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市博物馆藏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

2022-05-30徐倩倩

东方收藏 2022年7期
关键词:保护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发挥作用。本文以开封市博物馆对馆藏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为依托,探讨分析博物馆改进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思考方向。

关键词:开封市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

一、开封市博物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朱仙镇木版年画因产地位于河南开封朱仙镇而得名,作为北方年画的代表,是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畅销品,在群众日常生活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审美的改变,手工印制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渐渐消失。开封市博物馆收藏有种类丰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明清老版和年画作品。作为地方博物馆,对宣传保护本地区特色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其价值与职能有利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与传承。依托开封市博物馆基础设施和展示设施优势,朱仙镇木版年画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宣传,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开封市博物馆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封市博物馆作为一座集陈列展览、文物收藏与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肩负馆藏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与技艺传承的文化重任。2004年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2018年新馆《画韵年丰——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向公众开放。开封市博物馆通过展厅展示及积极主持和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宣传普及朱仙镇木版年画相关知识;采用实地考察、整理研究等方法梳理相关材料,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及创新年画作品,焕发朱仙镇木版年画新活力。

(一)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

⑴完善资料与学术研究

2006年,开封市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走访开封年画社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采访老艺人,获得第一手图片与专题录像片材料,后整理年画资料数万字。2011年,开封市博物馆紧跟文化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十二五”计划,开始对馆藏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进行数字采集和加工、建立数字档案库,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置入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技术领域。开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积极撰写文章,申报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经团联,开封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调研课题。

⑵恢复传统颜色和工具

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鲜艳、强烈厚重,这一特点的产生和它采用自制颜色有关。近代以来,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化工颜料出现,使用时尚的化工原料亦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个卖点,人们竞相追逐,自制颜色逐步退出舞台,传统制色技艺也慢慢消亡。在朱仙镇木版年画首位国家级传承人郭太运先生的带领下,开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尝试对传统颜色进行恢复。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开封市博物馆举办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颜色制作技艺挖掘恢复新闻发布会,公告已成功恢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颜色制色工艺。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所用工具都为日常生活中所见,盆底盛墨、茅草制成的刷子上色等。开封市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厅生产制作区和游客体验区统一使用传统印制工具,不仅帮助游客认识工具,感受民俗,还能进一步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

⑶陈列展示和活态展示相结合

开封市博物馆10号展厅设有“画韵年丰——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基本陈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诞生、发展及影响,展厅内不仅设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展示区、多媒体互动区还有朱仙镇木版年画生产制作区、游客体验区。生产制作区还原年画制作场景,相关从业人员现场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流程。游客体验区设有年画线版及印制工具,配有专业人员指导印制年画。

(二)对保护方式的建议

⑴改善展陈内容及方式,提高观众观展频率,持续发挥博物馆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中的作用,推出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为主题的系列展览或举行“年画节”等活动。目前,除开封市博物馆官方网站能获得馆内设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展信息外,没有过多宣传,如果游客没有参观博物馆的意愿,就会与展览失之交臂。组织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主题的文创展览活动,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既能使朱仙镇木版年画重登“热搜”,也能創新藏品展览形式。2020年开封市博物馆举办“风雅宋文创大赛暨参赛作品展”,成功引发了大众的参赛和参观热情,“风雅宋——宋代文物展”未展先热,展后人流如织,好评不断,获得2020年河南省优秀展览。在此基础上举办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为主题的展览将会取得较好的社会影响。

⑵在展览中,年画印制体验和多媒体互动的环节更能吸引观众,适度增加活态展示的多维性,使用3D打印技术提高观众体验。活态展示区适时补充鞭炮声、烟花声、孩童嬉闹声、小贩吆喝声以及增加装饰性物品等烘托张贴年画节日氛围,打造视觉、听觉、嗅觉沉浸式体验,提升观展趣味。

(三)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研究

1.主要传承模式

⑴名师带高徒

传承人掌握着核心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主要传递者。 2004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首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先生被开封市博物馆聘请为年画保护中心指导专家,并接收馆内数名美术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为徒,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传承人。

⑵宣传年画知识,培训年画技艺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除博物馆展厅设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基本陈列及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外,开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探索“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进校园”“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进社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学课”“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我来印”“佳节赠年画”等宣传普及年画知识的新手段。

2016年,开封市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人士举办具有公益性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培训班”,年龄和工作方向均无限制。这次培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大家从刻版、印制、托裱等流程认识、走近、印制朱仙镇木版年画,引起参与者强烈兴趣也受到非遗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好评。此后定期举行“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培训班”,成为开封市博物馆广泛吸纳非遗爱好者、有目的培养年画传承人的方式之一。

⑶创新作品,开发产品

为了使朱仙镇木版年画更能满足当前社会生活的需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情趣,开封市博物馆年画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结合本地文化、馆藏文物不断创新年画作品,如填补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空白的《包公》、描绘开封市花形象的《菊花童子》、突出文物特色的《娃娃卧莲》,还有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红船》等。

在年画的制作形式上,适时开发文创产品,不仅与旅游文化结合开发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中国北宋钱币精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长卷与挂轴,还将年画设计进精美实用的生活用品,如小夜灯、手机壳、抱枕和装饰品冰箱贴、竹扇等,深入日常生活,让年画“用起来”。

2.传承的成效与建议

以师带徒培养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中,蔡瑞勇和郑海涛成为开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他徒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相关技艺也完全掌握,成为开封市博物馆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重要力量。

⑴开封市博物馆举办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培训班获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时间和方式上尚待进一步完善。可以增设年画技艺培训周末班、亲子班、DIY设计班等,激发不同年龄阶段群众的参与兴趣和热情。

⑵多样化宣传方式,积极探索改编动画宣传片、儿童启蒙动画等新形式。跃动的画面相比静止的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把传统年画故事改编为动画片更容易跨越不同地区语言文字障碍广泛传播,实现文化传承。目前宣传和展示手段仅为年画内容展板展示、制作体验或卡通形象展示如何张贴年画视频,并没有专题片和年画故事宣传。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艳丽,人物形象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把年画的色彩、形象保留做出动画效果讲述广为流传的“三娘教子”“五子夺魁”等具有中国优良传统风尚的年画故事,在宣传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同时更能促进非遗传承,更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

三、博物馆改进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一) 多馆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仅依靠博物馆的展示功能无法得到全面的宣传保护和传承,需要各地区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保共传。首先,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中心,不但自身工作人员研究方向涉及文化艺术各门类,而且扎根基层,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都比较了解,利于非遗的挖掘和申报及曲艺杂技类等需较强技艺功底和表演技巧的非遗展示宣传。其次,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的机构,参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是其基本职能。利用其资料库的天然优势,保存非遗资料,适时提供不同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法。最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应充分利用优势,参与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美术馆策划展览,展示和保存非遗作品,推广开发非遗教育课程。规划馆在城市规划设计时把非遗文化融入城市元素,丰富城市文化精神与公共生活的同时,非遗文化也被保护和传承下来。

(二)文旅融合

旅游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最适宜和最重要的载体。博物馆和景区联手打造非遗旅游节,将特色非遗文化植入旅游活动环节,在凸显旅游产品特色的同时,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2021年,开封市文广旅局发布“缤纷汴凉 今夏有约”开封暑期文旅活动,开封市博物馆作为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体验融入旅游线路,还围绕古都研学、文字研学、黄河研学等主題研发精品研学课程,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深度结合。

(三)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技术帮助实现非遗文化在数字终端设备上可视化、情景化展示,是对传统手工艺品和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真实再现。在博物馆人员、资源、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有效、足不出户达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可以说数字化展示是博物馆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手段。

四、结语

随着博物馆定义和职能的转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藏、展示、宣传等成为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一。开封市博物馆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仍需定期更新展陈内容,提高观众观展频率;增加展示的多维性,提高参与3D打印观众的体验感,在探索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方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傅谨著.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刘美.博物馆也要传承非遗[N].光明日报,2014-3-29(09).

[4]肖洵.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以湘西地区博物馆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徐倩倩,硕士学历,专业技术十一级,研究方向:年画设计与保护传承研究、陈列设计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