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力:用一片树叶讲述中国故事

2022-05-30杜培清成昱勋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叶脉技艺叶片

杜培清 成昱勋

一幅作品刻坏上千片叶子,刺染上百万针,他用10年的心血传承古老的中国“魔法”。

叶画,也称为叶雕,起源于周代,兴盛于唐宋,采用叶片的自然形态,巧借叶子的天然脉络而作画。作品薄如蝉翼,色泽自然,化腐朽为神奇,但由于不易收藏,精品多有流失,这项技艺也一度濒于失传。2021年8月,一组《清明上河图》的“叶雕”作品走红网络,古老动人的叶画技艺,通过一个“90后”男生丁力的作品走入人们的视线。

一见钟情

在书香家庭耳濡目染下,丁力自幼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5岁拜师学习绘画、雕刻,8岁系统学习“木雕、竹雕、石雕、核雕”等传统纯手工雕刻手法。14岁时,遇“叶画大师”第三代传人陈老先生,因对叶画艺术的浓厚兴趣与深厚的雕刻基础,被陈老收为关门弟子,此后开始潜心学习,苦心钻研,短短几个月就掌握了叶上作画的刀法、手法、制作步骤等,了解了叶脉画、叶雕画等制作手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代叶画瑰宝传承弟子。

广泛的接触使小丁力的艺术天赋得到自由发展。但是小丁力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专攻方向,直到13岁的一天,他偶遇咸宁当地一位叶雕传承人……

那天,在咸宁当地的一场艺术展览活动中,小丁力被一幕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只见一位老人用一把自制的小刀片配合一支毛笔在叶片上绘画,活灵活现的手法,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一下“抓住”了丁力的眼球。

小丁力目不转睛地一直盯着看,不知不觉在旁边看了近两小时,这位慈祥的老人停下手中的笔,注意到小丁力入迷的眼神。于是他问小丁力:“是不是感兴趣?愿意不愿意学呀?”

丁力说:“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是第三代‘叶雕大师传人。当时我是由心而发的喜爱,所以立刻就回答愿意学。”由于自幼便有一定的绘画、雕刻功底,丁力学习叶雕时进步很快,师父也把丁力作为闭关弟子倾囊相授!

在与师父告别后的十多年里,丁力先后又受到过十多位美术老师的指导。特别是15岁时丁力有幸遇到了吴冠中老师,虽没正式拜入门下,但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交流,吴老师深深地影响了丁力,给丁力指引了一条艺术创作道路。

传承与创新

丁力的师父曾叮嘱他:“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你要先传承后创新,不断突破呀!”他也一直在践行着师父的教诲。“学习叶雕的第二年,师父看我悟性不错,便引导我,说年轻人可以不按老路走,先继承后创新。于是,我不断尝试把古老文化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历经十多年的研究,最终成就了如今的全新叶画之美。”丁力所说的叶画,又叫叶脉画、贝叶画,在中国已传承2000多年。

叶雕本是纯手工艺品,然而这个年轻的传承人经过十多年钻研,把叶雕转型,独创新思路,改称叶雕艺术派,不再是纯粹的工艺派。

丁力制作的叶画,选材是从云南大山里精选的菩提叶或者玉兰叶,经修剪、浸泡、锤压、雕刻、研磨等60多道步骤,运用绘画、刺染、微刻等方法,至少2到3个月才能制作成可观赏和收藏的作品。制作过程中,他融入古法文身、蜡染和叶雕技艺,使得色彩在叶片上表现更为丰富,并且可以永久保存。这在美学理念、古法技艺、叶片防腐上,都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丁力说,这样的制造步骤很繁琐,但制作出来的叶画,有着双面绣般的质感,不仔细看,会有人认为是油画或刺绣作品。

他特意去学习了古法文身,大胆尝试把古法文身的技法运用到叶片上。丁力打破千百年来传统的书画表现手法,将树叶的脉络与叶肉巧妙处理,运用绘画、微刻、书法、篆刻等手法,创出独特艺术,作品叶脉清晰、薄如蝉翼、玲珑剔透,有如双面绣之手感和质感,在艺术上自称一派,成为东方艺术与现代技术融于一体的奇特艺术品,先后被企业、商业人士及部分艺术馆收藏。

他还致力于叶片防腐技术的改良升级。据丁力介绍,他与自己的科研小组耗时十一年,将叶片防腐保护技术从第一代提升至第五代,已做到只要不是人为损坏,经过防腐处理的叶片创作出来的叶画艺术作品,可世世代代传承,真正地化腐朽为神奇。

丁力了解到,四川的蜡染技艺能够固色。于是丁力开始学习,先为叶片刷上薄薄的一层蜡,以此来解决刺染上色后发生颜色流动晕染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改良,最终丁力探索到解决叶面晕染问题的最佳方案。

十多年来,他研究出了叶脉刺绘画、叶脉渲染画、叶脉墨染画、叶脉烙印画、叶脉磨色画等叶雕制作手法,成功解决叶画不能传世的问题,让叶画技艺迎来崭新篇章。

丁力告诉我们:“我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果,每年还会继续学习中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集百家之长融入叶画之中,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虽然丁力与叶画有缘,但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创作道路充满艰辛。因为长期创作,丁力的两根食指上留有一道道刀痕。在《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因为用眼过度多次就医。“太艰辛!我眼睛都快看瞎了,一年多里,眼藥水用了一盒又一盒,其间去了两次医院,因为用眼过度导致眼睛严重发炎。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某个细节要是没处理好,整幅叶片就得重新再来。”

创作期间,那些做了防腐处理,最终又因为创作失败而丢弃的叶片装了两桶!近上千片叶子的损耗,才呈现了这么一套用十片叶子呈现的《清明上河图》。

在学习古法文身时,他先在动物皮上练习,再开始尝试在纸上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掌握了手感。但由于叶脉纵横交错,互相连通,刺染进去的颜色经过几个小时后,出现晕染,画面效果一塌糊涂。丁力试验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

据丁力介绍,能成为创作载体的叶片并非唾手可得。采集叶片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要穿山越岭进入大山深处寻找大树,还需要找到菩提树、梧桐树、白玉兰树等创作用的叶片,要具备几个条件:生长周期满五个月以上,黄而不脆,未被虫叮咬。用“米尺”以叶片中间的叶杆为中心,测量叶片两边直径尺寸,两边比例5:5为最佳!这也算中国文化里讲的对称美!这样层层筛选的叶片,才可能被选为创作载体。

谈到未来的打算,丁力表示除了继续创作叶画艺术新作品之外,现在他已组建新的文创小组,正在进行文创产品的衍生开发,“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坚持少年梦,不怕苦难不怕枯燥,坚持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就值得!”丁力说。

猜你喜欢

叶脉技艺叶片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月季叶片“雕刻师”
最美叶脉
两种喷涂方法在TRT叶片上的对比应用及研究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叶脉书签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我是一片叶子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