜活的思政课教科书,思政课与党史教育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任务,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对标思政新课标培养目标,并结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所学专业特点等,选择切合教学主题的党史经典案例、挖掘党史教育思政元素,探寻党史学习和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点,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感知、领悟党史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比如在教学“有理想才会有追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诞生的党史经典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感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党史教育融入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学应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融入党史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师要从学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为载体,创新党史融入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会主动适应”的教学环节中,联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封校、学生不能自由出入校园,但个别学生翻墙出校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该不该为了‘所谓自由违反校规”为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正反辩论。学生在辩论中,结合党史井冈山精神中的典型事件“井冈山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复进攻和严密封锁,军民处境极为困难,连下饭的盐都是从老墙土上刮下来熬成的硝盐,但是战士们很乐观,还编了顺口溜:‘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党领导人民不畏强敌、不畏艰难,取得了多次胜利”,从中思考,与当时井冈山的军民相比,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样创设辩论情境的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职场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真实任务情境,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问题辨析、社会活动过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如在“培养健康心理”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交通客运服务专业的学生选用抗疫精神中“最美逆行者”的典型案例,围绕“疫情下的乘务员心理建设”这一问题,设计“乘务员面对疫情如何做好‘迎宾导座‘车厢巡检‘广播词播报”等情境任务,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明确乘务员面对疫情应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设多元化、多维度评价方式,促进思政课教学高效达成
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综合设计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评价时,需要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政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多维度评价方式,通过学习通等评价软件和教师自创的评价表,在学生学习党史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后,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认同、价值观念等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在“学会主动适应”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学习通评价软件和自创的评价表,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内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等各个学习环节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检验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学期操行评定中,可以将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质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价值观、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由此,通过多维度评价和多层次反馈,提升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程的成效。
总而言之,将党史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为中职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角度,也为中职学校高质量推进思政教育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障,对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成长为高素质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杨中华.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21(8).
作者简介:张红慧(1977— ),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陆佳(1974— ),广西南宁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