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工艺作坊式传承与院校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2022-05-30杨梦琦
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弘扬的愈发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兴盛为其提供了新的平台,大漆工艺同样随着这股浪潮,逐渐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其传承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和这项古老工艺的未来息息相关。本文通过探索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漆工艺不同传承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浅谈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思考其对大漆工艺传承的影响。
关键词:大漆工艺传承;作坊;院校教育
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漆艺文化,早在汉代便已进入漆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更是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诞生了丰富的大漆工艺类型。明代的《髹饰录》将历代漆艺人的结晶进行汇总,对我国乃至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漆艺发展都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大漆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逐渐集中于作坊与院校两处,两者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以及人员构成,使得它们在产生巨大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坊与院校不同的传承方式是漆艺文化在中国延续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已有大量关于传统作坊式漆艺的发展研究,也有很多关于当代院校如何发展大漆艺术教育的思考。本文致力于将前人的思考与心得进行总结,对大漆艺术作坊式传承和院校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大漆工艺传承方式的演变
(一)大漆工艺的传统传承方式
我国是历史上用漆作器最悠久的国家,早在战国文献中便有相关记载。《韩非子·十过篇》中记录了舜作黑漆食器、禹作祭器内髹朱漆的故事,佐证了大漆工艺在陶瓷工艺出现之前,于人们的祭祀、生活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两汉时期,大漆工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到元代更是出现张成、杨茂等大漆名家。
在清代以前,中国古代社会对人们有明确的阶级划分,从事大漆工艺的人便是其中的匠籍,且绝大多数世代都为匠籍,于是最早的传承是流传于家族内部的,大多为父亲传给儿子的血缘继承方式。后来随着官府作坊的出现,大漆工艺的传承方式也相应开始转变,出现大量的师徒式传承方式,并在漫长的时间里成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二)大漆工艺的新型传承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手工艺工坊进行改革,原有的官营工坊大多变成当今的漆器厂,厂内的传承变更为公开给予,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开始松散,转变为同事关系。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大量个人工作室形式的新式作坊,以某一人或几人为核心,进行独立的漆器创作。这两类形式的新型作坊中的工人大多学历不高,甚至受大多数工作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人员构成多为普通村民。他们在制作技艺上无可挑剔,但也因此在设计理念上较为欠缺,作品的风格偏向传统。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美术学院陆续开设了漆艺专业或课程,以系统课程教学的模式向年轻的学生传授大漆工艺,这是当代大漆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大漆工艺作坊式传承与院校教育的区别
(一)作坊式传承的发展与特点
我国大漆工艺传统传承方式分为官营作坊传承和民间作坊或家庭式作坊传承。两汉时期是我国大漆工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元代时更是有记载出现了工匠张成、杨茂的名字,或许可以证明此时大漆的传承模式已经趋近成熟,出现典型的以大师为主的工艺作坊。同时,由于古代社会的阶级划分,人们被大体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其中农工商都是为士服务的,人们也有着相对固定的阶级性。大漆手工艺人属于匠籍,若没有特殊的机遇,他们可能世代都为匠籍,无法上升阶级,所以家族传承的手艺是他们生存的重要依仗。由此可以推断出,家族式小作坊传承方式的出现是必然的,其诞生的时间不见得晚于一般的民间和官府作坊,甚至很可能要早于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士享有着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尤其是其中的贵族阶级,于是大量优秀的、稀有的资源被汇集到贵族的手中,手工艺人自然也是如此,官营手工艺作坊也就应势诞生了。官府作坊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匠人,元代就有文献记载官府的漆工有来自云南的,明代也有记载宫廷作坊果园厂对漆器的制造采取集中的方式由国家监督。官营作坊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与普通的匠人区分开来。随着清代废除匠籍,官营作坊的地位受到不断崛起的民间作坊的冲击,直到鸦片战争后,技艺逐渐被民间作坊继承。
不论是官营作坊还是民间作坊,这一类大漆工艺的传承方式一般统称为作坊式传承,官营与民间自营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服务的阶级和人群不同,但在作坊内的构成上差别并不大。作坊由一群优秀的大漆匠人组成,他们之间也许互不相识,也有着不同的擅长领域,但在其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中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师傅带领徒弟进行学习,因为师傅擅长的领域有所区别,所以同一时间拜师学艺的学徒们也会跟随各自的师傅,有专门的精攻方向。其次,由于技艺是工匠们最为重要的私人财产,难以保证不会有人藏私,并且这种师徒关系之间规矩颇多,两者地位极度不平等,这些拘束也限制了漆艺的发展。另一种家庭式作坊则与他们略有不同。这种作坊大都为同一家族成员,家人们分工共同制作,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父亲传给儿子,这种传承方式让家传的宝贵技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存。当然也有弊端,家庭式作坊容易形成固化,技艺和创意都逐渐与时代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也会让这种传承方式越来越难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作坊式传承方式迎来了革新,原有的师徒关系变得松散,逐渐演变成当今的同事关系,可能在称呼上依旧保留了“师傅”与“徒弟”,但之间的限制微乎其微。以北京雕漆厂为例,它由明代的民间作坊“继古斋”发展而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变为雕漆生产合作社,20世纪70年代成为当今的北京雕漆厂。除了工厂,民间也出现了一种新式的作坊——工作室,通常由技艺卓越、具有一定名气的一人或几人牵头,聚集了一群手工艺人从事独立的创作。工作室与批量化生产的厂家相比有着更多的自由性,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性,通常来说作品相较于后者更加具有新意,但由于工匠的学历构成普遍较低,作品整体上较为保守传統。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由青年艺术家引领的新工作室,他们大多来自专业的艺术院校或专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与艺术熏陶,并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创意和新理念,为社会输送了属于当代青年人的艺术作品和创意理念。
作坊式传承是大漆工艺,或者说是传统手工艺延续至今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从最为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和官府与民间作坊为主导的形式到近代以来才出现的工厂与工作室,从“口传心授”“眼观手练”的原始传承方式到如今的多样化、信息化的传承方式,作坊式传承已经基本摆脱了人们心中对于它的传统印象,开始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中。
(二)院校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我国的高校教育主要集中在1912年后出现,全新的西式教育逐渐取代传统的学塾教育,教育的内容也愈发多样,工艺美术教育走进高校也只是时间问题;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漆器课程;20世纪50年代,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开设漆艺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很多美术学院相继开设漆艺课程或专业;到了当下,已经有很多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基本都设置有漆艺相关课程。
在院校教育中,漆艺通常会分为两种类型——漆器和漆画。漆器是漆艺最为常见也是传统漆艺的表现形式,漆艺与陶艺、金工等工艺美术门类一样,其最开始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生活用品的基本作用,后来随着贵族阶级的需要与大漆自身的特性,漆器的装饰意义逐渐强过其本身的实用意义。尽管如此,漆器依旧是漆艺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高校中非常流行的另一种漆艺形式是漆画。事实上,漆画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只不过基本上是作为漆器的装饰元素存在,并未形成单独的画种。1962年5月,“越南磨漆画展”在北京展出,展品具有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当时的中国漆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触动了当时的漆艺从业者,越来越多的漆艺人开始探索、从事漆画创作。1961年,乔十光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继续留在该校攻读硕士学位,学习壁画专业,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漆这种材料。他将中国传统的漆艺技术与日本漆艺、越南磨漆画的部分特点进行融合,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中国现代漆画。在充分学习到漆工艺之后,1963年,中国工艺美术学院举办院展,乔十光参展的三幅漆画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后其作品《泼水节》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美展并荣获二等奖,这在当时的美术圈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士加入到探索漆画的队伍中,并为后来的漆画探索与创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漆艺家们纷纷投入到现代漆画的探索实践当中,漆画逐渐开始独立于漆器,与漆器共同组成现代漆艺。
传统漆器注重髹漆技艺的表现,强调黑、平、光,现代漆艺则更注重与内容形式的结合,题材更具有广泛性,造型更现代,更热衷于发掘不同材质间的不同与反应,以往属于传统漆艺的缺点却在现代漆艺中有了独特的艺术表现。现今,高校中大漆工艺教育基本侧重于现代漆艺,着重培养学生的当代艺术素养,相对来说工艺基础较为薄弱,这也是高校教育的弱点所在。
(三)传统作坊式传承与院校教育的区别
现代的大漆工艺传统作坊式传承已和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工艺作坊有了很大的区别,现代作坊中虽大部分保留了师徒传承关系,但比起以往的师徒地位不等的情况,已经趋向于平等,类似于带有师徒传承的同事关系。同时,即使是到了现代,作坊中学习漆艺的人大多仍旧是家属或亲朋好友,以往那种从幼年开始在作坊从事工艺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更多人选择走进课堂、走进高校。
院校教育是现代社会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阵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不断重视以及民众文化自信的不断加强,人们愈发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主动从事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院校教育中更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注重作品中观念的表达和艺术性,对于手工艺基础的要求对比作坊要低上很多,年轻人也着重于表达自我,追逐艺术前沿,故而在高校环境中,学习大漆工艺的年轻人会更加偏爱漆画这种艺术形式,亦或者是造型独具一格的漆器,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生活用品。院校教育下的大漆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潮流特色,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大漆工艺逐渐从手工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开始走向艺术方向。很多从高校毕业的传承手工艺的年轻人以及教师也会选择成立工作室,通过年轻人的当代视野将传统的工艺制作变得更具现代化,更易于被年轻大众所接受,走在与传统作坊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传承道路上。
三、大漆工艺作坊式传承与院校教育的联系
作坊式传承与院校教育虽然有着大量不同之处,他们的历史背景、人员构成、文化背景都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代的院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士族阶级,想要成为士族,抑或是维持家族的体面,在古代士族掌握着话语权的社会环境中,读书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大量书籍的阅读和阶级所带给他们的视野的不同,让士族们自然就拥有了和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人截然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平时所接触到的理念、彰显自己文人气质的需要都让读书人们逐渐渗透进工匠群体中,如此介入,也让当时漆器的设计师分为两类:文人群体和工匠设计师,这也许就是现在的作坊与高校设计的雏形。到了现代,随着国家对保护传统文化及工艺的力度不断加大,在这股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浪潮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在高校毕业后开始尝试加入传统大漆作坊或成立个人工作室。对传统作坊而言,他们原本传统的造型与创意难以融入主流市场,很难被年轻群体接受,一直被“困”在小众群体中,年轻人血液的注入为老作坊带来了突破的可能性。年轻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发达的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透明,设计师们可以更快更好地抓住市场趋势,迎合市场审美和需求,新颖的设计结合复古的传统手工艺带来的韵味有着当今市场上难以抵挡的魅力。短视频网站的兴盛更是为这门传统的小众手工艺带来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开始将作坊中的日常、制作手工艺的步骤等拍摄成短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这样的操作将传统的、沉默的手工艺推向大众的视野,为其带来新生。
作坊与高校注定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在社会背景中,同在一种文化下,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发展了千年,将来也将继续联系下去。
四、结语
工艺的传承需要精湛的手艺,同样离不开年轻血液的注入。大漆工艺的传承,只有作坊与高校齐心协力,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马昭向.漆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06):130-131.
[2]蒲美合.传承与创新——乔十光对中国漆画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杨萍,李强,张晨风,张桢.大方漆艺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1,23(03):165-168.
[4]陈春丽.浅谈中国漆艺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20(05):110-111.
[5]朱冰.浅谈福州脱胎漆器中的侘寂美学[J].东方收藏,2021(14):52-53.
[6]戎荟锦.浅析平遥推光漆器的文化生态与活态传承[J].美与时代(上),2020(10):53-56.
[7]凌春迎.福州现代漆艺发展与创新历程探析[J].中国生漆,2021,40(03):5-9+37.
[8]刘斌慧.地方高校漆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132-133.
作者简介:
杨梦琦,1998年10月生。专业:艺术设计——工艺美术方向