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素的雨伞楼

2022-05-30宋阿芬

闽南风 2022年7期
关键词:蔡氏土楼朴素

宋阿芬

初夏的雨轻轻柔柔、细细碎碎的,陆陆续续下了近两周时间。就在这缠绵的雨季,我慕名前往华安县高车乡际头村洋竹径自然村,为了一睹小有名气的雨伞楼。一路青山叠翠、绿树成荫,车辆随着导航,沿着水泥山路蜿蜒盘旋,“之”字形的山路不断向上延伸,山路越来越陡。正感叹山路十八弯时,蓦地,导航冒出了一句:“今天走过所有弯路,从此人生都是坦途!”我和司机都情不自禁地开怀一笑。车窗外一片绿意扑眼而来,茶园、茂林、修竹被一场又一场的夏雨洗过,墨绿、浅绿、淡绿、嫩绿……绿得不染纤尘,绿得赏心悦目!

山重水复,汽车驶进高车乡际头村的洋竹径自然村。这里地处博平岭东麓,华安第一高峰甲子峰的半山城上,海拔920米。透过窗外,只见绿色茶园之间,一座双圈圆形土楼巍然屹立在小山头,格外吸人眼球。我看过气宇轩昂的二宜楼,看过蔚为壮观的“四菜一汤”的土楼群,看过独具特色的“东歪西斜”的裕昌楼,看过精巧玲珑的翠林楼,从未看过这种“凸”字形的双圈土楼。高车乡宣干小林颇为自豪地说:“远眺这座双圈圆形土楼如一把撑开的雨伞,因而得名‘雨伞楼,此楼始建于元代,明、清相继修缮,2013年1月,洋竹径雨伞楼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下车,空旷的山谷,山风裹着细雨,略感寒意。洋竹径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自然,朴素,寂静,甚至有些冷清。同行的高车乡宣干小林说:“雨伞楼就建在洋竹径村这座孤立的山包上,这座小山包相对高度大约40米。”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轻轻地踩在布满苔藓的石阶上,就能感受到时空倒错的平静与安宁。向上登攀不到两分钟,一个左转就来到雨伞楼前,雨伞楼坐西朝东,大门前那汩汩流出的山泉水宛如天籁之音,氤氲在空旷的山谷,那么温润柔和。土楼周围树木蓊郁,远处峰峦叠翠,茶园错落有致,俯瞰山下,一幢幢新居点缀着绿色山川,好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山上的天气变幻无穷,刹那间山间雾气飘飘忽忽,像烟,像云,雨伞楼如梦如幻,宛如轻纱遮面,难怪被誉为“土楼之仙”,置身于飘飘渺渺的雨伞楼之中,似蓬莱仙境。

走进雨伞楼,在东、南两个方向留有通道大门,墙体用块石砌基,上部生土夯筑。雨伞楼和其他圆土楼不一样,一般圆土楼如果有内外两圈都是外圈高,内圈低,呈碗状的,但雨伞楼却相反,外环低于内环,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徜徉在土楼,你就会发现外环土楼顺山势跌落,三层平房环绕,有32个开间,外环多用于厨房,靠向内围一侧,则垒些猪圈、鸡舍。内环土楼像高高耸立的圆形碉堡,为双层单元式土楼,单纯居住,有18个单元,各单元自备楼梯上下,均为单开间。每个单元之间没有走廊连接,都只能通过中庭来通行,每个隔断就是一房一厅的复式结构的感觉。内环土楼前是圆形的大埕,那鹅卵石经岁月的打磨而晶莹光洁,仿佛在诉说这里曾经发生的沧桑或辉煌的故事。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古建筑,更是一种乡愁记忆。洋竹径村的郭组长儿时就住在这座土楼里,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在这个鹅卵石铺的大埕上放着石磨,这间是他们家的,那间是他阿姨家的,都是他满满的土楼回忆。他说,雨伞楼原本里面住着的上百人,后居民陆续迁出,如今土楼里都已闲置,无人居住,像一位沉默孤独的老者在回忆过往,期许未来……

土楼几经修缮,屋内墙壁洁白,燕子在屋梁上安家筑巢。我小心翼翼地踩着陈旧的木梯上楼,屋内空荡荡,朴素无华,没有精美花草的图案,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红漆彩绘,没有书香墨迹。蜘蛛丝随处可见,屋内放着陈旧的风柜,墙角的坛坛罐罐满覆时光的履痕,似乎在诉说着陈年往事。屋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窗户,仿佛一双阅尽世间沧桑的眼睛。倚窗而望,望见土楼一角的天空,眼下那层层叠叠的瓦片上布满青苔,尽显沧桑。此时任思绪飞扬,没有一丝波澜的心,放下一切凡尘俗事的纷扰,放空心灵,静静地感受土楼的静谧与安详。

走遍土楼的里里外外,竟然不见土楼匾额的字样,郭组长说,估计土楼经过多次维修,门上的匾额已无存,他家附近有一座方形土楼门上匾额“德星楼”依然醒目。而这座历史悠久的雨伞楼曾是一个家族雄踞一方、辉煌几世的见证,如今却没有留下任何字样,如此自然简朴正如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雨伞楼至纯至精、至简至美,这种朴素之美为大美,因为朴素即自然,朴素即永恒。

据传雨伞楼最早为杨氏所建,这就是村名洋竹径(原名为杨竹径)的来源。在土楼的烟雨中踱步,跨越千古思绪,杨氏家族栉风沐雨,历尽艰辛,最终踏上此地。见此处林壑清幽,群峰竞秀,如同人间仙境,是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确为一块风水宝地。在这山顶上,以自然环境为屏障,建起了这高低错落,造型别致的雨伞楼,在此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其后杨氏卖给蔡氏,蔡氏又卖给从华安县沙建镇上坪区域迁来的郭氏,据郭氏族谱记载,郭姓族人从上坪(今华安县沙建镇)迁居洋竹径向蔡氏购买土楼定居的时间为明末清初。所以后人推断雨伞楼的始建年代为元代。经过几百年的时代变迁,雨伞楼明风清韵遗世獨立,隐于山野,在历史的回眸中诉说着斑驳的岁月。雨伞楼的得名还源自一个传说,这个美好的传说穿越历史的烟云一直萦绕在这片古老而安静的小山村。传说七百多年前,洋竹径山清水秀,林茂竹翠,蔡姓世居此地,开荒垦植,种杉插竹,日子过得安静和美。南宋末年,一位姓董的武将因有一女美貌绝伦,取名香汗女。朝廷要选入内宫为妃,这位将军舍不得,只得举家南逃,逃到华安县高车乡这个隐秘的地方,为了隐姓埋名,将“董”的草字头去掉,改为“童”姓。因其是官宦世家,子孙又勤学耕读,个个文武双全。人多势霸,难免恃强凌弱,经常与蔡氏家族发生冲突。蔡姓人少势弱,世代务农,识字不多,武艺不硬,几次社斗都是败阵而归,蔡氏只好忍气吞声,敢恨不敢言。

后来,漳州府来了一个姓蔡的巡按大人,蔡氏家族认为本家当大官,是他们的大救星,于是满怀信心前往漳州府告状。而蔡巡按是位廉政明理的清官,他告诉同族蔡氏:我蔡某到漳州府巡察是暂时的,童家作为你们的邻居是万世的。如果我今天惩办他们,我走后他们肯定寻衅生事,冤冤相报,永无尽头!同乡之间更应该守望相助,和睦相处。从此蔡童两姓结秦晋之好,蔡家要兴学练武,童家就派人去教练。蔡家为了感谢蔡巡按爱民如子,就仿造蔡大人出行的凉伞,在山上盖一座圆楼,以此纪念,传于万世。从此,“有万世童家人,无万世蔡大人”这个美好的传说一直代代相传,口口相颂,流传至今。

沧海桑田,悠悠数百年。这座土楼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而且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有极高的科学价值。雨伞楼依山就势,外围环山而建的毛石干砌护坡和墙脚屹立数百年不倒,说明坚固耐久,其工艺精湛。雨伞楼在建筑技法、布局、结构、审美等诸多方面都有创新与发展,开创了独特的山区民居建筑形式。另外,楼内郭氏部分族后迁徙至台湾,雨伞楼作为联系两岸血缘的纽带,对研究闽台渊源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参观雨伞楼后,我们一行冒着星星点点的雨丝,和着凉凉的微风,踏着斑驳的卵石路,沿着悠悠巷道走向村庄腹地,满路皆是被风雨打落的皂荚树羽状的绿叶和红褐色的皂荚果。据说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已有160多年了,和这棵皂荚树相偎依的是一株260多年的木兰树,晶莹清亮的雨珠浸润着一片片绿叶,显得生机盎然。这株木兰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干布满青苔。木兰树虽然不语,却以岁月不老的光泽彰显百年沧桑。古树名木保护牌上写着“乐东拟单性木兰”,而村民们一直以深山含笑相称。徐徐走下山坡,走进洋竹径小村庄,整座村庄格外悠然,恬静。从郭组长口中了解到洋竹径整个村庄47户,160多人,常住只有几十人而已,村民以茶为业,种植金观音。郭组长热情好客,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喝茶,高山出好茶,洋竹径的金观音,茶汤淡绿,香气清纯,口感甜润,淡淡的茶香,暖暖的乡情,在茶香四溢中流淌。

历史更迭,世事变迁。别具一格的雨伞楼以历史的韵味和朴素之美巍然屹立山头,在时代变迁和自然变幻中透露出沉静孤独的气质,它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向人们诉说村庄的变迁,家族的记忆,村民的聚散……

猜你喜欢

蔡氏土楼朴素
一类无感蔡氏电路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隔离朴素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基于三次多项式的蔡氏电路设计与硬件实现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